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达老先生讲课时,对精细饱满、一丝不苟的乾隆工十分称道。 对粗大明注重造型、不修边幅的粗犷风格,亦赞赏有加。 相比之下,战汉玉器的用材考究、造型纹饰优美、布局协调、砣工精密,又非乾隆工可比。总体看:战汉玉鬼斧神工;明玉粗犷吉祥;乾隆工精细秀雅。 藏友收藏较多的是良渚、红山、龙山、齐家文化、石家河等新石器的高古玉器。年代久远,和田玉尚未进入中原,在选材上不可能十分考究。又因当时铁制、甚至铜制砣具尚未出现,所以素面较多。纹饰以阴刻线为主,高浮雕、透雕、圆雕应用较少。题材主要以图腾造型为主,其历史价值很高。 到了战国、汉代,特别是打通西域之后,和田玉成为战汉玉器的主要用材(且均为籽料)。加之铁砣机的产生,给细微加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皇玉不计工本,题材扩充到礼器、葬器、佩饰、皇家实用器等器型。其合理的布局,精美的纹饰,灵动的造型,千百年来为后人仿而不及。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均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明、清玉器主要以和田玉材为主(清代以后开始有山料大面积开采,为大器型玉器制作提供了精良选材)。题材转为佩饰、装饰、文房清供、实用器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尤其清乾隆工能将画作层次分明的刻画在玉器上: 图录转载 基于此,多年来的收藏专题,草根玉痴总以战汉玉器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