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冬养荣汤治疗溃疮经久不敛

 11jiuge 2014-05-04


   
   
       —切疮疡自溃或切开后,尤其是久溃不敛者,均称溃疡,为免与与西医所称“溃疡”相混淆,医家又俗以“溃疮”名之。溃疮经久不敛,其证多虚,治当补益。笔者以往每遵常法,酌选四君、四物、八珍、十全等方,或效、或不效,而于不效者,颇感无策。
       先父郝西英,业医四十余载,临床辨证颇具心得,我曾问及此事,答云:溃疮经久不敛,用补法尽人皆知,对纯虚无邪或余邪甚微者,多能取效。而在临床,有些案例乃是疮溃日久,阴血亏耗,虚火上浮,瘀热余毒,哀而未尽。毒热虽微,耗阴仍甚,律亏血少,阴火愈焚,虚焰上燎,毒热难去,致使病情缠绵难愈。可见此乃虚中有实之证,虽虚多实少,然单用温补则未必相宜。似以滋阴养血,引火归原,兼清瘀热余毒为妥。曾选唐容川《血证沦》所引麦冬养荣汤,重用麦冬,再加肉桂,用治此证,疗效尚满意。逐书方如下,嘱我辨证使用:麦冬30克,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知母6克,五味子3克,陈皮10克,肉桂2克,炙甘草6克。
       笔者聆此教益,深受启发,后临证时,率多运用其法,经治疗多例,获效满意。现举两例,就正于同道。
   
              病  案  举  例
   
       例1、陈××,女,27岁。1977年3月30初诊。
       患者于1月20日,因经期眩晕而跌例,后头部着地外伤,在某医院缝合并作常规处理。次口晨起,见寒战高热,伤口疼痛,头晕,恶心,胃痛,下腹痛等症,诊为:(1)阑尾炎;(2)头部外伤感染。第三天在头部伤口处穿刺抽出脓液,遂拆线两处,排出脓液约10毫升。其后又分别在三家医院治疗过,曾口服、肌注多种抗菌素,创口局部亦经中西医数种外治法处理,中药则先后服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益气养血之品,延至七十日,创口仍未愈合。
       视其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脸部略肿。自述倦怠乏力,头部伤口疼痛而不剧烈,眩晕耳鸣,盗汗口干,心悸气短,心烦失眠,右下腹时有隐痛,月经后错,经期眩晕头痛尤重,纳谷不香,二便尚调,午后低烧。诊其脉细数无力,视其舌边尖红绛、苔薄而黄。头部有一约1×4厘米创口,有少量清稀脓液分泌,无恶臭,周围红软压痛,肿不明显。为疏上方五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并嘱除局部清洁换药外,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物。
       二诊(4月7日):上方服五剂,患者乏力、口干等症大减,睡眠转佳,低烧渐退,食欲大增。视其创口已明显缩小,新生肉芽红活,分泌物已很少,为即将愈合之象。嘱按原方再进五剂。
      1983年9月随访,自服本方十剂,创口便愈合长平。右下腹时有隐痛之症,也随之痊愈,原有数年的月经后错、经期眩晕头痛之症,自此也竟获愈。
       例2、王××,男,23岁。1977年11月26日初诊。
       患者右侧耳前瘘管近五、六年来多次感染,皆用抗菌素得以控制。1977年10月上旬感染又发,经用抗菌素治疗两周末能取效,遂于10月22日在某医院扩创引流。术后除局部用药外,乃继用数种抗菌素口服、肌注,并服过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等中药十数剂,但管口迁延月余不能愈合。视其瘘管周围轻度红肿,分泌物清稀。问其症,尚有乏力、口干、头晕、寐差、脉细少力、舌红苔少。遂用上方五剂,嘱效可继服。
      1984年3月随访,本方服至两剂,分泌物即明显减少。服完五剂,局部病灶好转,未再用药,其后感染从未再发。
   
                体  会
   
       中医治疗外科疾患,多从整体调节入手,治疗溃疮尤当如此。先父在临证中留心观察,发现本病不少为阴血亏耗,虚火上浮,瘀热余毒衰而未尽者。阴血亏耗,以神疲乏力、口干、盗汗、脉细无力等证为辨,更以疮口分泌物清稀为其特征,亦如唐容川所说:“脓清者,是血虚,脓为血所化,血少故脓清。”虚火上浮,以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质红绛等症为辨。瘀热余毒衰而未尽,则以疮口周围红软不硬、肿轻不甚、痛而不剧,低烧、脉数、舌苔薄黄等症为辨。
       先父重用麦冬,既可增强并阴润燥之力,又可兼以清心降火而达清除瘀热余毒之功,为方中君药。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参芪相伍,益气以生阴血。一般病证多以党参易人参以防助热。生地滋阴凉血以除瘀热。知母清热除烦又可滋阴。五味子酸收,既可生津止渴敛汗,又能收摄虚火之浮越。然诸药毕竟多属甘寒柔润之品,故用陈皮理气行湿以防壅膈败胃,再用甘草养中护正以顾后天化源。加肉桂意在引火归原,增此一味,全方皆活,但用量却不宜多。本方滋阴养血、纳敛浮火,兼清瘀热余毒,故于溃疮后期,经久不敛,证属阴血不足、虚火上浮、瘀热余毒衰而未尽者甚是合拍。
       本文例一,药后不仅皮肤溃疮愈合,而肠痈与经期眩晕头痛亦豁然痊愈。三者表象虽殊,病机实同,故收异病同治之功。例二,前医只见其毒热,未察其正虚,故一味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之品罔效。然从其乏力、口干、头晕等全身症状,及分泌物清稀之局部表现,则可知阴血大伤、虚火上浮,故药后迅速收功。
       本方总以滋阴养血为主,且药偏寒凉。故疮疡初溃,脓水黄稠,疮周红肿硬痛,憎寒身热,毒热未衰者,不可早用。溃疮后期,疮色灰暗、青紫,新肉不生,自汗肢冷,阳衰阴凝者,亦不可误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