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 感冒在中医里面也没有统一认识,伤寒派和温病派有不同看法,罗大伦把这些不同看法统一为感冒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症状,有所道理,而不是风寒、风热两种感冒。 感冒的主体阶段是表寒--> 里热的一个过程,但有时会碰上湿气。湿气是六气中唯一的有形之气,湿气就会和其他四气相结合,所以有热湿、寒湿、暑湿、风湿几种情况(燥气因为和湿气相对不会结合,只会相克),这四种湿和表寒、里热相结合就有了多种感冒症状。所以,主体的治疗思路就是: 表寒阶段解表、驱寒;里热阶段清内热为主。如果有湿气则祛湿同时针对寒热做不同处理。 表寒:感冒初始阶段一般是打喷嚏,鼻塞,流清涕,比较怕冷,这是感冒的初期阶段,中医叫做表寒,很多人这个阶段很短,半天或者一天就转为其他症状了,比如咳嗽、发烧。但以前这个阶段很长,一直打喷嚏,流清涕。这个阶段是感冒的初期阶段,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这个阶段可以用葱白切碎,加几片生姜,先烧开水,再放入这两个东西,稍微熬一下,不要久熬。表寒属肺经,治疗肺经的病用药就要轻清,所以葱白、生姜不要太多,轻清才能往上走、往外散。喝这个水最好能达到身体微微出汗,身上发热不再觉得冷这种效果。表寒这个阶段,如果在办公室,可以用苏叶泡开水,泡六七分钟就可以,趁热喝下。但这个阶段如果冷的发抖,以上的方法可能就力道不够了,就要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如果这个阶段还有咳嗽,可以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这个阶段切忌用寒凉的药。 里热:外表的寒邪如果没有及时驱除,就会往里渗透,这时候身体也在不断和外邪做斗争,此时会出现一派热证:咽红、咽痛、发烧、咳嗽、骨节酸痛,诊断指征:痰黄,鼻涕黄,咽喉疼痛,体温上升,扁桃体发炎。可以用:双黄连口服液(双花(金银花)、黄芩、连翘)。如果比较严重,可以自己熬药,基本方:双花10g、连翘15g、防风6g、前胡3g、白僵蚕10g(捣碎)、公英10g、地丁10g、射干6g、苏叶6g,如果还咳嗽痰黄可以加浙贝母、枇杷叶各10g。熬好药后要像喝茶一样,随热随喝,这样药力才有持续性。这里的苏叶是解表的,因为里热是从表寒而来,很少见完全的里热而没有表寒,所以配合苏叶效果更好。如果体内还有湿邪,则会更麻烦一些,湿气的最大危害是让身体运转异常。 寒湿:寒气和湿气结合就形成寒湿,表现是舌苔白厚、身体发冷、头晕头重、胸闷,最明显的是脾胃出问题,腹痛、欲呕、腹泻等,这时候的感冒就是寒湿感冒,如果脾胃症状严重,也称之为胃肠型感冒。对付的办法就是藿香正气水/丸。这个成药藿香正气散: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姜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藿香祛湿,通过香气来振奋体内的阳气从而驱散湿气,白芷也起这样的作用。苏叶和生姜是温阳的,赶走寒邪。茯苓和大腹皮是泄湿的,可以把湿气排泄出去。陈皮和厚朴是行气的,用来振奋气机。如果腹泻则服用藿香正气丸/胶囊,因为药力偏下,如果呕吐则用藿香正气水,如果上吐下泻则两者一起用。如果确认为寒湿,还可以熬生姜汤兑入藿香正气水一起喝,如果无效则说明不是寒湿证。 湿热:还有一种是湿热感冒,一般出现在夏季。症状是:发烧、头晕、头重、有时也怕冷,怕风、胸闷、尿不多、色黄,舌苔满布有时带淡黄色。这时治疗的原则是祛湿同时清热。可以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加上半夏、竹叶、厚朴、通草几味药。如果舌苔黄可以加入少量的黄芩、黄连,量一定要少,3-5g就可以了。三仁都是祛湿的,其中杏仁开肺气,白蔻仁开中焦之气,薏苡仁泻下焦水湿。 如果寒湿感冒没治疗好,就会往里发展出现里热,这时候表寒、里热、湿气都有,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冒,需要用藿香、佩兰、薏苡仁祛湿,同时用双花、连翘、蒲公英、地丁来祛里热,再加上生姜、苏叶来祛外寒,够复杂的。所以还是及早治疗,别指望感冒七天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