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何易于

 自问心如何 2014-04-28

公众论坛 巴山牛(四川)

  在一千多年后的灯光下,我邂逅了这位蜀中县令。

  繁体字中浮现出晚唐的天空。那一年春天,和风徐徐,艳阳高照。尽管国力再不像盛唐那样鼎盛,老百姓的负担也日益沉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崔朴赏

春的兴致。水光潋滟的嘉陵江春光如画,把酒临风的崔朴偕亲朋好友一路顺江而下。

  舟行四十余里,到了益昌地界。水流越来越缓,风力也越来越弱。刺史放下酒杯,走出船舱,像往常一样打量前来拉纤的百姓。忽然,他在人群中发现了益昌县令何易于。这使他感到十分惊诧。而何易于,这位封建官员中的另类,也以其拉纤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

  堂堂县令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伏着身子使劲为上级拉纤。象征官员身份的笏,此刻则别在何易于的腰间。下级的这种举动令崔朴感到难为情。这种感受并非源于对下级的关心,而是不解这种出格的做法。

  何易于倒是双手一拱,坦然笑道:“时下正值大忙时节。百姓不是忙于春耕栽播,就是忙于采桑养蚕。下官闲着无事,也来为上官您效效劳呵1崔朴一行只得跳下船来,带着尴尬的笑容骑马返程。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生动场景,何易于拉纤的形象被赋予象征意义——一位人格高尚、珍惜民力、关注民生的基层官员。他确实想凭借个人力量感化上层统治者,让辖区的民众安居乐业。但可能是淤泥太深,或者风浪太大,何易于始终没能拉动封建官场这条沉重的大船。

  作为一个县令,何易于并不占有太多的权力资源。但值得敬重的是,他把自己的权力资源完全用于为一方百姓谋取幸福上。他敢冒违抗圣命丢掉性命的风险,说服本欲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的盐铁官,让老百姓不交茶叶专卖税。他亲自过问民间纷争,主持公道,使政治清明,民风淳厚。他拿出薪俸给没钱办丧事的穷人“送温暖”。他轻车简从,下乡“调研”时随从不超过三人。

  亲民,正义,勤政,廉洁,这些优良的品质都齐聚于何易于身上。即便以今天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而言,何易于也算得上一位好公仆。但奇怪的是,何易于的仕途却没有丝毫出彩。在益昌做县令后,又到罗江任县令,平级调动而已。不过,民众的称颂有时候也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何易于因而成了《新唐书》中级别相当卑微的廉吏。

  生时不得志,死后美名传扬,这充分见证了那句“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这句俗话。但也同时表明,在官员的评价中,老百姓其实没有什么话语权。在非正常的政治生态中,一位群众欢迎的官员,往往并不能得到上级的认可。换言之,时时以百姓利益至上的官员,很可能让自己付出仕途上的代价。

  何易于的命运无疑证明了这一点。这位把益昌治理得井井有条且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在朝廷组织的考核中却“止中上”。原来,何易于催缴赋税时总是请求上级宽限,不让农民贱卖农产品上税,并放宽农民的劳役;接待上级时总是公事公办,除了供应车马开具证明外,从来不馈赠土特产;因为治理有方,没有盗贼,也就没能抓到盗贼。本是利国利民的举动,却成了仕途的阻碍,何易于的遭遇成了清官难当的典型见证。

  不知道是不愿为之,还是不懂得为之,反正,何易于成了潜规则的受害者。试想,如果他不亲自拉纤,不让上级在公众场合难堪,不为民请命而是帮助朝廷横征暴敛,多在迎来送往上下些功夫,甚至在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之后,向朝廷派来考核政绩的官员行些贿赂,使老百姓对他的称颂能传到上级耳朵里,何易于也许不至于平生郁郁不得志。但值得追问的是,如果何易于践行了这些潜规则,何易于还是何易于吗?

  何易于早已作古,但大大小小的官员还要届复一届地诞生。一位官员是选择走何易于的道路,还是选择奉行潜规则,取决于政治的清明度和民主的发展程度。如果官员对公众负责和对上级负责的目标没有得到统一,善于巴结奉迎的官员能够得到快速擢升,默默无闻办实事的官员反而前景黯淡,那么,何易于的悲剧就不仅仅是历史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