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巨变

 hyz010 2014-05-02

2000年迄今,无锡城市化发展风起云涌,新一轮城市现代化建设高歌猛进。经过十多年的规划建设,无锡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城市功能品质有了历史性的跃升,无锡由沪宁城镇聚合轴上的一个中等城市裂变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从2000年至2013年,无锡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2平方公里扩展至325.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由1192公里增加至335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由42.5%提升至96.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提高到42.78%,全市城镇化率由53.6%增长到80.2%。无锡市先后入选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在2012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内陆宜居城市榜首。

十几年来,我先后担任了市规划局、建设局主要领导,具体组织参与了无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连续几个城市创建即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纲要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安排等城市建设发展重大事件,亲身经历了无锡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的完整过程,见证了无锡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巨变。

城市多层次规划的全覆盖

2000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构建苏锡常都市圈,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并把无锡列入重点建设的特大城市。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以建设特大城市为发展目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

在新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中,我市坚持以城乡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了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从2001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始,我市构建了以总体规划统领、分区规划引领、详细规划控制、专项规划支撑、行动规划落实的横向全覆盖、纵向多层次的规划体系,较好地适应了复杂环境下的全域导控。十余年来,我市城乡规划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虚到实,实现了由局部地区方向性引导到全市科学化定位、系统性设计、精细化管理、法律化控制的历史嬗变,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导调控作用得到了空前强化。

适应无锡城市建设需要,我们构建了“531”实施性规划体系,以五年近期建设规划落实总体规划思路,以三年行动纲要细化建设目标,以年度建设预案落实建设任务,有效引导了十余年来的城市建设。2001年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市区“1+6”多层多心组团开放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提出了主城区“南拓、北展、东联、西优”的规划发展方向,以形成“七片一带”、“山水城林”一体的总体布局结构。根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先后组织编制了无锡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并制定了“爱我无锡,美化家园”、“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创建生态城市,营造和谐家园”、“打造中心城市,建设幸福家园”四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

“爱我无锡,美化家园”是我市制定实施的第一个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也是将城市总体规划、5年近期建设规划与年度城市建设计划实施有机结合的首次尝试。在第一个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中,我们提出实施城市道路骨架工程、对外交通“1530”工程、城市绿色工程、康居工程、清泉蓝焰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公共交通快捷工程、文化品位提升工程、城市管理形象工程等十大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列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投入的综合效益。随后连续制定实施的三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刚要,承接了第一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的理念和模式,分别以彰显山水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为方向,每个阶段突出一个主题,连续推进城市建设,保证了城市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十几年来,我市多层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编制及规划体系的有效实施,强化了规划的前瞻性、引导性和权威性,推动了城市建设由阶段性进展转为系统性升级。

城市路网体系的提升跨越

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启动之初,我市就突出了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开城市骨架,形成特大城市的设施框架。在城市道路建设的第一个三年阶段,我们通过拓宽主干道,疏解卡口,打通出入口,加密路网,完善路网结构,基本形成了新老相接、内外相连、环内方格、环外放射的城市道路交通格局。在城市道路建设的第二个三年阶段,我们重点构建了市区快速路框架,缓解市区向心交通的压力,增强主城区和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城市结构布局调整和重点地区建设,完善主次干道系统,引导城市向主城区外围有机疏散和拓展。在城市道路建设的第三个三年阶段,我们加快了城市快速路的规划建设,优先建设老城区联结外围地区的主次干道,全面建设太湖新城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了以快速路和城市干路为骨架、稠密支路为集散支撑的道路网络。在最近一个三年阶段的城市道路建设上,我们大力推动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城市板块间联系通道建设,提升主城区路网密度和等级,完善了城市道路结构配置,同时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提升城市交通层次,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快速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构建了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组成的等级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保障了城市的高效运行。十几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以红星路、永乐路、学前东路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心城区道路,以广瑞路、锡沙路、锡沪路盛岸路等为代表的城市对外连接通道,以望湖路、隐秀路、环湖路、观山路、吴越路等为代表的新城道路,以运河西路、南湖大道、湖滨路、贡湖大道为代表的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的连接通道,以新光路、清名路、旺庄路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片区之间的连接通道,城市主次干道系统优化提升,城区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城市快速路从无到有,全长达29.3公里城市快速内环及机场路、金城东路等放射状道路先后建成投运,城市快速路网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我市新建城市快速路已近100公里,城市干道网密度达到了2.7公里/每平方公里,市区路网密度达到4.9公里/每平方公里,形成了较完善的城市地面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大建设,还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凤翔大桥、蓉湖大桥、开源大桥、红星桥、盛新大桥、清宁大桥、新扬大桥、永旺大桥、旺庄公铁立交、永乐公铁立交、新光跨铁路大桥等一大批跨运河、跨铁路通道的建设,跨越了运河、铁路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阻隔,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蠡湖新城“三环三射”、太湖新城“七纵七横”及锡东新城、惠山新城骨干路网的建设,打破了无锡城市长期依托解放环路单中心发展的城市结构,加快了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的建设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整治修复

我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注重以治水增绿为重点的环境建设,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建设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2008年开始实施的“创建生态城市,营造和谐家园”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在过去的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开展生态环境修复行动,统筹治理入湖河道,完善中心城区水网、绿网和城乡生态林,加快环境综合治理,优化生态环境。2011年开始实施的以“打造中心城市,建设幸福城市”为中心口号的第四个三年行动纲要,将生态城建设行动列为六项行动计划的第一项,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着力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十几年来,我市以太湖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取得了积极进展,累计环保投入超过了以前的历史总和。在水环境治理上,全面实施治太保源工程,遏制太湖水域蓝藻多发的态势。蠡湖经过综合治理,水质显著改善,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获得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控源截污力度空前,市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管网全覆盖,出厂水质基本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5条主要入湖河道两侧排污口和沿湖地区排污口全面封堵,同时实施太湖生态清淤,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湿地保护修复多点推进,先后建成了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太湖十八湾湿地、管社山湿地公园、梁鸿湿地公园、贡湖湾湿地等生态景观区。在城市绿化建设上,以建设绿色无锡为目标,全面推进“沿湖、沿山、沿路”绿化与中心城区增绿均绿,基本形成了以山水地形为骨架、风景林地为依托、汇绿色通道、街头绿地、社区游园等各类绿地为一体的“点、线、面、环、楔”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植树绿化与景观建设、水污染防治有机结合,绿化生态效应逐步显现。

在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我市还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划定无锡太湖保护区,建设生态城示范区,将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体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200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按梯度又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控制建设区,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环境保护治理要求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在生态城建设上,重点建设太湖新城、锡东新城与科技新城低碳生态示范区,加快城市格局与生态格局的融合,促进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带动了全市低碳生态城建设。

城市空间布局的整合优化

我市的新一轮城市现代化建设,始终秉持“紧凑型城市”和“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着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市区发展经历了从“七片一带”到“一城五区”再到“一区五城六市镇”的思路演变,较好地引导了无锡城镇空间的长期弹性发展,形成了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了城市能级。

主城区在“南拓、北展、东联、西优”的建设发展方向导引下,于老城外围规划建设了五大新城,带动了城市空间在扩展中重构优化。在城市“南拓”下,蠡湖新城、太湖新城启动建设,并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阵地,彰显了滨湖山水城市的风貌特色,引领无锡城市发展由“运河时代”迈向“太湖时代”。在城市“北展”下,惠山新城快速建设,并具备了较完善的功能,成为锡澄发展轴上的战略节点,强化了锡澄一体化发展的纽带。在城市“东联”下,锡东新城从东亭延展至安镇,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枢纽节点。在城市“西优”下,梅园、十八湾景区地带得到整治优化,钱桥、胡埭等地区整合发展,一个未来具有竞争力的锡西新城呼之欲出。

在规划建设新城的同时,我市还加快老城片区的功能化改造,实施经济园区化发展,提升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近十年,我市启动实施了中心城商务商贸区、河埒片区、古运河特色片区、凤翔特色片区、广益特色片区和太湖广场地区改造,建成一批重要功能性载体,进一步集聚了城市发展要素,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同时,我们还规划建设了太湖国际科技园、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藕塘职教园和空港产业园等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进一步拓展了高端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和功能性载体建设联动发展下,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走上了产城融合的新路。

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跃升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宜居城市,是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懈追求的努力方面。在城市更新发展中,我们依托道路基础设施、环境工程建设和地块开发,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推进各类居住区建设,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在我市第一个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启动前,我们就提出实施康居工程,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统筹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建设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构建多层次、配套齐全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需求。针对我市城市郊区化下大量集土拆迁户需安置的新情况,我们提出按照“统一规划定点、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集中建造”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相对集中、合理布局、配套完善的拆迁安置社区,专项用于拆迁安置,不仅较好地满足了拆迁安置需要,保障了近郊农民在城市化中权益,而且加快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针对房地产市场化后房价的持续上涨,我们完善了以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保障性商品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从房屋供应的源头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针对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城市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民生需求,我们大力推进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和老新村整治,构建和谐住区。近年,顺应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又开展了宜居社区提升行动,分类推进保障性住房、现代社区和国际社区建设,统筹提升城市居住的保障能力、现代化标准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居住品质。

在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城市服务品质。按照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增加市区公交运营线路,更新营运车辆,构建覆盖全市、四通八达、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捷性、经济性和舒适性。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规划建设了长江供水工程,实现太湖、长江双水源优质供水。建成天然气西气东输和川气入锡双气源,提高了城市燃气普及率。主城区防洪标准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调整优化,各级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学校、医院快速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提升。

十几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大、投入多、范围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市城市建设在现代化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框架下,开始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城市建设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回首往昔,可以说过去十几年是无锡城市规划建设史上规划建设系统性最强、发展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十几年持续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无锡城市发展的格局,而且为今后城市的转型提升发展赢得了先机。  (作者系无锡市建设局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