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读李与读杜 向来觉得,读李白是与读杜甫不一样的,而且是有许多的不一样。 首先是要有不同的环境。读李白的诗,最好是要在高山之巅,或是大海之畔,一碗酒下去,放声地、放肆地喊叫着,吟诵着李白的“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至少不复回”;读杜甫,则要在小屋子里,饿上三天,关上三天,然后朗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啊,一个是只管喊叫没有关系;一个是沉郁到了有气无力的地步。 其次是读诗前饮料的问题。读王维的诗,要喝茶;读岑高的诗要喝酒,却不能轻斟慢吟,只宜大口地喝,大声地吼——成腔成调固然好,不成腔不成调呢?依然是有用之才。读李白之诗前,只宜微醺,不能过高过过量,然后开读,“与尔同销万古愁”;读杜就不同了,也要喝几口酒的,却是闷酒,就更不能多,不能高,加上前面几天的饥寒交迫,读几句,“有吏夜捉人”。 再次,便是读诗时的动作了吧。读李,只管大动作,大幅度;读杜呢?只宜有气无力。 十、独酌,当真是因“无相亲” 第一次知道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是因为读大学期间看到的一幅摄影作品的标题,那张题为“对影成三人”的片子,觉得好,却说不出有什么好。一位老三届的同学,指点了我,说这是用了李白的诗意,有意境。于是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三十多年来,时时读起这首诗,也能做到每读一次能有些新的收获。 “花间一壶酒”,定是“良辰美景”,花前月下,花香、月圆、酒美。却有缺憾:没有人陪我同饮,只能“独酌”。整首诗就扣住了一个“独”字来抒情写怀。喝过几次酒,也有过几次酒酣微醺,或者有过一两次喝高了的经历的人,读这首诗,一定更有体会。因为“独”,也就更能放纵自己,醉态可掬。 可李白,怎么会“独酌”?表面上来说,他自己就讲了,是因为“无相亲”,也就是没有可以陪他喝酒的人。中国人的喝酒,向来讲究,不独自饮酒。所谓“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嘛。有人说,独自饮茶的是高旷的人,而独自喝酒的,要么是酒鬼,要么是特别狠独有手段的人。以李白的个性,是不应该找不到喝酒的人的。而这一次,却只能“独饮”了,何也? 先跳跃一下,打个岔,来说一说杜甫的那首《客至》。 这首《客至》给人的信息似乎是,平时这里没人过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最后一联又给我们另一个信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唤取尽余杯”,这就是说,他平时还是有朋友的,是有人能与他一起喝酒的。但关键是“心情”“心灵”相通的朋友没有。 李白不也如此?他的独,不是找不到一起喝酒的人,而是没有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 这一点,还可以结合《将进酒》来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