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茶薪菇秋季袋培技术

 老刻刀 2014-04-28

广州茶薪菇秋季袋培技术

二、栽培技术

1.栽培场所。除了标准的菇房、闲置的玻璃温室或大棚外,比较明亮、通风良好、近水源的空房、仓库、地下室防空洞等,经改造均可作为茶薪菇的栽培场所。由于茶薪菇的菌丝体阶段要求较低的湿度,而子实体则要求较高的湿度,因此有条件的可分设培养室和出菇室。

2.栽培季节。秋季栽培是指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接种,10月中旬至次年45月出菇上市。一般以头批菇采收日期向前推算50-60天为接种期。

3.栽培材料的配制。由于茶薪菇利用木质素的能力弱,而利用蛋白质的能力强,袋培养料的配制必须根据茶薪菇的生理学特性,合理搭配茶薪菇生长所需的培养料。主要采用混合配方:棉籽壳52%、杂木屑26%、麸皮20%、蔗糖1%、碳酸钙2%棉籽壳77%、杂木屑15%、玉米粉5%、蔗糖1%、碳酸钙2%。配制时按配方提前一晚将棉籽壳和杂木屑混合,加水拌匀,起堆预湿,第二天混入其它培养料,充分湿润后堆沤发酵4-8天,中间翻堆2-3次,以使其充分发酵,以含水量60%-65%即用力抓紧时指缝有水但不滴出,伸开手指料能成团,落地即散为宜。然后装袋灭菌,一般常压100℃下保持12-14小时。

4.接种。将灭菌后的料袋搬进经消毒的接种室内,按常规方法接种,一般每瓶菌种接30-40袋菌料。

5.发菌培养。培养室要保持干净、通风、干燥、遮光,并在培养前对整个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和除虫,整个菌丝体阶段,必须注意气温、料温、堆温的变化,及时调节,保持在20-27℃。随着菌丝的生长,呼吸加大,室内温度、袋温都会升高,应经常开门、开窗通风透气,定时翻堆,观察菌丝的生长和污染情况,调整菌袋位置,使上下菌袋生长平衡,被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捡出处理。一般接种后40-50天菌丝即长满菌袋,完成营养生长期。

6.出菇期管理。当菌丝长满菌袋后,菌袋富有弹性,菌丝分泌色素在料面形成黄水珠,菌袋口表面菌丝变成褐色,这表明茶薪菇开始进入原基分化阶段。此时要将菌袋搬进菇房,也可直接在培养室出菇,菌袋可直接排放在地面上,也可排放在床架上,按层式排放,取出棉花套环,将菌袋拉起,盖上薄膜保湿,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温度控制在18-25℃,并尽可能造成一定温差,给予散射光,及时采用翻堆、拍打、振动等方法,刺激原基分化,以利菇蕾形成。开袋后10天左右可形成大量子实体,在菌膜脱落前采收。每次采收后,应立即清理菇场,剔除菇脚、老根和死蕾,停止喷水、喷雾,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和时间,降低菌袋表面菌丝湿度,控水养菌7-10天,然后进行下一批出菇管理。

7.出菇后期管理。当茶薪菇采收2-3批后,从12月下旬至2月中旬,气温较低,茶薪菇生长缓慢,在没有保温设施的条件下,利用茶薪菇耐低温的特点,停止喷水,让菌丝进入休眠期,并在温度过低时适当保温,以维持菌体的活力,延长出菇期。到第二年春天再继续出菇管理,可再出菇2-3批,增加20%-30%产量。(510450  广州市农业中专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