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对比阅读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寸大海 2014-04-30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品读《五先生传》和《马说》末两句,从句式特点及内容上分析,说说你读到什么感情?

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用两个勿需回答的问句,让我读到作者得意洋洋、自得其乐的样子。

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个问句,有质问的语气;一个陈述句,却有感叹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无奈之情。

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不同的情绪?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追求不一样。今天我们通过两文的阅读来品味两种人生。

……(学生细致的点评,回归文本的阅读,促使老师在课堂上产生了新的教学设想)

师: 两篇文章两种追求:脱俗自在是一种生活追求,施展抱负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刚才同学们虽然各有评价。但是值得思考的还是:一个生逢乱世却自得其乐,一个身处盛世却愤懑无奈,同学们能说说他们这种感情产生的根源吗?

生:我认为最根本的是陶渊明是把眼光收回,关注内心,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韩愈却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伯乐”上,他把命运交给了别人。所以他们一“乐”一“苦”!  (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片断二

师:五先生与宋濂老先生一样,都曾有相同的生活状态和共同的喜爱,请你说说。

生:都“家贫”,都爱读书。

师:对于家贫,两人都能泰然处之,用两文中的话来说就是——

生:“晏如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但因为家贫,两人却有不同的遗憾。从哪些句子可看出?

生: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遗憾不能买酒;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遗憾无法购书。

师:两人都爱读书,读书的感受是一样的:不论是“欣然忘食”,还是“中有足乐者”都是他们从读书中获得快乐。然而他们的读书方式却截然不同,请你分辨一下。

生:一个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一个却是“执经叩问”“援疑质理”。

师: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其实折射出他们的哪一方面的不同。

……(在同学们的热烈参与下,教师产生新的想法——)

师: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的目的从课题“序”字可以看出,“序”是——

生:古代的一种文体:赠序。用课前提示来说就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师:老师突发奇想,跨越时空,让宋濂改为《送五先生序》,能否奏效?

生:不能,宋濂读书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正如他文中所说的“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他所说的“获”是通过一丝不苟的抄写和“援疑质理”获得的古圣先贤的名言至理。五先生“不求甚解”,他最不屑的就是这种读书了。(同学们给予了掌声鼓励)

片断三

师:请同学上黑板默写这两位作家有代表性的诗歌:吴均、柳宗元。

生:(默写《山中杂诗》《江雪》)

师:其实读这么两首诗同样看出两位诗人的不同生活与追求。哪位同学可以说说?

生:吴均通过看烟、看日、看鸟、看云表达他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柳宗元“孤舟”“独钓”看出他是孤独失落。

师:没错,他们还有同是写景抒情散文,可是游山玩水的心情也不一样,读《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你认为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生:吴均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出了他的闲适自在;柳宗元的“心乐之”“凄神寒骨”看出他初有快乐、实质却是挥之不去的伤感。

……

师:吴均在文中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你认为柳宗元属于哪一类人?

生:应该是“经纶世务者”?

师:为什么不是“鸢飞戾天者”?

生:“鸢飞戾天者”是指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带有贬义色彩,从历史评价来看,柳宗元应该是“治理政务的人”。

师:那么柳宗元有没有“窥‘潭’忘反”呢?

生:没有,柳宗元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从这个角度来说,吴均在写景中加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么一句话,你觉得目的何在?

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借此衬托出大自然景色之美;一是含蓄地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融入自然的高洁情趣。

师:是的,吴均写的是一种美好的假设,柳宗元表现出的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深圳市从2007年开始,中考中文言文的阅读考查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这一举措,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掀起了一股热潮。07年笔者也是初三毕业班的老师,最初得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先是有些愕然,继而有些惘然——对比阅读,它意味着文言文的复习课不能再以字词过关、理解落实为终极目标了,哪些文章可比、从哪些角度对比都成为了复习课备课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这两年的教学中师生有意识的共同实践,如今,文言文的复习课堂上,因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使师生对课堂充满热情、充满期待。那一天下课时笔者故意跟孩子们卖了一个“关子”:下一节课我们找一个“开心人”、一个“揪心人”来比一比。孩子们欢乎雀跃地猜个不停;而现在,他们也常常会事先给老师提建议:老师,明天咱们来比一比这两个人物吧……

笔者于是想:中考这个“指挥棒”在程少堂老师的舞动下,仿佛成了“魔术棒”了!——它让文言文阅读课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其实,用对比来解读课文,是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吻合课标理念的,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都很有帮助。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读者是通过阅读建构起自己知识、精神和人格的。课标中特别强调个性阅读,要求初中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对比阅读无疑是其中一种最能激励个性思考、创意产生的方式。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对比中展开、在类比中感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容易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理想目标等而作出自己的评价。笔者在引导学生对比《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中曾设计这么一个思考题:“从两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绝大部分学生回答指向是: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提升生命;环境可能改变人;只要肯学习,年龄大小关系不大……有一位颇有个性的学生认为:“我觉得人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吕蒙听从劝说后能主动下苦功学习,所以赢得尊重;仲永‘泯然众人’,其父亲固然应负责任,但是他父亲毕竟是没文化的人,而仲永既然会识文断字,就应该说服目光短浅的父亲,是他自己错过了把握命运的机会。”这样的一种对比解读,无疑是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当然,有时在对比中因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发散出去的思维可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也可能使课堂上观点良莠难分。比如在评价五柳先生、评价“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的袁宏道时,有不少学生极其欣赏两位主人公那种“另类”的生活态度——超凡脱俗在少年人看来是藐视规则、无拘无束的“酷毙”。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启发引导,把发散出去的各种体验收回,引导他们关注两位作者才华横溢的生命“基石”,告诉他们:只有“才华在身”,才能“傲骨在腰”,否则,就是醉生梦死、庸庸碌碌。通过这样比较甄别,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引导的语文课程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才能更倾向于是平等的交流者、学习的促进者。

    同时,对比阅读,给予了教师开发课程的机会。课标中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师在古典名篇的阅读教学中落实字词、感知情感、挖掘主旨的传统做法是不够的,寻找与发现有可比性的文章,其实就是搭架起文言文教学新的“平台”,师生在全新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阅读体会,相互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在最近的对比阅读教学中,笔者每上完一节课总有一些感动,师生教学相长,往往意犹未尽。学生乐意把字词的落实提前自主完成,愿意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与跟大家分享对比阅读的乐趣、收获更多对比中的新感知,“温故知新”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课堂的效率无疑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得到提高。

    笔者于是又想,这大概正是程少堂老师这位语文中考“掌舵人”的指向吧。

 

   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对比去提升文言文阅读课的质效呢?

   下面是07年、08年深圳的中考试卷中相关的题目:

07年第4题:《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

08年第8题: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笔者也有意地关注了近两年的全国各地中考题,以《天利全国中考试题精选》两年80套为例,文言文涉及对比阅读的(含课内篇目对比、课内外篇目的对比),两年共有17套。

综观这些考题,我们不难发现,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常常是从以下几个角度:

1、同一字在不同文章中词义的不同; (如08年新疆中考题:请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两文内容上有某一切合点;(如07年山西省临汾市考题:[]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画线的句子“天下顺之”可用[]文(《陈涉世家》)中的         来证明;陈胜起义时只有900人,但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并建立了政权,印证了[]文中的          。从客观条件上说,秦军比陈的起义军强大得多,之所以节节败退,印证的是[]文中的        

3、两文写法上的异同;(如07年安徽省考题:甲文(《小石潭记》)和乙文(《与朱元思书》)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透过文字读出作者情感的不同;(如08年新疆中考题:甲乙两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作者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山水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感情方面还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文句作简要的分析。)

5、两文主旨上的差异;08年福州中考题:作者(吴均)抒发了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6、概括(或评价)作者的人生追求;08年昆明市中考题:[]文段(《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和[]文段中(课外篇目)马援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7、就某一个话题得出的启示。(如08年厦门中考题:[]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段(《孔子家语》)“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都涉及“交朋友”的话题。在交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

由此看来,相对于传统的独立篇目考查来说,对比阅读既保留了字词句、文义的理解考点,更因为引进了另一篇目,考点的范围扩大了、考点的设计更灵活了。本着以上所罗列的对比角度,笔者认为,在复习课的准备上,教师更应该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感悟、结合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寻找契合学生思维与情感特点的对比点,灵活地组合教材篇目,并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互动捕捉更新、更精彩的思维火花,促使教学的更深更广的开展。

鉴于此,笔者又想到:如果说考纲的设定者是“总设计师”,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也是“设计师”——用我们的教学个性设计,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上,通过对比鉴别,调出作者、文本与师生间最合适的美妙味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