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浅谈楹联文化

 耽读斋 2017-04-17

       浅 谈 楹 联 文 化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叫楹帖、对联、对子,它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联中见对,对而能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包括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园林景点联、行业联、乔迁联等,五代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目前发观的第一副对联。宋代时,对联已广泛应用在楹柱上,并作装饰和交际庆吊之用,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更以赠联为乐事。特别是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北海公园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创办《对联》杂志,从此楹联艺术的研究、整理、普及、提高,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楹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具有以下特征。

    浓郁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文学特色,楹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以汉字对仗为形式,以传统的民俗道德准则为内容表现出来,具有高度民族性的瑰宝。   

    深广的群众性。楹联是中国历史土壤中长期孕育而成的艺术形式,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是群众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社会的实用性。楹联是一门应用性的文化,它的产生是同社会劳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其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无论大街小巷的商店、民居,还是园林庭院、庙宇寺观、桥亭、墓陵,以及喜庆哀挽,自勉或赠人都可应用楹联。所以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装饰性。因为人们认为春联会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园林联,具有画龙点晴,突出景点的特色,给游人增添寻幽的意趣;行业联,既可为行业本身的特点和经营特色作广告,又可提高知名度,装饰环境,能为经营者招徕更多的顾客,这更是厂商、企业家的共识;用喜庆哀挽联,表达人们的欢乐或衰思,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报刊上的标题也常用对联这一形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修养治学联,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多向的综合性。楹联的内容涉及到文、史、哲,又与书法、美术等领域相沟通,既能表现为其本身的综合,又表现为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这正是楹联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如集联,是集名作佳句(包括诗、词、曲、文、碑帖)而成,如配上书法艺术,读来令人赞叹不已,真是魅力无穷。

    楹联在现代化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但如何创新,向高层次发展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走对仗宽松化平仄普通化、用词通俗化、内容时尚化的路子。

    一、对仗的宽松化。楹联讲究对仗,自不宜抛开对仗谈对联。历来要求逐字相对,即出句与对句在相同位置的词组和词性必须对得工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由于现实生活中,许多名词并不是工整的对偶,如强求在字面上讲对仗,可能会以词害意,也难写出饶有诗味的楹联来。我主张楹联不必拘泥于工对,而要宽松一些(如运用自对、宽对等),使其内容可以溶进更多富有新意的词汇,既可避免陈词滥调和无个性的弊病,又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精炼,更富于艺术感染力。臧克家先生的:“应凭业绩标高准,不以浮名树伟大。罗元贞教授赠我的嵌名联:“旭日升空,万家欢乐;照临大地,百物向荣。及我为卢少洲先生作的嵌名联:“笔舞龙蛇侔逸少,诗成珠玉傲沧洲,自题联:“碧波明旭照,白雪映红梅等,在对仗上虽不属工对,却有思想感情,有所寄托,别有情趣。如果一味要求工对,就难以达到以上的意境。

    平仄的普通化。我主张对联中的平仄不要老是强调古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反对使用现代汉语(即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因为对联的音韵美是靠朗读来体现的,即使你按古四声写,今人读来还得用现代四声。例如,我曾撰写的:“改革风浩浩,开放日蒸蒸,就没有按古四声写,读的时候照样具有音律美。

    三、用词的通俗化。使用典故的目的,是使联句的意境含蓄、用词简约,但如果使用偏僻词句或用典过多,就令人难以看懂。撰对联,首先是让人看懂,尤其是园林联,游人不可能随身带《辞源》、《康熙字典》来欣赏,知识面广了,在语文功底上不可能也不应要求人人都当学究,看不懂内容的对联,它的使用价值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主张少用典故,多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吸收营养,以达到人人都能知道楹联反映内容的思想意境的目的。臧克家先生为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所撰的,“酒胆海样大,诗才天比高”,我为某性病诊所所写的“时间关生命,有病无须忌讳;医道重真情,微疵宜早咨询,”就属此类。   

    四、内容的时尚化。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词汇也日益丰富新颖,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就必须吸收时代的新词句,才能表现时代的面貌。如果使用某些陈词,有时就会惹出笑语。如我撰的“丽云迎玉佩,芳草走钿车”这副嵌名联,就不符合时代的面貌,因为钿车在过去是常见之物,如今却要人们去查《辞源》了。再如我为西浦村所撰:“魅力休闲,东闽第一;文风弥漫,西浦无双。”就应用了新词汇。

    可见,楹联文化的发展走向是反映时代精神,符合对联规范(在意境优美、声调谐和的情况下应予放宽)。某些报刊刊登的新对联,仅以上下联字数相等为限,不讲平仄、对仗,冠以创新对联,简直是对楹联的肆意残踏。我国自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哲学观点,天地万物,生来有偶,对偶艺术既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学准则,我们只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才能为美化城乡容貌,装点喜庆节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果一味遵循古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永远当古人的奴隶。总之,必须不断输入新信息,丰富楹联的思想内容,大胆运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使楹联创作迈向更高的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