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播音与新闻播音有什么不同?
闻道有先后,事业有专攻。艺术播音与新闻播音之间根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评价和衡量这种两技能的内在标准是什么呢?
回答是:艺术播音和新闻播音的根本区别是:艺术播音求异,新闻播音求同。
也就是说,评价和衡量这种两技能的内在标准是:艺术播音的评价标准是差异性如何,而新闻播音的评价标准是一致性如何。
新闻播音的评价体系是趋同的,也就是说首先要符合这一明确外在的一致的标准。[如仪态,普通话,吐字归音,情感表述等]这些要素的考量标准是趋同的,播讲者与标准要求一致性越强,标准化程度越高,成绩越好。新闻播音不但有明晰的外在有形标准,而且在评价体系上也是明确的要求,必须符合统一标准。
这就是新闻播音的求同性。
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这是他们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
新闻播音的求同标准是有道理的,因为新闻播音人往往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国家,她的代表性决定了新闻播音要服从被代表的机构的风貌,语言,而不能有更多个人的个性。
另一个原因是新闻的客观公正性要求表达者的表达方式要清晰,明确,客观。而不应带有个人的演绎和情绪的成份。
而艺术播音却恰恰相反。不同的艺术作品必须用不同的艺术风格来演绎,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个性。不但承认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承认播讲人的艺术个性。
在这里,高度的一致性不但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会使作品味同嚼蜡窒息了艺术创造的空间。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正是对于艺术播音标准的准确描述。
因此,艺术播音的评价标准是差异性如何,有无性格,有无创新,有无各人的真情实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说:艺术播音和新闻播音的根本区别是:艺术播音求异,新闻播音求同。
《二》艺术播音的评价标准误区
新闻播音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标准是明确的统一的。所以学习和评价起来就比较清晰。
而艺术播音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学习和评价标准,学习和评价起来就比较吃力。甚至常常发生评价标准误区。
如先入为主误区:某演播者由于入行早,作品多,有了一定的影响,拥有一定的习惯收听者。于是,他的习惯收听者就将他的演播风格,习惯甚至他的毛病都列为最高评价标准。如果他本人也盲目的这样认为,那就是进入先入为主误区了。
如区域评价误区:由于区域的语言习惯,某演播者在该区域拥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完全来自区域的差异性。他的区域拥趸把他的作品作为至高无上的标准。将他的演播风格,习惯甚至他的毛病都列为最高评价标准。如果他本人也盲目的这样认为,那就是进入区域评价误区了。
如作品影响误区:由于某部作品的影响大,使得播讲者有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依赖作品。但播讲者却认为是自己的影响和水平。并盲目的将他的演播风格,习惯甚至他的毛病都列为最高评价标准。如果他本人也盲目的这样认为,那就是进入区域评价误区了。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会发现,这些误区的共同点是将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因素和评价标准,误以为是广泛的,全面的,实质的评价标准。
这种盲目的评价标准之所以很容易被接受,是因为艺术播音评价标准求异的现实模糊性造成的。表面看起来,艺术播音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外在标准。但是人们却要有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于是先入为主也好,区域评价也好,作品影响也好,就成了可以抓得住的外在条件了。
有人会说:艺术演播的评价标准是百花齐放,不管什么标准,如何形成的,听众喜欢就好,就应该作为标准,向他看齐。向他学习。
这种想法是很害人的,它会引导我们把不是规律的东西当规律学,把无法学习的经历当作经验学,把不能重复的东西当可复制的宝贝学。
那么,艺术演播有没有有规律的,有经验的,有共性的,可复制的评价和学习标准和内容哪?当然有。
但是,艺术演播的求异性决定了它的评价和学习标准和内容,不同于新闻播音的很强的外在标准性,而是有着很强的内在标准性。
所谓内在标准性就是说,艺术播音虽然在表现形式,表现风格上有很强烈的差异,但是在艺术审美,艺术规律上,却有着很明确,很一致的标准。只不过这种标准不表现为外在的可见标准,而是作为规律性的操作和创作标准。
艺术播音就是要研究和学习这种将内在规律化为能力的技能。
看起来有点空,但你会学到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什么是艺术播音
播音,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播撒声音。广泛的播撒声音就是广播。这个概念就限定了播音者一定要在话筒前,运用话筒来传播声音。艺术播音,就是为了对区别于一般播音的一种播音方式的表述。
广义的艺术播音概念是:凡是区别于新闻播音,专题播音的播音均为艺术播音。
艺术播音的审美标准是求异,也就是说,在播讲中要体现出你个人的风格,性格,情绪,并始终贯穿其中。
我们姑且把艺术播音和新闻播音作一个比较,就很清楚地看到艺术播音的特点了。
新闻播音的态度:客观,公正。艺术播音的态度:身历其境,爱憎分明。
新闻播音的表述:标准,清晰。艺术播音的表述:性格鲜明,个性鲜明。
新闻播音的情绪:冷静,矜持。艺术播音的情绪:跌宕起伏,心潮难平。
新闻播音的立场:事件的第三方。艺术播音的立场:事件的亲历者。
新闻播音的语言风格:标准。 艺术播音的语言风格:特色。
此外,艺术播音因为是由于有了麦克风才有的一门艺术形式,也可称为话筒播音艺术。
评书,不能算是话筒艺术。虽然现代的评书都用话筒扩音,也在电台播音。但是评书的起源是没有话筒的。所以,评书的基本格调是不依赖话筒的。
朗诵:也不是话筒艺术,因为它是朗声诵读,也是不依赖话筒的。
戏剧:当然也不是话筒艺术。它的诞生于话筒无关。
由此可见,诞生于话筒之前,紧紧依赖于话筒,靠话筒传播声音的形式,是艺术播音的播音的首要条件。
换句话说,没有话筒就没有艺术播音。
话筒,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起的可能只是记录,放大,调音,传播的作用。可对于艺术播音而言,话筒是参与艺术创作的。
艺术播音与话筒的关系如此紧密,我们在下一讲就先讲讲艺术播音如何运用话筒进行艺术创作。
《四》艺术播音的节奏掌控
演播一部作品,就象唱一首歌,是要有节奏的。包括节奏型,总节拍的快慢,小节内音符的长短变化。
那么,艺术演播中,如何运用节奏来进行艺术创作呢?可以从四个方面运用节奏来进行。
1:用节奏塑造一部作品的基调。
2:用节奏塑造画面感。
3:用节奏把控叙述的节奏
4:用节奏表现内心感受。
先说怎样用节奏表现一部作品的基调。
用节奏表现作品的基调,就是根据作品的基调,设定通篇作品的总节奏。例如:轻松的基调,当然要快一些,沉重的基调当然要慢一些。
再就是根据作品的基调,设定通篇作品的节奏变化幅度。所谓变化幅度,就是段落之间,语句之间,节奏对比变化的程度。
例如:演播惊悚基调的作品就应采用对比强烈的节奏处理。因为作品具有跌宕起伏的变化场景,大量的动作描述,剧烈变幻的情节[如藏地密码]。
对比强烈的节奏处理,我们称之为冲击压 它是一种通过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冲击力。
而相对平缓的处理,我们称之为静压。它是一种变化不大,但很有张力的语言节奏。适合演播悬念强的,着重内心刻画的作品。[如背后有人]
这是用节奏表现一部作品的基调。
什么是用节奏塑造作品的画面感呢?
用节奏塑造作品的画面感就是;不但要在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作品中的描绘的画面,而且要在演播中,语言节奏要服从于画面中人物的行动节奏。这就象电视转播足球赛时,现场主持人会随着赛场的比赛情况而不断变化着语言的节奏一样,我们在演播中,也要在脑海中出现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的动作画面,并跟随着画面,改变我们的语言节奏,就会增强听众的画面感。
什么是用节奏把控叙述的节奏呢?
用节奏把控叙述的节奏,就是我们在叙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时,应该随着事情的发展节奏变换我们的语言节奏。演播节奏发展快的情节,语言节奏也快。发展慢的情节,语言节奏也慢。忽快忽慢的情节,语言节奏也应该忽快忽慢。这里,演播者用语言的节奏,描绘着情节发展的节奏。这一技巧,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叙述节奏。叙述节奏,相当于电影的蒙太奇节奏,是把控情节展开的节奏。艺术作品的情节发展不管多么跌宕起伏,总是沿着一个过程在发展。把控语言节奏就能很准确的描述这个过程进行中,事物的种种变化节奏。因此,用语言节奏的变化表现这个过程中事物的种种变化节奏,就能生动的表现事件过程。
什么是用节奏刻画人物的内心节奏呢?
用节奏刻画人物的内心节奏就是:用语言节奏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用语言节奏刻画作品作者,以及演播者的内心活动。它是用来表现情绪,感情,预期等等心里活动的心里节奏。心理节奏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心里节奏会与情节发展节奏产生剧烈的冲突,此时我们应该突出心里节奏。
与用节奏塑造画面感和用节奏把控叙述节奏不同,内心节奏的表现不遵照人物和情节的外在表现,而是遵照他们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待续】
《五》 如何把控播讲中的参与感
参与感,就是播讲中播讲人主观感情参与的程度。 参与的程度越深,被播讲的内容主观性越强。相反,参与的程度越弱,被播讲的内容的客观性越强。 参与性强,可以使演播的风格生动,情感充沛,引人入胜。但是也压制了听众的想像空间,有了一种主观色彩很重的强迫感。 参与感弱,可以使演播的风格有客观性,给听众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但是也容易流于平淡。 我们把艺术演播与新闻播音的区别再做一番比较。 新闻播音的态度:客观,公正。艺术播音的态度:身历其境,爱憎分明。 新闻播音的表述:标准,清晰。艺术播音的表述:性格鲜明,个性鲜明。 新闻播音的情绪:冷静,矜持。艺术播音的情绪:跌宕起伏,心潮难平。 新闻播音的立场:事件的第三方。艺术播音的立场:事件的亲历者。 新闻播音的语言风格:标准。 艺术播音的语言风格:特色。 这两种不同的领域的播音风格,正好代表了参与感的不同表现。 艺术播音虽然参与感比较强,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参与感越强越好,而是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区分作品中的叙述和人物语言。如果是人物语言,参与感就要强,用以表现人物的个性。 如果是作品中的叙述,演播者的参与感要弱一些,以表示客观真实。 即便同样是叙述也要区分作品中的叙述者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 如果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参与感就要要强,如果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参与感就要弱一些。这样才能真实的表现出作品的内涵,并能把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清晰的分别开。 参与感的实质是演播者的跳进跳出。一会是故事中的人物,一会又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时候,就要客观些,扮演人物时,就要主观些。 话剧的台词是人物的语言,即便有大量的内心独白,也是主观色彩很浓的。 影视剧的台词也是人物的语言,但影视剧的话外音是客观的。哪怕是第一人称的画外音。 参与感强的技巧具体表现是较为自由的节奏处理,大幅度的语调变化,语气重音用的较多。另外较多的运用非语言感情音。 而参与感弱的技巧,具体表现是比较接近书面文字的节奏,适中的语调变化,较少用非语言感情音。 一篇作品中,合理的运用和配置参与感,会使我们的演播更生动。[待续]
如何运用重音 重音,就是强调语句中某一个字的读音。 如果强调某一个字的读音,目的是强调它的区别性,我们称之为逻辑重音。 如果强调某一个字的读音,目的是强调它的重要的程度,我们称之为语气重音。 如果强调某一个字的读音,目的是表现情感或是语调装饰,我们称之为装饰重音。 书面文字虽然没有也不会给我们标明重音,但是也给演播者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演播者就是要运用重音把文字语言说活。 先说逻辑重音的运用。 我们运用逻辑重音是为了表达某个意思和另一个意思的区别,而不是为了用重音加重某个意思的重要程度,也不是用重音表现情感或语调装饰,因而适合表现参与感弱的作品,这类作品因为客观的色彩很浓 因而不宜使用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 但是如果演播参与感强的作品时,就一定要重点运用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因为他们是主观色彩很强的重音。 新闻播音就严格的要求逻辑重音的正确使用。而对于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的使用并不十分强调。因为新闻播音的目的首先是准确的,客观的传达播讲的内容,而不是形象化的渲染内容的情绪。 艺术播音刚刚相反,他要挖掘和表现的是文字中所表现的的形象,情绪。所以艺术播音就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能体现人情感的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上。因为语气重音能渲染情绪,装饰重音能刻画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播音也不是对不同作品同样运用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的。对不同风格的作品和作品内容也需要做不同的重音处理。 刚才说过了,参与感强的基调的作品,就要强调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就要用强化语气重音和装饰重音的方法,使文字语言更接近口语语言。比如第一人称的作品。 区分作品中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所使用的技巧之一,就是用重音强调这二者的参与感的区别。参与感弱的是叙述语言,参与感强的是人物语言。 总之,重音不只是表达语言内容的工具,对于艺术播音来说,更看重的是它的表达感情和塑造情绪的功能。【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