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昆曲社!
[摘要]梨园大师马玉琪对很多清宫剧中出现的戏曲场面硬伤直言不讳,“过去是男班、女班各自为政,男女合演1930年才出现;很多礼仪也是错的,电视剧给了观众太多误导,我们的戏里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梨园顽主马玉琪:《甄嬛传》简直太离谱了
郭佳
不少读者对于生在北京、长期活跃于港台的马玉琪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但在京剧界,马玉琪无疑是个角儿:兼擅小生、旦角。每年从初一到初七,总有14场戏等着他;在港台16年,他不仅自己是红角儿,更是“红角儿”的老师——郑少秋、罗家英、张艾嘉、马景涛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收藏界,马玉琪也不愿做“玩票”——清代江南织造的布料,纯金嵌战国时代蜻蜓眼的掐丝簪子,价值20万的点翠的凤,超过10万颗的各式珠子等等,让富二代看后都不敢再说有钱。
京剧里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之说,推崇的是虚实结合,讲究的是意境和虚拟。在去年五一期间上演的清末旗装戏《梅玉配》中,马玉琪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平生所藏的清代奢华头面悉数用上,穿清代的服装,戴清代的饰品,拿清代的物件,演清代的旗装戏。
不疯魔不成活:《甄嬛传》太离谱是误导观众
在正已祠整整一上午的排练,马玉琪始终穿着“花盆底”稳稳地站在台毯上。虽然身上有着旧时梨园艺人对于旧礼和文玩的精通与偏好,但他却不好麻将、不打牌,在港台16年没去过夜总会,优质作息延续多年。“多年前,就连年三十我也从不熬夜,因为从初一到初七有14场戏等着我呢。至今我的餐食就是高粱米粥、绿豆大米粥、芝麻酱面、窝头,吃打卤面就算是改善生活。一个月我和工人就一瓶一斤装的橄榄油,我常跟他说,你每次少放点油,要是吃完了咱俩就白水煮菜。”
虽然与港台演艺界渊源颇深,但他对港台文化却不敢苟同。“上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港台电视剧毁了,我特别认同。包括现在的清宫剧我最不爱看,其中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甄嬛(他强调这个字的发音念‘宣’)传》,简直太离谱了。那时宫廷根本不可能发生太医跑到宫里与妃子乱来的事;雍正与他十七弟的关系最要好,两人岁数相差很多;而太监与宫女碰面时,太监都是要面朝墙的,等宫女过去后再走,根本不可能说话,更别提相好交往了。”
作为梨园人士,马玉琪更是对很多清宫剧中出现的戏曲场面硬伤直言不讳,“过去是男班、女班各自为政,男女合演1930年才出现;再如胡玫导演的《雍正王朝》里唱的是京剧《空城计》,但京剧形成于道光,之前盛行的应该是昆曲。还有很多礼仪也是错的,比如满族妇女磕头,正确的是右手向上扶头身体往后坐, 走路要走一条线,但在电视剧中几乎没有正确的展示。”而在马玉琪看来,最接近宫廷原貌的展示是1948年唐若青、周璇主演的香港电影《清宫秘史》,“那里面唐若青演的慈禧太棒了,后来我听说那部电影是把一对清代的王爷夫妇高薪聘请到香港当顾问。电视剧给了观众太多的误导,但我们的戏里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昆曲社 微信号:kunqushe 让生活雅而美!
回复 义工 填写《中国昆曲社义工申请表》,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zgkunqush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