分享

晏阳初:名满世界的“平民教育之父”

 育则维善余言 2014-04-27

1982年,晏阳初在纽约寓所。

 

【生平】
  
晏阳初(1890~1990),原名兴复,又名遇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1916年夏,赴美国耶鲁大学半工半读。1918年,从耶鲁大学毕业,赴法国为在欧洲战场上做苦力的华工服务,并开展华工教育。1920年8月回国担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平民教育科科长。1923年8月,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9年秋天,晏阳初与平民教育会同仁迁居河北定县,开展了著名的定县实验。1950年起定居美国,并开始从事国际平民教育运动,曾经受聘为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其间,他获得了多项国际性的荣誉,1967年获菲律宾政府授予的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勋章,1987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1985年、1987年曾两次回国,1990年1月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0周岁。   

  
■ 晏阳初接受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西方的基督文化。而且这两种文化在晏阳初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会贯通,传统儒家文化确立了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教育思想,而基督文化宣扬的“爱”和“布道”的精神则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另外一根“支柱”。
  

■ 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的教育弊端,就是“注重上层,没有看到基础方面。办教育,着重于高等、中等教育;讲政治,着重于国政、省政,眼光都放在上层,基础问题全不在意”。
  

■ 在定县实验中,晏阳初逐步确立起了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家施教,注重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注重农村教育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注重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晏阳初,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华平民教育会深入实践,开展了著名的定县教育实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一改近代以来简单照搬他国经验的教育发展模式,尝试着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尤其注重把教育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他在教育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撰写的《中国的晏阳初》刊登在《联合国世界》杂志上,文章借用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的话称赞晏阳初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且“这不只是中国的一项运动,它的方法现已准备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应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贫穷多病的人群受益”。1943年5月,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一同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的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东方人。

  
一颗教育救国心

  
晏阳初接受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西方的基督文化。而且这两种文化在晏阳初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会贯通,传统儒家文化确立了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教育思想,而基督文化宣扬的“爱”和“布道”的精神则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另外一根“支柱”。
  

1890年10月26日,晏阳初降生在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晏美堂是当地较有影响的教书先生,开设的私塾也能找到不少学生。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也没有衣食之忧。和当时中国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晏阳初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当晏阳初四五岁时,晏美堂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让他熟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经典儒家著作。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晏阳初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他从小就树立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也成为了日后他在推动平民教育实践中奉行的重要信条。1988年,98岁高龄的晏阳初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的报告中指出:“先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古训中有一条叫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这虽是几千年前的老话,但它却是历千年而不朽的真理。”
  

传统儒家教育并没有使晏阳初固步自封,12岁时他就接触到了基督文化,而且此后的留学经历使他有了更充分接受西方教育的机会。
  

1912年,晏阳初进入香港大学政治系学习。其间,晏阳初系统学习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数、理、化等各科都取得了较好成绩。1916年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耶鲁浓厚的基督教氛围,更为系统地了解了基督教的历史和文化,并逐步吸取了基督教文化中“爱”的精神。1918年6月初,在参加完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后的第二天,晏阳初就“受了爱的驱使——爱国之心、爱人之心、爱主之心,毅然投笔从戎,”前往法国投入到为华工服务的工作中。
  

此外,史梯瓦特传教士也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晏阳初认为史梯瓦特身上最为可贵的基督精神就是那种“虽名不见经传,但是却能够牺牲自我,以德抱怨”的“布道”精神。这种精神后来也在晏阳初身上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在推广平民教育过程中,晏阳初更是倡导“布道”精神,他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布道”精神,要不畏艰难,要用浅显的语言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要勇于牺牲,要勇于奉献。
  

“不做官,也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教育劳苦大众,是一种使命,也可以说是教育的革命,我要为这革命而出家,就是抛弃荣华富贵。”1919年,回国后的晏阳初没有选择走仕途之路,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
  

按理说,以晏阳初所接受的西方教育,回到当时的中国,谋取一官半职,过上富裕享乐生活是很容易的事。然而,为了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发蕴藏在民众之中的伟大民力,培养一流的民众、建设一流的国家,晏阳初毅然放弃了这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推动中国平民教育发展的事业中。
  

晏阳初指出,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的教育弊端,就是“注重上层,没有看到基础方面。办教育,着重于高等、中等教育;讲政治,着重于国政、省政,眼光都放在上层,基础问题全不在意”。
  

为此,他极力主张教育事业应当重视民众、开发民众力量、把蕴涵于民众之中的伟大力量激发出来,要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素质,从而能够培养出“一流国民”,建设“一流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