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疗痛经的艾灸药方:吴茱萸30克,肉桂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冰片15克,元胡20克,白芷15克,研细末,月经前7-10天艾灸一般两次就可。 酒精药棉塞耳
方法:取药棉少许,放于75%的酒精内浸湿,然后取出挤压除去多余的酒精,缓缓塞入患者外耳道内(冬季宜先将药棉放外耳道数秒钟,然后缓慢塞入)。如伴有头痛头晕者,可左侧疼痛塞左侧外耳道,右侧疼痛塞右侧外耳道,中间头痛者双耳均塞。病人以卧位上药为佳。塞药后半数病人数分钟痛经即可消失,90%以上患者半小时止痛。 这一简单手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体的手足三阳经均联系于耳部,阴经通过经别合于阳经,与耳廓相通。酒精因酒的成分而具有活血通络、驱寒的作用,通过外耳道给药,可刺激各入耳的经络,进而作用于脏腑,起到活血止痛、祛寒暖宫之效。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酒精挥发快,外耳道神经血管丰富,塞入后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止痛作用;加上中枢神经系统对酒精十分敏感,经吸收后,可抑制内源性致痛物质的释放;而且,低浓度乙醇经吸收后可减轻焦虑,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痛感。 改良验方:痛经膏 将酒精改为薄荷、樟脑等中药,制成痛经膏。痛经膏仍旧通过外耳道给药,治疗痛经同样见效迅速,未见不良反应。 痛经的温灸之法 女性痛经月经不调 不妨试试艾灸核心提示:女性常见的痛经、月经失调等,也可以通过艾灸来达到防治目的。 艾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外治疗法。其原理是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活动,以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减轻老化的作用。女性常见的痛经、月经失调等,也可以通过艾灸来达到防治目的。 痛经的艾灸疗法: 取穴:穴取中极(脐上1寸)、关元穴。 方法:取仰卧位,采用厚3~5毫米,直径为2~3厘米的姜片置于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如自觉烧灼感,则稍移动位置。于月经前3天开始,月经停止时结束。每次20分钟,两个月为1疗程。 月经失调的艾灸疗法: 取穴:穴取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关元、气海(关元与脐之间取中即是)、足三里。 方法:采用艾条悬灸法。采用艾条悬灸穴位处,足三里穴也可采用直接灸法,先右后左,用大蒜汁涂抹在穴位表面,将艾绒捻成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放置在穴位上,点燃线艾炷,当患者感到灼热疼痛难忍时即可移去艾炷。
常摩三阴交,保你痛经消 “三阴交” 又称“女三里”, 此穴对妇科病甚有疗效,如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或过少,经前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等该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有痛经问题的女性,可在平时轻轻用拇指揉按该穴,左右各指压3分钟;还可以用艾条灸疗。将从药店买回的艾条点燃放在靠近穴位处,以局部皮肤温热而不烫伤为度,每穴灸10分钟。要注意的是,月经来潮后不要强烈刺激该穴,否则可能引起经血增多。 针灸法 体针:取气海、关元、双侧子宫穴进行针刺,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艾灸:辩证选穴位,每次选用3个穴,每穴施灸20分钟左右,连续治疗4天。 外敷法 敷脐疗法:将痛经散于经前1天或经来时敷贴脐眼,于月经结束时取下即可。 腹部敷贴法:把化瘀止痛热敷散研成细末分为3份,用时以1份加入米醋,装布袋放锅内蒸制热透,熨敷在腹部,药袋上加用热水袋助热加温。 穴位敷法:把痛经散研细末,用适量凡士林调和成膏状贴敷于关元穴上,外用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3天为1个疗程。 食疗法 玄胡益母草煮鸡蛋: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鸡蛋2个,将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具有通经、补血、润肤、美容功效。适合于妇女气滞血瘀型痛经。 黑豆蛋酒汤: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毫升,将黑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补血润肤功效。 姜艾薏苡仁粥: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两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同煮至熟,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的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治生育期妇女痛经 中医方剂描述:治生育期妇女痛经方 中医方剂组成:红花10g,当归18g,香附15g,川芎15g,益母草15g,白芍18g,五味子15g,艾叶10g,小茴香15g,柴胡15g,青木香10g,延胡索10g,川牛膝10g,酸枣仁15g,郁金10g,山楂15g,甘草6g。 病例:陈某某,27岁,女,于1999年10月14日就诊。患者自述痛经已有6个多月,因近2个月疼痛加剧,经期少腹胀痛,少腹有寒冷感,经量多而有紫色瘀块,瘀块未下时少腹痛甚,瘀块下后痛减,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前方加桂枝、大黄炭各15克,4剂告愈。$$格某某,女,29岁,于1999年7月因患漏证,经服西药后效果不佳,而改用刮宫治疗无效,改用中药治疗。月经量多色紫有块,少腹疼痛,漏不止,遇温者痛缓,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上方去青木香、川芎,加地榆炭、焦大黄各10克,煅牡蛎18克,8剂而愈。随访6月未发。 中医方剂疗效:16例中治愈14例,2例好转,治愈率为87.5%,好转12.5%。总有效率为100%。 适应症:生育期妇女痛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该方最好在月经前14天或月经后10天服药,经期禁服。 症状:经期少腹胀痛,少腹有寒冷感,经量多而有紫色瘀块,瘀块未下时少腹痛甚,瘀块下后痛减,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 艾条灸治痛经妇科病的方法及相关穴位图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以行经或月经来潮时发生小腹疼痛,甚至连及腰腿为主要症状,有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可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则痛剧昏倒的危急现象。 艾条灸治痛经效果显著,见效快。 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就有痛经症状,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常见于未婚或未生育的青年妇女,多由于子宫过小、子宫极度前倾或后屈、子宫颈管狭窄等导致排经困难而发生疼痛; 继发性痛经,由于某种病症引起,中年妇女多见,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病症时常可出现痛经。 中医认为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辨证】每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经量少。气滞血瘀伴见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经净疼痛消失;寒湿凝滞伴见小腹绞痛并有冷感,得温痛减,痛连腰背,行而不畅;虚症见隐痛,喜揉按,色淡、质薄,神疲乏力,或腰部酸胀 【治则】调经止痛 【主穴】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 【配穴】气滞血瘀加膻中、太冲;寒湿凝滞加地机;虚证加足三里、肾俞、太溪。 【灸法】着肤炙,每穴5~7壮,每日1次,或用艾条悬炙。经前3天开始治疗。 【按语】痛经患者应注意精神调养,切勿在痛前有畏惧感,在饮食起居须有常,经期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寒凉、滋腻药物慎用。劝导患者配合医嘱,坚持周期性治疗。痛经因复杂,容易反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效差。 【相关穴位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