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大师张舜徽:凌晨三点起床,读书著述!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学者东来

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在兰往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容纳了一大批专家学者、革命文艺青年。有顾颉刚、王洛宾、塞克、萧军等人。他们在兰州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却为兰州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著名学者顾颉刚在兰州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对秦长城、洮岷花儿等等的文化遗产做了调查研究,同时他在兰州大学任教,为甘肃培养人才。其实,从东南到西北来的学者,不仅是顾颉刚。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就是其中之一。

        张舜徽,一代国学大师,湖南沅江赤山新湾镇老屋村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1946年至1949年,他在兰州大学任教三年。

      我们通过网络联系到了湖南省益阳沅江的王劲先生,他给我们讲述了张舜徽在兰州的故事。

一代大师,靠自学成才

        张舜徽是一位被遗忘的大师。 当代思想史家蔡尚思先生,在《纪念老一辈国学大师张舜徽》一文中,专论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其中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能够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人,似乎也只有柳诒徽、钱穆和张舜徽等少数人了。

       可惜,如今在兰州知道张舜徽名字的人却寥寥无几,至于他在兰州大学三年的教学生涯,更是被尘封在岁月深处了。我是沅江人,这些年四处搜寻我们沅江籍的学人的事迹,才渐渐地对他有了了解。

       这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大师。张舜徽先生出生沅江赤山,其家族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且和湘军有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他的祖父张闻锦是同治十三年的二甲进士,曾在山西、福建、安徽、山东等地任职;湘中名士王闿运、晚清重臣瞿鸿禨,以及后来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张百熙等人都和他祖父往来密切。甲午战争爆发后,刘坤一奏请他祖父同行;后卒于山海关。张舜徽的父亲张淮玉聪明过人,以治学授课为业。张舜徽从小跟着父亲读书,没有到正规学校上过。因而,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大师。

        我曾经多次去过,张舜徽的故里。 沅江赤山是洞庭湖的岛。这个岛长约30公里,是我国的最大的内陆岛。晚明重臣杨嗣昌就葬这里,因而人们也叫杨阁老古镇。这里虽然是岛,但却四通八达,是一个水路交通枢纽。交通的便利,必定带来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张舜徽早年在湖南长沙文艺、雅礼、兑泽等中学任教。后相继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大学任教。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训诂之学,留下大量论著。有生之年先后出版书籍二十余部(含著作五十余种),著述总字数逾千万。先生曾在解放前任教于兰州大学三年,但如今提起兰州大学的名人,师生们言必称顾颉刚,张舜徽先生这样一位学兼四部的一代通儒,已被人们渐渐遗忘。 

       那么,他是如何到兰州的?

兰州大学,他读了一个暑假的书

        张舜徽虽然没上过学,但他的求学经历却非常丰富。他的姑父是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17岁,张舜徽就到北京求学,因为他姑父的缘故,他有机会向当时一流的学者问学,经学家吴承仕、语言文字学家沈兼士、钱玄同,史学家陈垣、邓之诚,金石学家马衡等等都给他给予指点。

      因而,他在学问上进步非常快,并在大师的提携下,得以融入当时一流的学术圈子。1941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聘请他为中文系讲师。1944年,才30出头的张舜徽,成为民国大学中文系教授。这在当时可是个很轰动的事件。1946年秋,在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的邀请下,他出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放前的兰州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城市,在这里他度过来了一段非常安静的时光。1947年,同样在兰州的著名文学家、游记家,被人们称为“游记第一人”的易君左主编了一本《新兰州》的小册子,全面介绍兰州沿革形势、交通情形、名胜古迹、著名物产、风土人情等等。他认为,兰州夏天是最好的,在兰州避暑比在庐山好多了,没有蚊子,兰州的瓜果,当为中国第一。

        在兰州的三年里,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他在兰州大学兼授文史两科,讲授《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课程。 张舜徽先生有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习惯。每天,坚持早起。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中说:“每日凌晨三时辄醒,醒则披衣即起,不稍沾恋。而后伏案观书。其时万籁俱寂,神智清澈,自然事半功倍。……每值寒冬夜起,雨雪打窗,孤灯独坐,酷冷沁人肌骨,四顾惘惘,仍疾学不已。及天晓日出,众庶咸兴,而余已阅读写作数小时矣。一生述造不少,大半成于未明之时。”

         这真是应了“板凳要坐十年冷”那句话。现在,晚上三点钟睡觉的人不少。凌晨,三点钟起床的人少之又少。

        1946年冬天,兰州大学图书馆以重金购得明刻《皇明经世文编》。由于清代查禁的缘故,再加之,花费不少,这套书概不外借。可是,作为一个学者他自然知道,这套书的价值,于是利用暑假,不仅读完了这本书,而且选出三百余篇,抄录为《经世文编选目》。

        可见,他读书是很下功夫的。

身在兰州,为碑拓遍访陇上青海

      我曾读过 张舜徽先生的《爱晚庐随笔》,记录了一些他在兰州三年中和甘肃文化界人士相互交往的,在以及学术上的发现。

       他和甘肃文化界人士慕寿祺往来密切。还听到了慕寿祺遇见敦煌藏经的一个故事。当时,他想在兰州搜罗一点敦煌卷子,用来校正古籍中。可惜,他在兰州没有搜罗到。不过,却从慕寿祺那里听到一个故事。

      这是发生在一个大年三十日的故事。那个除夕夜,慕寿祺在家中,来了一个寒士,拿着一个敦煌卷子,希望能换钱,度过艰难的生活。慕寿祺打开卷子发现,非常精彩,其其书法秀丽,一看出自女子之手,最末一行,写着“大唐某年月日,玉环为三郎写经”。显然,这是杨贵妃为李隆基祈福写的。可惜的是,慕寿祺也身无余财,只能失之交臂。

       说起这个故事,两人相对唏嘘。慕翁为之“长吁累日”。他的遗憾,并不减于慕翁。为此,他在兰州四处寻访,访之不得。只能无奈写下:“盖历时已久,早为有力者所得而秘藏之,或为外国人攫去矣!”

        这样的憾事有不少,1942年4月,青海乐都县修公路时发现一方汉碑,这就是《赵宽碑》。新出材料出土,自然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可是,石碑在运输过程中断了,有些字看不清了。不过他听冯国瑞说,石碑出土时曾有人拓过拓片。他有四处搜寻,遍求陇上及青海,最终没有收获,殊怅惋也!      

       在兰州大学的三年,是其学术作品或形成或孕育的三年。先生后来的重要代表作《清儒学记》,就是在兰州大学执教时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基础上历经四十年的时间修改完成的。先生的这部巨著,直追梁启超、钱穆二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两部皇皇巨著,堪称研究清代学术的双壁。

       晚年,他回忆道,一生中有两度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一在湘中,一在兰州。

讲述人 王劲    湖南省沅江市市委办工作人员。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