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舜徽先生生平述略

 谦谦书生 2014-04-30

[原文编者按]

张舜徽(1911-1992)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湖南沅江人,出生书香世家,自学成才。早年在长沙文艺等中学任教,1942年起,先后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博览群书,走通博之路,于小学、经学、史学、文献学等均有精深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近千万字,主要代表作有《广校雠略》、《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清儒学记》、《周秦道论发微》、《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汉书艺文志通释》、《说文解字约注》、《讱庵学术讲论集》等。

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学术与传承”栏目特发表先生的博士生、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先生的《张舜徽先生生平述略》一文,以示对先生的纪念。

 

张舜徽先生生平述略

 

    【摘要】 叙述张舜徽先生生平,纠正了目前已发表的论著中,关于张先生生平介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相关材料。

【关键词】张舜徽 生平 研究

 

一 生平资料与生日时间

先生留下的自传或自传性质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篇:

1、《张舜徽自传》,载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0月。该文写于1980530。又被张君和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有删节。

2、《自强不息,壮心未已———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载浙江日报编辑部编:《学人谈自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9月。该文写于1981851991,先生编《訒庵学术讲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收入此文,但作了删改,其中“作者简介”及“始终相信群众、相信党才能取得成就”一节,大多删除。《张舜徽学术论著选》收入此文,即是《訒庵学术讲论集》的删节版。

3、《忆往编》,载先生编《旧学辑存》(),齐鲁书社198810月。该文写于198191

4、《八十自叙》,载先生编《訒庵学术讲论集》,岳麓书社19925月。该文写于1991825。《张舜徽学术论著选》收入此文。

5、《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1月。该日记收《壮议轩日记残存:居湘编一》,1942925122之日记;《壮议轩日记残存:居湘编二》,1942123194347之日记;《壮议轩日记残存:居湘编三》,1943481944115之日记;《壮议轩日记残存:入陇编》,1946916194716之日记。不是每日必记,时有间断。

除先生自撰文字外,关于先生生平文字尚有几篇很重要:先生长子君先生在先生逝世后所撰的《张舜徽先生小传》,载《张舜徽学术论著选》。先生弟子周国林编《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附《张舜徽年谱简编》。

上述诸篇文字对“生日”的记录都不一致。

《张舜徽自传》:“舜徽于一九一一年七月生于湖南省沅江县”。

《自强不息,壮心未已》文前有“作者简介”,:“张舜徽,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南省沅江县人。生于一九一一年八月五日。”“作者简介”是作者自拟还是他人代拟,不得而知。从行文口气看,疑不是作者自拟。该文写于198185(农历七月初六),正好与“作者简介”的生日同月同日。在文中张先生说:“我生于一九一一年,到现在已经七十周岁了。”笔者以为,写作的时间已过了生日的时间,故有“已经七十周岁了”一说。

《八十自叙》叙夫人金詠先于199187日辞世,:君之殁三日(八月十日,即阴历七月初一),为余八十诞辰。”

《张舜徽先生小传》中采用八月五日。当依据《自强不息,壮心未已》之“作者简介”的说法。

《张舜徽年谱简编》称:先生生于1911825(农历辛亥七月初一)。作者未注明依据。查万年历,该年825日为七月初二。

若以公历计,上述生日有85日、10日、25日三个时间。

笔者以为,老一代人记生日多为农历。《张舜徽自传》称七月应为农历七月。而《八十自叙》中七月初一,是指先生生日,即清宣统三年七月初一。换算公历则为1911824日。而在1991,七月初一则为810,正与《八十自叙》吻合。

检新出版的日记,几年之内均无生日那日日记。在1944111日日记中,记录了一位老先生徐季含为先生算命的结果,先生的生辰八字为:辛亥七月初一日子时生。这条记录应证了《八十自叙》中生日记录的准确性。

 

二 简历

1911824(农历辛亥七月初一),张舜徽先生出生于湖南沅江杨阁老镇老屋村。据《忆往编》载:

洞庭之滨,有长岛曰赤山,旧为汉寿、沅江两县分治。先世自明初由赣迀湘,卜居于此,占籍为沅江县人。子孙繁衍,散居村落,世以农桑为业。……数里之内,鸡犬之声相闻也。先人敝庐,在老房村。背负高阜,古木数十百株挺立其上,大者可数人围,高者长十丈余,枝叶扶疏,终年常绿。问诸故老,咸谓为数百年前物。风扬帆过洞庭者,遥望秾荫如盖,高出云表,人皆指目为张家后山。老鹰群棲树上,值日暮、天晓,或风将起时,辄出翱翔,或追逐相击,或平翼回旋,远在天际,殆可百数。复有白鹰三五,飞舞其下,人尤叹为异物。余少时读书之暇,辄喜佇立院中,仰观鹰扬以为戏乐。后往来南北,多历名山,周览纵观,未见此景。及今思之,犹在心目。

余少时读书宅后西偏一室,老樟临窗掩覆,复有修竹当檐,苍翠滴于几案。每值日西方下,穿牖映竹影布于垩壁,随风婆娑,胜似图画。

其祖父张闻锦,同治十三年进士,性好藏书。先生青少年其间,未曾出就外傅,悉由父亲张淮玉教授识字读书。自幼喜治文字、训诂,在父亲的影响下,亦常涉览近人著作,如严复、梁启超、蔡元培、胡适诸家。尤喜梁氏《清代学术概论》,生平服膺乾嘉诸儒之学,盖自此始。

1928年底,其父去世。随后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自修访学。

在长沙其间,与湖南大学教授孙文昱、席启駉、李白华、徐桢立、罗焌、杨树达、王啸苏诸位,相从请益。从孙文昱先生受声韵学,孙于文字、声韵之学,尤为专精,著《四声切韵类表》等书。又随席启駉先生习写作,“舜徽年甫十七,始见先生于长沙,读先生所为文,叹其高雅,即执贽称弟子,相从以问文章为事。”

在北京其间,张舜徽住在姑父余嘉锡家。余嘉锡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当时在辅仁大学任教,先生因此得以多识通人。几年之中,每天从早到晚,张舜徽都到北海图书馆读书,日有定程。加之有名师指点,他左右采获,受益良多。《忆往编》载:

其时以专门名家者,经学则有吴承仕;文字训诂则有沈兼士;音韵则有钱玄同;史学则有陈垣、邓之诚;诸子则有孙人和;金石则有马衡;文辞则有高步瀛,皆一时显学,有声黉序间。舜徽咸从奉手,有所受焉。而吾湘前辈若杨树达、黎锦熙、骆鸿凯先生,咸任教各大学,舜徽以同乡后进,时往请教,往来尤密。左右采获,为益无方。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

1931年与金詠先女士结婚。

1932年秋,回到长沙。文艺中学校长曹典球聘先生在文艺中学任文史教师,并兼雅礼、兑泽等中学课。抗战期间,先生随文艺中学迁至湘西, 1939年在澧县新洲, 1940年随兑泽中学在临澧, 1941年在大庸, 1942年复返文艺中学在湘乡杨家滩(今涟源市杨市镇)

1942年九月起,在湖南安化蓝田(今涟源市城区),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讲师。

院舍在蓝田镇北里许之光明山,冈峦起伏中,横宇林立,前后古木参天,境极清旷。余居第一院,李园东楼,松竹四合,苍翠异常。

此间,先生以“壮议轩”命室名,并由徐桢立书额横幅。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2113日记:

收到徐绍周丈寄来所书壮议轩额横幅,书法甚健,当付装池,悬之壁间。余生于辛亥七月,去秋三十已满,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如斯,因取《大戴记》之语,名所居曰壮议轩,以期昕夕省惕,庶几免于无业之讥,非敢高论以忤俗也。实欲诵先正之法言无违于正,以免俗耳。

先生先讲授一年级散文,后又授三年级毛诗,编教材《毛诗讲疏》。其时同事有钱基博、马宗霍、骆绍宾、阮乐真、曾金佛、吴忠匡、钟泰、张汝舟、吴世昌等人。

1944年春,张先生在湖南宁乡陶家湾 (宁乡县东湖塘镇陶家湾村)北平民国学院文学系任文学讲席,讲授毛诗、礼记、校雠学、传记研究四课。系中同事有李一真、王鸿裁、李芷升、王开夏、张天翼、谭丕模等人。194469,为避日兵战火,全家从陶家湾西行至宁乡朱石桥。98又避至湘乡西阳(今娄底市西阳镇)暂居。先生在《日记》中写道:

余避难至此,差可暖席,且能借观蒋氏丹桂楼藏书,尤余所甚乐。丹桂楼者,焕曾(先生妹夫)之父杰斋观察藏书处也。储经史略备,其后益以蓬庐杨氏棣棠阁、成氏两家之书以成丰乐园图书馆,而附属于春元中学。湘中私立诸校图籍,盖以此称首最。余时往假书。

1946816,辞北平民国学院教职,返沅江故里。

1946913离乡,经武汉赴甘肃, 9月27至兰州,任兰州大学①文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讲授校雠学、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课。交往多者有辛树帜、张曦(云石)、孟奇、董爽秋、杨朗明、魏应麒、刘宗鹤、何自诚、李端揆(甘肃图书馆)、王德基、涂序?、盛成中、郭维屏、张先瑾等。

又兼任西北师范学院课,讲授校勘学,交往多者有该学院何乐夫、冯国瑞、刘文炳三教授。1949,在武汉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任教,后随学校并入华中大学。1950,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起,任武汉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校雠学等课。

先生在文革期间的遭遇,他在言谈中或文章中很少涉及。仅见《自强不息,壮心未已》一文。文中说他自已在文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曾被定为重点批判对象,进行多次斗争:

不久,我被赶进了一间破旧的澡堂,屋子低矮而阴显,真是夏如蒸笼冬如冰。我仍忍气吞声,埋头苦干。白天虽挨批斗,晚上争取时间,努力写作。

1979,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关于该研究会先生说:

同志们希望我首先开展两项工作:一是出版研究集刊,二是撰述文献专著。两件事办成了,研究会才有生命力,把影响推广到国内外。我回到武汉以后,积极进行工作。不避严寒酷暑,亲赴京沪组稿,得到学术界的支持,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得以如期出版。

1982年起任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生。当时全国任此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仅先生一人。1990年秋,曾给博士生授汉书艺文志课,这大概是先生上最后一次课。

1983,华中师范学院建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任所长。所中同事或助手主要有李国祥、崔曙庭、王瑞明、吴量恺、熊铁基等。1990年改任名誉所长,直至逝世。

199187,夫人金詠先逝世。先生在《八十自叙》中说:

一生挈家而游,旅食四方,患难相随,艰苦与共,惨淡持家,得以无陨者,厥惟吾妻金詠先夫人襄助之力是赖。夫人幼娴家教,淑慎成性。及与余婚,孝事衰始,和于妯娌,待人谦和有礼。贤德之声,闻于乡里。子女六人,悉自抚育,未尝雇人以自助。……余性疏阔,凡子女教育事,一委之君。自孩提以至成人,皆由君顾而诲导之。治家尤井井有条,量入为出,虽处困窘,未尝借贷于人。艰苦岁月中,一家八口,幸免饥寒,又俾余得一志刻励于学而无内顾之忧者,皆君力也。呜呼贤矣!

19921127,先生逝世于寓所。

先生以读书、教书、著述终一生。其著作收入《张舜徽集》中。

 

三、《张舜徽集》(第一、二、三、四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04年至2009年陆续出版。2010,《张舜徽集》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第一辑包括以下七种:

①《中国文献学》

②《清人文集别录》

③《清人笔记条辨》

④《汉书艺文志通释》

⑤《广校雠略》

⑥《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⑦《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第二辑包括以下七种:

①《清代扬州学记》

②《顾亭林学记》

③《清儒学记》

④《周秦道论发微》

⑤《史学三书平议》

⑥《郑学丛著》

⑦《爱晚庐随笔》

第三辑包括以下数种:

①《讱庵学术讲论集》

②《中华人民通史》(上、下册)

③《旧学辑存》(上、下册)

第四辑包括以下两种:

①《霜红轩杂著》

②《说文解字约注》(四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