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与中国古代文学

 三教九流369等 2014-04-30
洛阳牡丹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坚忍、自由、高贵、雅洁等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财富……赏花、咏花、赞花、论花,花和中国文学有着说不尽、道不完、评不够、议不厌的不解之缘。

  我国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自古爱花的趣闻轶事不胜枚举屈原以兰喻己,陶潜采菊东篱,诗仙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在众多中国文人心中,花是诗词歌赋取之不尽的吟咏题材,是名词佳甸闪耀灵光的源头所在。花的出现成就了一个文学的国度,使得文学的殿堂姹紫嫣红、精彩纷呈。

  从《诗经》中描绘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晋代陶渊明脍炙人口的品评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宋代叶绍翁笔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烂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那清丽素洁的梅花。干百年来,这些优美的诗句众口相传,诗中优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渗透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二者不可分离。中国文人赏花时并不是单单欣赏花儿美丽的外表,他们常常把花木当作与人类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灵性之物来对待。因此,他们在对花木的审美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借助花木表达出来。

  从古至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为花写下动人篇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花已经成为一种向往与崇敬的精神境界,成为德行品性的象征。“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做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不同的花成为不同德行的象征,是不同品性的人喜爱崇敬的对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梅花的清韵高洁;“锦烂重阳节到时,繁华梦里傲霜枝”,道的是菊花的坚忍顽强;“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赞的是兰花的幽香高雅。

  文人不仅以花入诗,很多词牌名、曲牌名也与花相关联。《采莲子》、《醉花阴》、《山花子》、《荷叶杯》、《木兰花》、《一剪梅》、《桂枝香》,由此可见花与诗词的深厚渊源。

  花不仅使诗的国度璀璨多姿,在中国成语和俗语中以花做比喻的条目也随处可见,“拜倒在石榴裙下” 、 “丁香结” 、 “步步莲花” 、 “笔下生花” 、 “闭月羞花” 、 “羯鼓催花”都和花有关。在戏曲、小说、散文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花的踪影。戏曲中有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吴炳的《绿牡丹》、周朝俊的《红梅记》、现代评剧《花为媒》。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许多篇章与花相关,如《葛中》、《黄英》、《莲花公主》、《荷花三娘子》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文学形象。其他小说作品如《海上花》、《镜花缘》、《红楼梦》、《红玫瑰与白玫瑰》、《梦里花落知多少》,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花令我们的文学更加摇曳多姿,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花是美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天赋。赏花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举。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牡丹花与中国人的性情
转载

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牡丹的枝干不但在原始旷野上生长时被人们当柴烧;“戏蝶双舞看日久,残莺一声春日长。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当她被国人种植,短短花期之后残留下来的枯死枝干也被人们拣来当柴烧,牡丹枯干燃烧时会发出浓洌的香味。像是为了坚守生命的一出美丽爱情艳遇传奇,又似为坚持生命里与天地宇宙同寿的骨气,牡丹燃烧自己身上的骨质,她的疼痛是喊在心灵府邸的,但她像火凤凰般在熊熊烈焰的涅磐时,灵魂里蕴育的是盏美丽惆怅的从容之花,浓郁的芬香熏醉了泱泱璀璨大中华一望无际的五千年滔滔长河!

                                                                  --------------------题记

引子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国色”、“天香”两词是唐朝李正封对牡丹的赞叹之词,当时大唐皇帝对此极为赞赏,于是“国色天香”一直成了富丽端庄、雍容华贵、花中之王牡丹的别名。

“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洛阳春日湿芳菲,万斛脂胭染舞衣。帐底金盘承蜜露,东家蝴蝶不须飞。”;

“红朴未开如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

古人对牡丹的咏叹可谓把牡丹倾国倾城的本色一展无遗。

其实牡丹不但美艳无比,她的品格气质和性情对中国人数千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一

 回望一千多年前风华锦绣的长安京城,这里有一个名叫“沉香亭”的花园,园内,名目繁多的牡丹花争奇斗艳,虽然这些牡丹花的繁华生命仅存短暂的暮春,可她们内心并没有丝毫伤感的心情,她们只想在短暂的时光里争分夺秒,像宿命感强烈的黑孔雀一样展尽造化赐予的每分娇艳荣耀,绝不浪费丝毫!这时朝廷乐官李龟年率领众多朝廷乐人来为赏花雅兴正浓郁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奏乐助兴,曲未起奏,这时品位不俗颇具创新精神的李龟年于是乘机对唐玄宗献计云:“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这一说倒提醒了唐玄宗的尊严:对啊,我堂堂一个大堂皇帝与美貌可比牡丹的贵妃一起赏牡丹怎么可以用过去成年累月弹唱的老曲子助兴呢?还是来点新鲜花样吧!一个口头圣旨下,一下子把才华盖世鼎鼎大名的翰林学士李白召见,命他为此次赏花献诗。我们这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极具叛逆和自由平等主义高贵思想的天才这下真是可爱至及:写诗可以,不过有个条件,那就是我要侧卧着写,你权势炙手可热的高力士高公公为我李白脱靴子,唐玄宗你高高在上的皇帝为我李白磨墨。幸亏为博红颜倾城一笑的唐玄宗没有拒绝这一“奢侈”要求。李白微笑着将纵横磅礴的才气横空一挥,于是三章千古流芳的《清平乐》顷刻落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而在场的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忙得不可交加为唐玄宗解说牡丹花品种等,当谈到大洛阳一种名贵的姚黄品种时,乃言:“《姚黄传》载,姚黄花出,众人惊叹美色,此皇王之胄,奇种也”,唐玄宗马上要求进贡姚黄牡丹,这正是“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后面唐玄宗应开心难抑,亲自为李白作的《清平乐》抚琴奏乐。

同处大唐年间,还流传一个美丽得令人动容的传奇故事。

“武周”二年冬(公元691年),武则天冒着漫天雪飘游上苑,只看到百花在冬日早已枯萎,眼前仅剩一片萧条衰败的景观,武则天乘着酒兴拟下一道圣旨《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百花仙子害怕武则天咄咄逼人的皇帝权威不敢抗旨,都一一连夜盛开娇艳的花朵,第二天武则天再次游上苑,发现惟独牡丹仙子无视皇威不畏皇权拒绝开放,武则天一怒之下立马命令把牡丹贬至洛阳,有着铮铮傲骨的刚直不阿牡丹一贬到洛阳马上昂首盛放,这下可把武则天惹得更狂怒了,又一声令下,把所有盛放的牡丹烧死,没想到被烧过的牡丹到了次年春天却更加踊跃地昂首怒放!从此从洛阳城到神州大地众人皆种牡丹为乐,是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到了宋朝的苏轼,他也下了一首《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古代名副其实的大才几乎都是集天才的社会政治才华和文学才华于一身。而人类史上伟大的大文豪苏轼在历史上被贬官的次数是“榜上有名”的,而且一次比一次凄惨,却不是由于他政治才华不够(比如他被贬为地方官时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业绩足见其政治才华)。这首诗透露出来的心境气息与他的其它不朽诗句如“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川风雨笑平生”如出一辙,可以判断《吉祥寺赏牡丹》是在苏轼被贬时期的晚年所作。把苏东坡这首诗玩味一下,今天的中国人心中会不知道不觉涌上莫名的感动:人老了,我却摘枝艳丽的牡丹往头发上插还不感觉羞愧,反倒可能那么娇媚的牡丹花会羞于被戴在我这样老头发上;醉醺醺东道西歪摸着路回家,这个样子一定让别人感觉好笑,要不然怎么有十里街的居民(百姓)都争着把屋内珠帘挂起跑出来看着我!-------这是一种对古人超然洒脱顽强乐观生命力的强悍感动啊!泪下!

 回溯历史,我们蓦然发现历史居然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与一致。

其实

在这块富饶优秀永恒母性国土上

李白和苏轼就是牡丹花!

牡丹花就是李白与苏轼!

在历史的精彩纷纭演义中,我们已分辨不清,究竟是中国人祖先的伟大的浪漫自由主义天才情怀和顽强不屈品格忠诚了国色天香牡丹花的高贵情趣,还是有着高贵铮铮傲骨的国色天香牡丹花沉醉了千载来中国人的优秀品质性情!我们且在牡丹的国色天香本色中玄舞而歌饮醉天上一轮清辉!

中国人就是牡丹花!

牡丹花就是中国人!

 二

 “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这是《诗经。郑风》的句子,古人又云“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故诗中“芍药”者,“牡丹”也,这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早以赠送牡丹表达爱情的文字记载,直到二千于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仍嗅到遥远时空一股浓郁的牡丹香味,牡丹香味在空中快乐歌唱舞蹈飘成一个幸福悠远耐人寻味的“诗经”两字!在中国,以牡丹花象征爱情是有明确悠久美丽历史渊缘的。我们今天用“玫瑰”象征表达爱情的意识行为最确切说是学西方的“泊来品”,而中华民族真正自己的“爱情花”只是-----牡丹花,牡丹花才真正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爱情图腾花”!

“去春零落暮春时, 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是唐朝薛涛的一首咏牡丹爱情诗。在这首诗中,这首咏牡丹的爱情诗通篇不着一个“牡丹”词却字字句句着“牡丹”无限风情韵味的风流,这正是“水上行人不湿衣”的高超意境所在!而“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两句在表达相思意境上的效果竟与李白《清平乐》中“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殊途同归!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文明史上一样万古精品——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就是借助牡丹花这一神奇“爱情花”为引子,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离奇曲折的爱情传奇,歌颂杜丽娘为代表的封建女性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牢笼大胆无畏追求自由爱情的伟大感人精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牡丹虽好,他春怎占的先!”;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

翻开《牡丹亭》,小心吟诵着风流美艳万载的不朽句子,湿了双眼,湿了牡丹文明。

风流美艳万载的大中华文明啊,你因“一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高贵流韵、美艳消魂、倾国倾城牡丹而印证了你的不朽!


相关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