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股进入调整周期,全球成长股表现低迷。但市场普遍认为,在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刺激下,二季度A股市场热点有可能重回成长。而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成长股时有两种策略:一是选择综合素养优秀的公司长期持有;二是选择在成长股某一发展阶段的提速期介入。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弄懂成长股背后的成长逻辑最为重要。
成长股陷入一轮深度调整,A股、中概股概莫能外。市场情绪高涨时,人们热衷高谈阔论成长股的概念,比拼市梦率;市场回调时,大家又重新关注起成长股实打实的增长率,一份低于预期的季报往往引发暴跌惨案。市场就是这样,忽而远视,忽而近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飘忽不定,不如认真研究成长股的成长逻辑。
投资者需要理解,成长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而能否战胜这些烦恼,往往意味着成长型企业能否实现既有增长模式到下一个增长模式的顺利过渡,能否实现从平凡企业,向优秀企业、卓越企业的涅槃——从结果上看,即能否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
我们不妨以一个中式餐饮连锁的成长路径为例,分析不同阶段成长型企业面对的烦恼。
陈老板在广州开了三家中式快餐店,生意不错,一年流水有一两千万。他很有事业心,想做一个上市公司。要上市,目前这个规模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规模扩张。要规模扩张,靠现在这种松散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中央厨房系统的支撑。于是,第一个考验来了。
陈老板从麦当劳偷师学艺,学习人家的标准体系,还挖来一个肯德基的区域经理做公司副总。对供应链进行重塑和优化,中央厨房也建好了。由于在广州已经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本地扩张顺利,一年内迅速做到10家店,增长势头喜人。
广州的市场做的差不多了,公司还要增长,陈老板决定做异地扩张。外地市场的消费者口味、喜好差别很大,并且对于陈老板的品牌完全没有认知。于是,第二个考验来了。
陈老板布局了四个城市,找地皮、扩团队、打品牌,累的不亦乐乎,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幸亏陈老板身体底子好,还盯得住。一年下来,在三个城市站住了脚,放弃了一个城市市场,扩到了20家店。对于异地市场扩张,陈老板摸到了门道;未来在更多城市的扩张,心里有谱了。
又经过两年的扩张,陈老板手里已经有200多家店了,全国主要市场该开的地方都开了,靠原品牌终端扩张来获得增长的模式似乎越来越难。陈老板决定再做一个新品牌。于是,第三个考验来了。
新品牌的定位不能与老品牌重合。而要做一个全新定位的品牌,陈老板原来积累的很多东西都派不上用场,需要重头来过。由于定位有问题,陈老板的第一个新品牌只开了两家店,发现赔的厉害,只好关了。之后,陈老板认真反省,总结第一个新品牌的经验和教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又启动了第二个新品牌。这回因为前期工作做的很充分,取得了成功。
至此,陈老板的公司已经实现了近十亿的收入规模,手握两个全国性餐饮连锁品牌。陈老板有点老了,最近还动了个小手术,医生告诉他不能再那么卖命了。可公司还要发展,从头做新品牌不仅辛苦,培育期还非常长。陈老板决定做收购。于是,第四个考验来了。
做了这么多年餐饮,陈老板当然很有眼光,谁好谁不好,陈老板到店里转一圈心里就有底了。可是怎么做尽职调查,怎么谈收购条款,特别是收购之后怎么做好激励、留住人才、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陈老板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挑战。这不,第一个品牌刚收下来,由于企业文化差异过大,核心团队大半都跟前老板走了;一年下来,关了一半的门店。陈老板这才明白,收购这碗饭真没那么好吃。成长之路,依旧漫长。
陈老板的案例讲完了。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行业,会面对不同的成长的烦恼。但优秀成长型企业的最大共性,即在于能够持续地战胜成长的烦恼,实现持续的同心圆扩张。
了解到成长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烦恼和挑战,投资者可以更好选择成长股投资标的。可能的策略有两种:一是选择综合素养优秀的公司长期持有,背后的逻辑是,相信这样的公司具备战胜一个又一个成长期烦恼的能力;二是选择在成长股某一发展阶段的提速期介入,背后的逻辑是,买相对笃定的成长,而规避跨成长阶段节点过程中的跨越失败风险。当然,不管采用何种策略,都需要看懂成长股的成长逻辑。逻辑了然于胸,你当然可以置短期股价涨跌于脑后。 |
|
来自: 际学 > 《盈利模式和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