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朗朗的成长”讲评及标杆卷

 风雨山 2014-04-28

2014年北京市海淀一模语文作文讲评及标杆作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要求作文。(50分)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钢琴家的故事,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起了家长的热议。

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

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人?

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装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会受益。他教育出的子女个个都很杰出。

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

……

要求: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关提示】

材料作文——给出明确讨论核心: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

给出多种提示——

几种看法:同意的,反对的,关系型的。同时引入质疑郎朗式成功几率、赞成梁启超的教育方法。

相关思考:

该不该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里的成长指什么?

要早学多学吗?早学多学什么内容?

多学快学带来机械训练,影响身心健康,到此为止吗?

郎朗成功了,能复制吗?

梁启超培养子女学习时不求多,求什么呢?

时代不一样了,这个时代具有怎样特点?它如何决定孩子们该不该早学多学?

不早学多学的孩子在这个时代又怎样了?

成功与杰出什么关系?

 

【作文标杆文】

(一)不要按下成长的加速键(一类上48—49)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当下中国家长公认的真理。于是中国孩子早早地背上小书包,周末被课外补习班塞满。而家长们则天真地认为让孩子尽可能地早学、多学,将来便可成人中龙凤。培养孩子似乎像看电影,按下快进键,便可以越过成长的点滴,迅速看到孩子成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家长为何要让孩子成长地快些?无外乎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深植于现代人心中急功近利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的成熟让人才不再稀缺,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让父母们心生焦虑,把孩子送进辅导班,花了辅导费似乎能买一份心安。再者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这十八年的光阴有些父母等不及,他们渴望儿女有出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培养孩子,又怎能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或许人生最令人回味的莫过于那对于世界一知半解却又充满好奇的孩提时光。然而,一旦成长被按下了加速键,孩子便没有时间留意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清晨的露水以及冬日漫天的雪花。也许你会说长大后会有足够的时间,但那时或许你“杰出”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发现美的能力,忘记生命中充满了美好。失去了这份心境,再多的成就也难弥补内心的空洞。现代人已经失去了故乡,又怎能再失去孩提与小伙伴追逐嬉戏的记忆?

同时,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优秀。朗朗固然成功了,一些他快速成长中遗失的快乐也许被他的成功所弥补,但是还有多少个没日没夜练着钢琴的孩子失去了童年也不曾为世界演奏,他们下了那么大的赌注却输得一场空。快速的成长还意味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失,曾有这样的尴尬,当老师问道“月亮像什么”时,所有人回答 “像小小的船”,只因儿时背过的那篇课文。有人曾惊讶德国小学花一个月的时间学中国不到一周的知识,却不知他们让孩子去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形成对知识的渴求。这也是为何中国填鸭式教育下各领域高学识人才众多,却很少有人能有所突破,然而是那样的突破者真正引领着人类进步。

有些被按下成长加速键的孩子已成人,有些还在飞速“成长”,但那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你正为人父母,如果你也按下了成长的加速键,那么请调回正常速度,当下春色正好,何不带你的孩子流连于鸟语花香?

简评:

一、立论:以“不要按下成长的快捷键”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说理形象。

二、行文逻辑严密,论证思维清晰。

首段亮明观点,以“培养孩子似乎像看电影,按下快进键,便可以越过成长的点滴,迅速看到孩子成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形象发问引出下文。

然后扣住“当下”、“中国”、“家长”的功关键词,深入剖析家长们培养孩子“按下快捷键”的行为心理——“用辅导费买一份心安”、“等不住”、“盼子女出名”,直至社会现实。

接下来,分析“按下加速键”的危害:先从受教育的主题来谈,孩子们失去了可贵的孩提时光,以描写画面辅助议论,论述催熟的教育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发下美的能力,造成了内心空洞等不良结果。继而辩证分析“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优秀”,在加速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丧失导致了孩子在成长中,思维单一化、同质化,对比中德两国的小学教育,深入分析孩子成长的问题会影响社会的健康成长。谈危害、论影响,层层深入。

结尾收束,反问作结。

三、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显示了很好的写作功底。

 

(二)欲速则不达(一类中45)

郑渊洁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自己的育子心得,说到“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尚且不知其子如今是否成才,但对他这句话是赞同的。与其让孩子痛苦地在跑道上奔跑却收获无几,为何不给他一个步行的空间让他慢慢长大。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成长的滋味。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番道理。

朗朗可以成为一台“音乐的发动机”,确实少不了其父母的快速教育,但我认为也不能抛却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对音乐本身的热爱。若是没有这份热爱,不提成为这样的钢琴家,便是坚持下来都是难事。

当年名噪一时的宁铂等中科院少年班的“天才少年”便是被这份快速教育而摧毁的。他们在被迫快学与早学,却并不爱学这门知识,于是乎学校的填鸭,家长的催促,反而造成了他们心理的负担,于是宁铂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不做科研,很少参与实验,甚至练起了气功,皈依了佛门。谁曾想一位曾经的“天才少年”会在这强加的速度中一无所成,最终徒留一个少年时的虚名呢?

欲速则不达,成长的得太快不只让孩子因畏惧而逃避,更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而没有这份快乐的人生注定是残缺的。

迈克尔·杰克逊与秀兰·邓波儿见面时一言不发,只是抱头痛哭,哭什么?哭的便是他们那份“失去童年”的痛苦。演艺圈中的磨练让他们迅速成长,过早成熟,他们没有精力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山坡上奔跑,幻想拥有飞翔的翅膀,无法在小溪中赤脚抓虾,感受清水绕踝的凉爽。他们在严苛刻的训练下确有一番收获,但失去的快乐滋味,又该如何弥补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在当今这个不成才便无法在社会立足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学校或是家长似乎都卯足了劲儿让孩子在短期内学习成长。小诗人朱夏妮便差点在这填鸭中失去了最纯真的诗心。幸而其母终于发现了快速填鸭的弊端,停止了这种催赶式教育方式,给了她一条宽敞的路,让她放慢了脚步,自己体味成长。

只希望社会上如夏妮母亲这样的家长可以越来越多,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教育者也可以坚持住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可以更轻松地感受成长的痛苦与快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我的目标。毕竟朗朗只是个例,而太多孩子是普通的,也需要一个不急不缓的环境去慢慢成熟。

简评:

一、立论:观点明确——孩子成长,欲速则不达。

二、论述结构清晰,层层推进。

开头引用郑渊洁的话“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反社会现实,辩证提出观点“孩子成长,欲速则不达”。

以郎朗、宁铂为例,直击论述核心,一正一反有效印证了“如何欲速”、“如何不达”。郎朗成功加速只是其中一个秘诀,纵观成功另有其他重要原因;宁铂加速,少年天才,到头来遁入空门。

接下来,以迈克尔·杰克逊与秀兰·邓波儿见面抱头痛哭为例,论述早熟加速成长的童星,在成功背后的无限痛苦。论述中对失去的美好童年画面的描绘,以我笔写我心,生动感人与上下文中的直接论述相得益彰。

最后两段联系现实作结,同时不忘用例。

三、语言流畅,行文自然。

综观全文,论点清晰、明确,论述条例严谨、层层推进,体现了较好的思维品质。亮点是论据丰富,且具有现实性。在积累素材、使用素材这一点上,本文具有较强的教学参考价值。

 

(三)赢在起跑线上(一类下42)

在《我和郎朗30年》中,郎朗的父亲提到郎朗成功的秘诀便是让孩子成长的快一些、更快一些。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成长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迅速且不可逆的过程。学习要趁早,培养要趁早。尽早接触,尽快培养并不是求猛进,并不是急于求成,那是提早的勤奋,提早规划好梦想的蓝图,并提前做好准备为将来能比较轻松,为一日的辉煌蓄势,这是沉潜,是为了积蓄冲天的力量。

“君子生非异也”,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份子,没有人生下来就是钢琴大师。郎朗的成功正在与从小开始父母对他的培养,那可能是放学回家牺牲玩闹的时间投入到练琴中,可能是父亲让他尽早地接触钢琴,尽多地练习钢琴,在比别人提前训练学习的过程中,原本与其他小朋友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他便在日后的征途中有了儿时训练的基础,为他能够领跑与钢琴这一领域提供了保证。

有人说快势必会伴随着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种说法固有其道理,但也未免牵强。若是不让一个孩子尽早的勤奋努力,培养出坚忍的意志品质,那日后的他们羽翼渐丰,可能不再服从于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加上从小便没有争强好胜的志气,和随着年龄增长附加的惰性,这些孩子岂不是一辈子都将混迹于芸芸众生,没有突破?的确,像郎朗那样成功的没有几个,可是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是可以被学习、复制的。郎朗自出生就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加之早学、多学便成就了今天的郎朗。可是更多的我们也许连那一丝天赋都没有,若不已提前、提早的学习来弥补,更待何时?古人说的笨鸟先飞便是这个道理吧,天赋不及他人便更要通过早学、多学来填补天资的不足,赢在起跑线上。也许提前的培养会让孩子体会到同龄人体会不到的压力和艰苦,但那又怎样,我们的目标永远不是眼前的痛苦与得失,而是长远的发展之路,尽管时代不同,但通往成功只能靠一步一个脚印,靠提前的学习,比别人更早、更多的学习丰富自己,这个真理不会改变。

记的一句话:总有一天你会感谢提前努力奋斗的自己,不畏压力,不畏艰难,赢在起跑线上。更快的成长,总有一天,你会感谢那时的自己。

简评:

一、立论:赞同郎朗父亲和家长甲的观点,将尽早接触、尽快培养定义为提早的勤奋、提早规划、做好准备,观点明确,在一片反对声中独出心裁。

二、论述结构较为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推进。

以“君子生非异也”展开论述,先论述郎朗父亲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继而辩证分析“快势必会伴随着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一试题材料给出的方向,从反面论述不加速、不严苛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对比推进至每一个普通人,我们天资去郎朗甚远,笨鸟再不先飞,又如何翱翔苍穹呢?

三、本文的立意决定了本文的写作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故而作者在论述中辩证的分析,尤其是的语言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四)孩子,快长大(一类上49—50)

亲爱的孩子:

昨天,我和你商量高考完去学车的事,你很不高兴地撞上门走了。你不知道你的那句“你是不是巴不得我学的再多点再快点!”给了我多大的震惊。

孩子,现在想想,昨天你好像还是一个几尺长的粉嫩的婴儿,今天就已经要迈入社会的大熔炉了。原来的你会和我撒娇,会踏在我的背上给我按摩,会在我出门前说一声稚嫩的“妈妈慢走”。今天的你却面容冰冷,不再陪我出门,我们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孩子,你可知道,你长得越快,妈妈的心便越沉重。

但是我仍执着于让你快快长大。

孩子,今天的社会注定了快快成长对你利大于弊。飞速的经济发展、飞速的制度变革,教育,也变成为了飞速下不可避免的产物。你可能在感慨梁启超所说的“学习不必求猛进”是多么的英明神武,可能在羡慕达芬奇小时候花费几个月去画鸡蛋的教育方式多么的自然无压力,但你今天要面对的时代,却没有求慢之人的绿色通道,只有求快之人的独木桥,才能用成熟的心灵保护自己不被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所伤害,才能在这个社会傲然。

即使今天的快速时代不复存在,孩子,我仍希望你快速成长。你五岁时,我给你报了小提琴课,十岁时,我带你去上外教口语。看着你连琴也拿不稳满脸通红,看着你在众多高中生面前不敢开口说话,你以为妈妈不心疼吗?可是,你学得越多,成长得越快,你在与同龄人竞争时候便有越多的砝码,将来也便拥有更多机会。妈妈想做的,是用你今天的辛苦窘迫换明日人生路上更多的选择。况且,人生这么短,而世界又那么大,你成长得越快,适应与磨合的时间便越短,享受乐趣的时间便越长。

那天,妈妈好不容易拉你出去走走。我们去了公园,走在那条林荫小道上,路边的桃花、梨花都开了,树叶罩在头上,洒下斑斑驳驳的影子。我们走得很慢,你还时不时去逗弄花上的蝴蝶。而我,望着你却有些痴了。

——孩子,你不知我有多想这样陪着你慢慢走在人生路上,让你慢慢地经历考学、恋爱、喜怒哀乐。你每向前走一步,就离我越远,踏在我的心上。可我能做的,就只是看你用背影告诉我,不必送。

但我必须狠下心来,因为我愿用今日对你的舍不得,换你一个明亮的未来。

孩子,我还是把学车的回执附在信里,望你考虑再三,妈妈等你。

爱你的妈妈

这样一个夜晚

简评:

一、记叙类,书信体。以一位妈妈的口吻给自己高三年级的女儿写一封信,讲述自己的心声。中心立足于为什么要加速女儿的成长,带有创作痕迹地展现了一位高三学生母亲的良苦用心。

二、行文自然流畅,细节真实感人。

文章以母亲的口吻想女儿讲述加速教育的原因,社会发展的背景使然,个人成长的因素使然,“我愿用今日对你的舍不得,换你一个明亮的未来”一个普通母亲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跃然纸上。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母女散步时成长、代沟带来的距离,几个片段娓娓道来,细腻感人,寓理于情。

在众多考生板起面孔说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篇来自生活的文章。在众多考生鞭笞挞伐当代教育加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篇入情入理的佳作。

三、看得出来该考生有着良好的议论文训练的基础,行文中有的地方还带着明显的议论文的痕迹,同时如果文章能够站在母亲的角度,对时代、对教育有一些反思就更好了。毕竟,文章中的母亲是当代教育大环境下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一位,毕竟在母亲加速女儿成长、盼望女儿成才的后面内心总一定也是带着不舍、不解甚至是不愿的,也许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当然,这样要求一位一模考场上的同学,又有些不够实际了。

 

(五)请还给孩子成长的权利(二类上40)

作为一个“超一流钢琴家”的教育者,郎朗的父亲给众家长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的秘诀:让孩子成长的快一些,再快一些。

“快”字的连续使用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说法的强调,但是盲目地图“快”,是否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了一些呢?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味重视速度就能达到目的的,选择的权利还是应当让孩子自己来把握。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家长都抱有“让孩子尽可能早学、多学,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过早地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什么“三岁要识千字,五岁奏出一手好音乐,七岁便要接触那些晦涩难懂的奥数题目,可是过早地接触这些真的能够像郎朗父亲所说培养出成功人士么?方仲永是一个能力超强,闻名四方的孩子,从小学习文赋,被众人称为神童。可是神童的结果和普通孩子相比时怎样令人语噎了呢?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若是将其上升为“培养成功人士的高度”,着实会事与愿违。

学习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词,并不只拘泥于课堂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徐宏祖游历山川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谁能说他不是在自然中学习的呢!成长,也并非是单纯的年龄的增长,它与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身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他们不同的学习内容,三个月的婴儿如果能独自翻过身子,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身为家长,是切不可在孩子刚出生时就胁迫他学习这一技能的——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日后教育孩子时亦是如此:孩子自有在他们每日丰富的经历中体验着学习的独特方式,家长应将这珍贵的体验成长的权利交换给孩子,予以适当的提醒,但决不提前出手揠苗助长。这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孩子的尊重——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方才是教育孩子的箴言。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教育家,仿佛还不如郎朗的父亲有资格深谈教育孩子,但是,如今社会现象似乎反映着快节奏的生活也正一步步吞噬着孩子的童年。作为这个世界的继承者,孩子们应当踏实心态,也理应拥有成长的权利,以及健康的人生。

简评:

一、立论:在对盲目求快、急功近利的批评中引出中心论点“请还给孩子们成长的权利”。论点正确,但在“快”与“还给孩子们成长的权利”缺少一个必要的推论过程。

二、论述结构较为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推进。

两个论述的主题段一个展现了加速成长的种种表现,一个强调了应该尊重被教育的主体——孩子的成长特征、自身特点。加速成长正是破坏了成长的自然特点,在这一点上,两段实现了逻辑上的统一。尤其是文章第四自然段的后面部分,论述应当尊重孩子的天性,“顺木之天性”顺其自然的培养,联系现实,深入浅出,非常精彩。

三、语言流畅,说理性强

四、惜乎,两个主题段中的论据皆有问题。“伤仲永”并不错在加速培养,“徐宏祖”在自然中学习并不等于尊重学习的自然规律。可以看出,该考生驾驭材料能力较弱,选择论据能力不强。建议删去两个论据。该考生论述能力较强,如果选择郎朗父亲、梁启超等题目中的例子作为论述的出发点,文章的整体效果也会有提升。

 

(六)快不等于好(二类中36)

读过郎朗的成长故事和他父亲对于教育孩子的看法后,我认为他父亲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但毕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所以我有一个看法:教育做快不如做好。不仅仅是教育。凡事做快不如做好。

现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对于快的需要大过了一切,许多事例都可以论述。譬如作者写书,导演拍电演,政府盖楼,等等,等等。

但既然是从教育引入,那咱们就先来说教育。所谓“十年磨一剑”和“寒窗苦读”,不都是来说明好比快更重要么?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学生们都在践行着启蒙教育,幼儿课外班。无非为了一个字:快!为什么要快?因为咱们中国人多,竞争激烈啊!我做为一个高中生看着各大课外教育机构大声宣扬:四岁少儿英语,五岁奥数。看到这些真是心寒啊。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因为“快”也为了“好”。那怎么办?想想许多家长都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孩子的意愿。因为竞争着实激烈。那咱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幼教。“少儿音乐”“美术”“画画”。为什么没有一点关于学习的东西!且慢。他们把语言、数学都放在十岁之后了。那我相信这又会使许多家长来说“那是美国,不是中国”。话说得没错,那就是美国,咱们就是在中国。好。咱们来看看那些孩子们长大了之后是如何的。美国孩子在缓慢的学习生涯学会了许多生存技巧,思想。中国孩子学会了高浓度的理论知识。结果呢?细数美国和中国获得诺奖的人数比,这就是结果。我不是在批评教育,我想表达是对于教育的方式,快不等于好。所以对于孩子们我也希望家长不要苛求。慢慢来,教稳,教好。

从另一面来说,对于历史的发展,“快”这个字所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无疑是巨大的。“大跃进”,想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图什么?“三年超英,五年赶美,”无非一个“快”字!但是那“千斤的肥猪,车一般大的玉米”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正面作用么?全民炼钢带来的是什么?90%的废品废钢。“快”,真的好么?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快不等于好。做快不如做好的道理了吧。

作家的十年一书,导演的几年筹备,为的都是做出最好。周芷若速学《九阴真经》不还是照样打不过那黄发女子么。所以,我想说的是,“快”不等于好,想做好不必快,做好不做快。

简评:

一、立论:本文以“快不等于好”作为论述重点,观点在“快”与“好”的一对关系上考虑。本次考试,一部分考生站在“快与慢”、“成功与成才”“培养孩子与加强学习”等关系上立意,角度较为新颖,但对思维含量要求较高,这也是很多考生需要注意的。

二、论述结构较为清晰,说理不是非常透彻。

先对比中西方教育,论证中国教育迫于人口压力,求快,学得了高浓度的理论知识;西方教育求慢,学得了生存技巧与思想。继而进行推论,在历史的发展中,凡事过于求快皆带来了负面效应。这一部分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能够与文中主题论述的教育部分相类比,能自圆其说即可(这是有别于在文章开头点一句试题材料,然后大谈特谈“世界需要慢生活”的文章的)。

结尾说理回到教育上,有效作结。

四、惜乎,论述的不够深入,说理亦不透彻。

 

(七)成长是马拉松(二类下33)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一书中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的男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钢琴家的故事,并介绍了郎朗成功的秘诀: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

对于郎爸的观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成长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开头一直冲刺,之后的路程必然步步艰辛。我冒昧地拿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做一个对比。中国教育的强项在于基础教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十分了解基础教育的含义,即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做准备。然而如今的中国教育似乎是扭曲的,迫于升学的压力,教育已然成了竞争的载体,在学校老师拼命发着各种试卷,在校外家长拼命为孩子报着各种培训班,而学生自己仿佛只能听从老师与父母的安排,没日没夜地刷题和四处奔波。这就如同在进行一场百米竞跑,比的是速度,比的是谁率先冲过眼前的终点线,而所谓的终点线大概是指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吧。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为人所称道的“学霸”“学神”早在高中就已经被“榨干”,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被题海给淹没了,当然我所说的是被填鸭式教育所迫害的学生们。其中很多人在考上了名牌大学后便放弃了学习,成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把之前所学全部荒废了,试问这样的学习有何意义。

反观西方教育,在大多数人眼中西方的基础教育似乎只是“放羊式”的,西方的高中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不学无术,西方的教育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也归功于他们的课业压力不是很重。在电视里我看到过很多科技比赛,其中参赛者大多是欧美人。以及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中国还没有一位在本土学习的科学家得到过诺贝尔奖。不得不说西方教育下的学生确实是在跑一场马拉松,他们在开始落后于中国的学生,可在后程却能凭借平稳而有力的步子追上已经精疲力竭的中国学生。可以说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灿烂的。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在几十年的人生里学习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简评:

一、本文以“成长是马拉松”形象设喻,以中西方教育最对比,提出了教育欲速则不达的观点。在论述中,强调马拉松比赛任重道远。有人一开始加速、用力过猛,最后摔倒在路上,这就是中国教育;有人一开始匀速,甚至是慢速,坚持下来,逐渐加速,终获胜利,这就是西方教育。

二、惜乎,形象说理但分析不够,立足中西对比但论述不深,全文介绍说明性文字较多。

综观,观点正确、明确,成文能力、很弱,故给二类下的最低分。

 

(八)稳中求胜(三类中偏下28分)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郎朗,求快只会让孩子的成长充满艰辛,使孩子身心受到影响。“欲速则不达”,我认为成长的道路需要每一步都走得稳,才能打下根基,稳中求胜。

首先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海伦﹒凯勒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选择用一颗平稳的心去面对与接受,平稳的心态成为他日后奋斗坚实的基础。曹刿在长勺之战中,面对敌军的每个情况,都可以用平稳的心态对待,探清每一步再做决定,使己方终取得胜利。冬奥会上李坚柔的夺冠并非偶然,她能在面对强敌时,保持平稳的心态,在别人失误后不被影响,最终获胜……可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

其次,便是要巩固基础,使每一步都稳定后再走下一步。好像下围棋一般,纵眼望去,许多地点都是突破口,可是只有专心一个个突破才能胜利。东一个西一个的落子,使每一步都不稳,结果适得其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快乐大本营》已有十三年历史之久了。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这棵常青树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正是因为一个字“稳”,没有像其他节目频繁更换主持人,《快本》的团队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看着这个节目成长,充满了回忆,所以收拾长虹。这种稳定性,使大家每周六都会去看,从而奠定了其长久的地位。不难想象,在每一部沉稳的脚步,将引领它继续走下去。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之中,也应该秉承“稳中求胜”的信念。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上要“稳”,真正掌握了才行。面对考试的好与坏也要“稳”,平稳对待,走好坚实的每一步,便是成功。

尽管世界在变,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它们都无法影响自己,因为我们有平稳的心态,稳定的根基。这样的话,无论外界如何变,本心不会变,让我们的每一步都坚实地落下,不后悔,稳中求胜!

简评:

本文抓住了试题材料的一个小手指,“欲速则不达”慢了就能稳,引出中心论点“稳中求胜”,立意沾边儿。无论是立意的提出还是确立都十分牵强。成文能力也较弱。

 

(九)办事应提前(三类下25)

我最近在看《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看到郎朗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的钢琴家,我看到有一条培养朗朗成功的秘诀是有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我认为非常的有道理,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提前。

俗话说:“一切要从娃娃抓起。”我认为这句话十分正确。应拿养成不随处乱扔垃圾这个习惯说吧,不随处乱扔垃圾,这句话说着真是简单,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这种现象老是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想一想,如果你没有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长大之后要去改,是多么的困难,而一些习惯在小的时候养成了,长大之后就不好改了!所以一切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要干一件事,应该提前就开始干,不应抛后。

我相信,文章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他在七岁一次意外的机会,听说到自己有演电影的天赋,就去考了艺校,而在他高中的时候就已出演过一次电视剧,这也为他成为当今影视界的大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一想,我们在高中时又在干什么?而文章在七岁时就去了艺校,在高中时出演过电视剧,不正是因为他学的早,才有了现在的他吗?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如果他没有那么早进入影视界,没有那么早选择了当演员,他估计也不会这么有名。所以,干事应提前。

不只是他,例如也是演艺圈的刘亦菲也是如此,在刘亦菲决定当演员后,由于她身世好,她父亲认为出名应趁早,所以刘亦菲在十几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从《天龙八部》到《神雕侠侣》再到《四大名捕》,刘亦菲清秀的外貌以及她令人叫绝的演艺技术叫人拍手叫好。她之所以会成功,也是因为从早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果她没有那么早就进入演艺圈,没有那么早学习,一定不会如此出名。

所以说,干什么事都应趁早,都应该提前。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学习要应尽早,尽快。

简评:

立意沾边儿,基本正确,但是对于立意的表述“办事应提前”,实在太过简单。成文能力非常弱。

 

(十)育人德为先(四类24分)

现在随着各种的压力,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各种教育机构纷纷涌现——从“中考”到“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我不禁想问,这些在知识上“先飞”的孩子们到头来又“赢”在了哪?我觉得确实有些方面得从小、尽早地培养,这正是被现在许多忙得焦头烂额家长所忽视的,那就是品德以及习惯。

万事德为先,孟母不惜“三迁”,为的就是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环境去影响他,使他拥有良好的内在品质;一位优秀的外交官,儿时就被父亲教育“要抬起头做人”,让他有了自信的烙印;华盛顿的父亲通过“樱桃树事件”让华盛顿明白了诚实的可贵——这些都足以说明德育要从儿时做起,从根本上让优良的品质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将在未来成为你的强有力的助力,让你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走在别人前面。

反观现在的孩子们,“神童”辈出,知识的储备远高于同龄人的“跳级生”已不再属于“奇迹”范围。然而更现实的问题却是“高材生被清华劝退,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餐桌前,长辈问话,回答的却是一串串微信的“嘀嘀”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许多90、00后的行为不是一句“叛逆”就可以解释得了的,我想更好的解释就是他们在内在品质上的空白吧。但现在再去纠正已是有些迟了,一些不好的品行已成为了习惯,不好改了。因此在德行上的教育就是要从小抓起,而且应该尽可能早学一些,多学一些。知识不会,总会有机会再学的,但德行一旦养成,中间存在的缺漏却是再也不好补了。

德行不仅是一个人取胜的关键,更是一个大国形象树立的根本。中国的GDP上去了,科技也不再落后,但在外国人看来,中国还带着“没文化,不知礼”的标签,这让我们这样一个自古的文明大国情何以堪!改变的关键在于教育,对于德行的早期教育,这远不是“知识”二字所能概括的。因此,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

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这是老生常谈,在现在这个社会都应搞清的是,孩子到底要“先”在哪一方面,那就是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成长中更好更稳地发展下去。

简评:

“我觉得确实有些方面得从小、尽早地培养,这正是被现在许多忙得焦头烂额家长所忽视的,那就是品德以及习惯”一句引出中心论点,本文只有本句话前面的部分与试题有关,后面的内容完全属于另起炉灶。且这句话也是强加关系,没有逻辑。立意不沾边儿,成文能力较弱,洋洋洒洒,越说越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