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玉器很权威、很神圣、被人们置于很高的位置。其实,馆藏古玉就如同国家级玉器专家一样,并非没有瑕疵。馆藏古玉不乏精品,但确有一部分不够精美,达不到大开门的标准,且极易仿制。
识别一下是否地摊赝品?文后有答案。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其来源,多数在历代盗墓后,官方称:"抢救性发掘”所得。即盗剩部分。精品多数已流入民间。
此类馆藏品因为易仿,就为造假者仿制提供了可能。街头地摊赝品多数仿馆藏,使初学者看到的高端— 馆藏古玉,和低端— 地摊古玉,两类差不了许多,就容易犯糊涂。非摸爬滚打、花足学费,直至收到几件真品时,才能上道。
草根玉痴很赞赏博友古玉居的<<民间玉器收藏亦多精品>>一文。民间藏玉数量之多、之精美、之震撼力非馆藏古玉可及。也支持八骏玉堂对那些近三年来涌现出的“高、大、精、美”的赝品的否定。这类大的出奇、纹饰繁杂的出奇、器型怪异的出奇的臆造品,同样会逐步被更多的人识破。
因此,收藏中不仅要以馆藏玉作为标本,更应以大开门作为标准,才会少走许多弯路。
大开门,是收藏界的通用俗语。古玉大开门应是具备所有方面的真品特征,并达到难以仿造的程度,才够得上大开门。
草根玉痴总结了春秋战汉玉器大开门的六项标准:
一.符合春秋战汉玉材特征,且玉质好、熟。
二. 无论沁蚀多重,能找到开窗处,看得清原玉质。
三. 能找到次生绺裂纹(伴生沁色),在强光下呈现自然(非人工)的几种绺裂之一。
四. 有次生沁色、有色阶过渡、或多种沁,鸡骨白斑驳杂陈,要入骨、悬浮于玉内。
五. 有浑厚的千年包浆(宝光),非人工强抛光产生的玉面光泽。
六. 器型、纹饰有高古神韵,并符合其时代特征。人物、动物纹要富于动感,活起来;眼睛有神,给观者以对视的感觉。
达到上述全部特征标准,方能称其大开门。一项达不到,既存疑。从投资保险起见,可一票否决。
还应留神当前的赝品特征:
一.器型畸大,纹饰过于繁杂无序。
二. 渗透现代人和卡通片的思维,造型怪异。
三. 通体一色,无色阶变化,无过渡、颜色仅浮在玉面上。
四. 分不清是玉?是石?,找不到开窗,看不到原玉质。
五. 无温润的岁月包浆,玉面干涩、无光泽;或人工强抛光,或涂油、喷蜡所成的光面。
六. 硬度达不到5.5以上,小钢刀可划出痕。
一件在手,先要逆向思维,想一想现代作伪手法能否做出如此表象。如能,应慎重。
眼力提高无捷径可走,多看、多上手、多比对,就能逐渐增强辩识能力。
“无它,唯熟尔!”
附图答案:
1. 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周玉觿。
2. 首都博物馆,新石器玉鸟型佩。
3. 北京故宫博物院,凤鸟纹玉壁。
4. 上海博物馆,玉壁。
5. 中国国家博物馆,商鸟型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