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越窑是中国瓷窑的开山始祖,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的代表窑址上林湖就位于余姚附近的慈溪市。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也称“秘色窑”。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越窑青蛙罐】盘口,器身堆塑一青蛙张开四肢抱器身,蛙口大张,舌顶上颚,似在鼓噪。施翠绿釉,釉色圆润,蛙的四肢清晰、生动。
越窑的七个窑厂分部图: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
【浙江慈溪市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
时代:唐末至南宋。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三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其中南宋龙窑窑炉、作坊遗迹系越窑遗址中首次发现。窑炉由窑床、窑墙、火膛、火膛前工作面等部分组成;作坊遗迹发现于窑炉北侧堆积中,平面呈方形,有东西、南北各一道匣钵墙,残高近1米。这两处重要遗迹的揭露,将会展示越窑制瓷工艺的整个生产流程。发掘首次确定了南宋地层,出土的月白、天青釉瓷器,釉面温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玉壶春瓶、花盆等,其风格与北方汝官窑颇为接近,应为供器或宫廷用器;此外,南宋层还出土一外底阴刻"官"字的匣钵,证实了此地为南宋初期宫廷用瓷的产地。五代地层中,出土大量秘色瓷和众多带铭文的匣钵或瓷片,铭文一般刻在匣钵外壁或碗内外底心,计有姓氏类、方位类、纪年类、用途类等,是研究五代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本次发掘是建国以来对越窑中心窑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揭露,再现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解决贡窑、秘色瓷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并进一步提出了越窑与汝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唐代茶圣陆羽评越窑。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越窑青瓷博物馆,也是为数不多的公益性质的博物馆之一,坐落在浙江省余姚市姚江之畔、元代古桥通济桥堍的一幢仿古建筑群内。自2007年开馆以来全年对外免费开放,藏品纵括西周、春秋战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北宋,为数6000多件,价值人民币数亿元。
该馆创办人陈国桢,全国越窑青瓷收藏大家,生于余姚,长于上海,在他18岁那年被下放到余姚。陈国桢先生收藏越窑青瓷三十余年,致力于弘扬中国越窑青瓷文化。
陈国桢收藏的越窑青瓷藏品器型丰富,数量壮观。国家博物馆有的越窑藏品基本都能在其馆找到,有很多藏品是国家博物馆都没有的,其中有数百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三十件左右更是堪称珍品、极品、以及孤品。
镇馆之宝”——东汉绿釉堆塑五管瓶。
1.【越窑青瓷莲叶兔足托熏炉】盖上堆塑镂空扁球状薰,兔形三足,腹堆塑六层莲叶,五层向上,一层向下。施青釉。
2.【西晋越窑狮形烛台】
3.【五代越窑刻花四系盖壶】胎壁较薄,盖面和腹部均刻、划莲花瓣纹,肩部刻、划细花纹,疏密有致,美观大方。
藏于上海博物馆。
4.【越窑贴花碗】平口,斜壁,足不明显,壁内外贴花。
5.【唐越窑碗托】碗平口,弧壁,壁上饰叶纹。碗下接碗托,叶口,内敛,圈足,
外撇,足饰叶纹。
6.【宋越窑刻花盖碗】盖上有环,碗分上下两半,饰叶纹,圈足。
7.【越窑青瓷茶具】越窑生产的茶具中有几种典型茶器:茶釜、茶则、茶瓯、茶托子、茶瓶等,也有不少青瓷茶碾,尤以“茶顾”最为著名,被称之为“越瓯”。
茶釜:茶事中烧水用的锅、壶。
茶则:茶则是茶道六用之一,量器的一种。在茶道中,把茶从茶罐取出置于茶荷或茶壶时,需要用茶则来量取。
茶瓯: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也有人称之杯、碗。至宋代时,发展成为饮酒斗茶的一种标志性日用茶具。茶瓯又分为两类,一类以玉壁底碗为代表;另一类常见的是茶碗花口,通常为五瓣花形,一般出现在晚唐时期。
8.【越窑青瓷花口尊】花口,内敛,圈足外撇。
9.【唐越窑花口五出盏】
10.【越窑秘色釉暗刻婴戏五管瓶】齿口,颈内敛肩上塑五管,圈足。冥器。
11.【元月窑腾龙八仙盖罐】盖顶龙钮,荷叶边,颈堆塑盘龙,斜肩,腹饰八仙,圈足,堆塑小兽。
12.【五代青瓷越窑三联体香盒】盒分上下两半,口露胎。
13.【越窑印纹四系盘口瓶】盘口,内敛,肩上四系,腹内敛,圈足露胎。
14.【唐越窑青釉凤头龙柄壶】此壶盖凤嘴形,圈足,器身堆塑,执为一条龙口衔壶盖,龙爪爬于肩上。
15.【西晋越窑谷仓】此器上部堆塑谷仓,盘口,内敛,腹内敛,足露胎。腹堆塑兽纹。
16.【越窑兔形水盂】
17.【越窑鸟形杯】
规格:高6.3厘米
年代:五代时期
功用类型: 酒具
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敞口,高圈足,杯身一侧贴一展翅欲飞的圆雕鸟,鸟的头部高出碗口,另一侧贴鸟尾,尾末端略高,尾中部与腹部相连为柄,鸟的身部、翅膀及尾部均有划道装饰。杯子里外满釉,呈青色,有细小开片。整个器体为一鸟形,精巧玲珑,式样优美。

18.【唐越窑青釉八棱瓶】
【规格】高21.7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7.9厘米。
【简介】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釉呈浅青绿色。
【文物现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越窑密色双凤粉盒】椭圆形,子母口,平底。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0.【越窑摩羯灯一对】鱼张嘴,上颚向上翻卷。上塑须眼,下颚为器口。鱼高振双翅,鱼尾上翘,平底。为越窑之精品。摩羯鱼源于印度神话,其长鼻利齿,兽手鱼身,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1.【唐早期龙罂之王】高46cm,口直径25cm,底直径17cm。
很罕见的釉上彩龙罂瓶,器型大气规则,釉色黄绿分明,颈腹饰有四系,颈腹部堆塑一蟠龙,龙身刻划立体感强,釉上彩漂亮清晰。罂盖顶部饰有宝香花,盖身布满荷叶纹,纹饰清晰,罂口为花边,可以称为罂中之王。
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瓦器。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3.【越窑文字墓志罐】未上釉。罐由盖、罐、底座组成。罐尖唇,深腹,腹部有棱,腹底部微收于底座相连。底座为托盘,盘敞口,斜壁,圈足外撇。罐身刻满文字,叙述墓主生平。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4.【越窑镇墓兽】狮形,仰首蹲立状,张口吐舌,双目圆睁。整器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施青釉,是一件珍品。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25.【唐双围龙烛台】此器分上下两盘,平口,口边有两道弦纹。直颈,下盘堆塑盘龙,圈足。
26.【北宋越窑秘色龙船】船形,直壁,平底。船一侧塑龙首,嘴微张露齿。船另一侧塑龙尾,又似鱼尾。船身两侧浅浮雕四肢,龙爪飞舞。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7.【越窑鹦鹉秘色粉盒】子母口,扁圆形,圈足高而外撇。盖面中区刻划鹦鹉缠枝纹,斜面饰草蔓纹一周。堪称越窑精品。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8.【越窑莲纹盏托】该器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倒置于盘中。整器由托座、承盘、底足组成。承盘宽沿,六弧花边形,为越窑之瑰宝。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29.【东晋晚期越窑青蛙莲花尊】直口,圆唇,长颈,圆鼓腹,平底。口沿饰有弦纹。肩膀饰有两对桥形系。肩腹部两侧分别堆塑上仰的蛙头及弯曲的四肢,呈屈肢跳跃状。腹部堆塑九莲十八叶。底塑倒挂莲花也。施青绿釉,是越窑中少见的奇件。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0.【东晋点彩鸡首壶-母女同道】盘口,束颈,丰肩,腹外鼓。肩部一侧饰鸡首,作流口。肩膀另一侧饰一圆柱形执柄,上接盘口,下连肩部。肩部另饰有弦纹和两横行系。此母女同道较为罕见。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1.【越窑南朝玻璃釉大壶】高36厘米,口径17厘米,围81厘米。绿中如翠,云纹荷叶,短嘴四系,壶之之魁。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2.【越窑三连杯】器形三杯相连,每一杯壁旁均有小孔 。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3.【越窑青釉六系盘口瓶】盘口,圆唇,短颈,硫肩,圆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口沿下侧两边各饰有一半圆环,家部两侧各饰有一横状方形桥系,另两侧各饰有方形桥系一对,呈对称分布。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4.【北宋越窑八棱瓶】秘色釉。直口,短颈,斜折肩,八棱形深腹,塔顶式盖,八面翘角。肩饰坚形小系,对称分布。腹外壁刻花纹。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5.【汉代越窑钱纹罐】小口内敛,平沿,圆形深腹,腹外鼓。肩部两侧贴塑有兽面形双耳,罐上饰有弦纹三组,每组弦纹之上又各拍印一组钱纹。器形大而规整,是一件原始瓷器中的精品。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36.【五代越窑青瓷方形套盘】1996年临安市出土,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37.【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藏于浙江慈溪博物馆。
38.【三国越窑熊尊】小口外撇,平唇,底为平台,器为一形象生动威猛的熊,正面塑出熊头及四肢,熊昂首睁目,双手各捧一球状物,嘴叼一蛇,蛇头露出嘴外,脚下塑一动物,似鳄鱼状;背后塑一竹节状尾巴,尾巴两侧各塑有一坐佛,紧靠左右;另有两蛇紧绕熊身体两侧。整器采用模印、刻划的装饰手法。施青釉,底部不施釉。造型形象生动,刻划粗犷有力,极富想象力,是一件难得可贵的艺术珍品。
39.【三国越窑鹰头尊】以鹰体为罐,鹰爪设计成四系,鹰头生动,圆目勾喙,腹两侧刻划双翼,鼓目有神,羽毛丰盛,双足鼎立。
藏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40.【西晋螭龙虎子】螭(chī)龙:是一种海兽,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其中“无角的”便是螭龙。
41.【五代越窑莲瓣尊】口呈仰莲瓣形,器身通体刻重叠莲瓣纹。尊托分两层,底层为二级托座,上级由倒挂莲瓣和花芯形镂空组成。
藏于上海博物馆。
42.【越窑狮尊】酒器。
43.【越窑鲤鱼扁瓶】盘口,肩有两耳,器身饰鲤鱼纹,圈足。(侧面)
越窑鲤鱼扁瓶 正面:平口,内敛,圆腹,两边为鳍,圈足。
44.【越窑羊尊】
45.【越窑回纹葫芦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