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汉玉器因真赝鉴别点多,较之新石器玉器更易鉴伪。尤其是难作伪的“包浆”、“绺裂”,和较易作伪的“沁色”,看熟了可以一眼辩真赝。 但是上面这件小玉璧,却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因为绺裂、沁色都极真。所谓真,并非书本上的老料新工,而是利用青海料靠近风化层的“边料”天然绺裂、沁色仿古。
所谓边料,多在玉矿边沿与岩石交界处的部位,夹杂有较多的杂质。色泽分布也跟有绺,受沁的古玉差不多。都有表象自然的蚀孔、剥落次生色和绺裂。
但这种风化是玉器成型前形成,所以琢工与绺、沁不相协调,内似重沁、外表犹新;纹饰悬于沁色、绺裂之上,与沁色不相一致。
阴刻线纹饰浮于绺裂沁色之上,无沁处后加工玉质显新 原生绺、沁与次生绺、沁有别 阴刻线与原生绺、沁色沉着不跟随,后刻痕迹明显 青海“边料”赝品与真品呈相近似,更具迷惑性;而岫岩料透闪石(河磨玉)“边料”赝品则石皮粗粝,玉质浑浊,黄绿色重,相对容易区分。 附:
青海料利用边料石皮仿古作伪
![]() 岫岩玉透闪石(河磨玉)利用原生绺、沁仿古作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