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词条

超级杂交水稻是农业部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的成果,该计划于1996提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培育计划。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品种达到了第一阶段单次水稻产量标准即每公顷产量超过了10.5吨;2004年超级杂交水稻达到第二期产量指标;2012年9月24日,湖南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组宣布超级杂交稻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攻关的圆满实现。
为了满足21世纪所有中国人的粮食需求,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是:第一期(1996—2000年)700公斤/亩;第二期(2001—2005年)800公斤/亩。[1]
2000年,我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达到了第一阶段单次水稻产量标准,即每公顷产量超过了10.5吨,一些品种已用于商业生产。
第二阶段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介绍,2005年5月,他和同事们的努力集中在培育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其中最近开发出来的一些杂交水稻品种有每公顷13吨的潜力,最好的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已连续两年都达到了每公顷12吨的水平。
袁隆平介绍,农作物改进的实践表明,到目前为止,只有改进地貌和应用杂交两种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育种增加作物的产量潜力。但是,通过单独改进地貌提高产量的潜力非常有限,杂交育种如果不与改进地貌相结合也会出现不理想的结果。因此任何育种方法和方式,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科技,都必须与良好的地貌特征和杂交优势相结合,否则不会产生能提高产量的杂交品种。科研人员通过一些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启发,发现高树阴的作物模式可以兼备较高的生物数量、较高的收获指数和较强的抗压性三者的优势。
另外,在克服研究超级杂交水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尤其是非常低的产籽率上,科研人员已经提高杂交水平,成功地研发出一些具有较强的杂交和正常的产籽率的交互亚种杂交品种。同时,实现超级产量目标必须依赖于生物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已经取得了三个鼓舞人心的结果,即使用野生水稻中的优良基因、利用谷仓草中的DNA创造一个新的水稻来源、克隆玉米里相关基因并成功置入水稻里。正是基于这些技术进展,袁隆平等专家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的产量目标。
第三阶段
2005年5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杂交水稻产业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称,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进度,由他主持的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已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目标,将在2010年之前实现每公顷13.5吨的产量目标。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于2006年开始组建攻关研发团队,按照“良种、良法、良态”配套的原则,选育出了一批单产具900公斤潜力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从2010年开始,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联合长江大学、湖南省水稻所等单位,在湖南浏阳、醴陵、隆回等地广泛开展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攻关试验田。
2011年,中心组织在湖南省5个县实施攻关,5个百亩攻关片均获高产,其中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
2012年9月18日,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成员到场进行现场监督验收,并进行产量测定。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
2012年9月20日,溆浦县横板桥乡兴隆村的百亩片,种植品种组合Y2优8188,再度实现平均亩产超900公斤。专家组随机抽取了3块攻关田验收,经烘干去杂后,加权平均百亩片平均亩产917.72公斤。
2012年9月24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表示,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日前通过现场测产验收,以百亩片加权平均亩产917.72公斤的成绩突破攻关目标。袁隆平表示,连续两年百亩片平均亩产突破900公斤,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该攻关目标。
品种优势
品种组合Y2优8188属两系广适型优质超高产新组合,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奥谱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采取两用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为母本,与含籼粳交和籼爪交复合血缘的重穗密粒型强优势恢复系奥R8188配育成,品种具“中大穗、粒多、粒重”三重优势。
技术优势
超级杂交水稻通过形态改良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来提高产量,稻不会改变水稻的原有结构;不会引起水稻的病变。在1997年袁隆平提出杂种优势利用与形态改良相结合的培育超级杂交稻技术路线:"所谓形态改良,就是要一个像一个人一样好的体型;所谓杂种优势,就是不能虚胖,要体力充沛。
育种方法是利用杂种优势,选择优良亲本,用三系法(不育系,自交系,恢复系)或者后来衍生出的两系法和一系法得到杂种一代,由于杂种优势,这一代可能比上代的产量,品质都更好。当然,此培育过程,要对亲本以及后代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开始研究
袁隆平1971 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
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三系”培育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辛辛苦苦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超级杂交水稻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