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鸭跖草

 修和 2014-04-30

【性味】:甘,寒,淡。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2.2 功用主治

  鸭跖草花幼期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毒蛇咬伤等。[1]

  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⑤《纲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