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大院的楹联

 学欧堂 2014-05-03

王家大院的楹联



图为山西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的楹联

  楹联不单是一种文体,还是一种文化传统,在王家大院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内容之深邃,是一般宅
院难以比拟的。从料质看,有石刻、木刻,从书法艺术上看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从内容上看有以景抒怀者如“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中意,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有励志读书者如“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有养性修身者如“善行孝义不欺天不欺人不欺自己,无忘仁慈须顾礼须顾信须顾先德”。每副楹联,均对仗工整、内蕴丰富,或引经据典,或蕴含哲理,都有深邃的思想意境。它集实用、观赏、审美于一体,堪称王家大院之一绝。
  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体,它因刻、贴、悬之于楹柱而得名,又因它工整对仗、表现力强,是中国文学中充盈古今、雅俗皆宜的语言构成要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
  据说对联始于五代,是从骈文和律诗发展而来。五代时孟昶写的“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有记载的第一副对联。事实上汉文字有着独特的方正美和对仗美,从甲骨文到《诗经》,从《离骚》到秦汉散文,皆为对仗的骈丽文体,到南北朝,由于文人献媚官宦骈体之风达到极致。及清代,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诸层面,蔚为大观,使人在欣赏中获得乐趣,又在乐趣中受到启发教育,寓教于乐。楹联兴起于文人情趣,又流行于市井门楹,把高层文化和底层文化融为一个整体,新文化运动使文言灭亡,而对联独不亡,这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到现在仍然存在。
  王家大院作为晋商宅院之典型建筑,作为明清之际北方民居的集大成者,其博大的建筑文化和精深的楹联文化已融为一体,其楹联用典颇为讲究,典故多数取之于四书五经,例如“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联,全部取自《尚书·君陈》篇,连“惟孝,友于兄弟”也是引自原文,内容是说周公旦之子周平公君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周成王策命君陈往成周地方监督殷商顽民,以保王室安全。如果舍去典故以字义来解释,则无法理解。又如“河山对平远,图史散纵横”;“麓籁风敲三径竹,玲玩月照一床书”;“谈心直欲梅为友,容膝还当竹与居”;“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德若树养心若鱼”,这些楹联都融入了主人的人生观、审美观,达到物人合一的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