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医生眼里的善终路

 淡定之妙湛精舍 2014-05-04

一个医生眼里的善终路

來源: 佛教


“佛教”微信公共平台【ID: fjdhcom 】

点上方蓝字佛教”,然后点击最下方“关注”佛教微信陪伴您走在觉悟的路上,智慧长,菩提生!



  本文作者:薛梅 来源:《净土》2013年第二期


  在医生的眼中,死亡就是生命消失,生命过程的终点。


  虽然每个人都是通过母亲怀胎十月来到这世上的,但离开的方式却真的是千差万别。我理解的善终,并不一定是生命体活了多长的时间,而是当生命的终点就在不远处时,个人的内心能够接受死亡的现实。如果回望自己的一生,没有太多的遗憾和牵挂,自己可以无痛苦、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那么,即使生命是短暂的,也可以称为善终。


  反之,如果在死亡之前没有和死亡达成和解,内心不能接受死亡的现实,离开人世时没有拥有平静、安详和尊严,都属于没有得到善终。


  有一句话叫“重生安死”,人不能善终,除了非正常死亡等不可预料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本质缺乏学习和思考。一个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在面对死亡时也会比较坦然。而不能接受自己或亲人、朋友的死亡,除了因为亲情的不舍,更多的是对医学治疗投入了太多情感和期望。这些期望导致患者面对死亡时,选择了恐惧与抗拒的态度,缺少了正视;亲朋则选择了害怕、隐瞒,缺少了尊重。部分家属害怕背上不孝的骂名,而医生则是出于害怕被诉讼,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此外还有少部分医生是为了经济利益而选择过度治疗。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是美国尤金·奥凯利的《追逐日光》,这是毕马威(KPMG,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前首席执行官在生命最后时光的感悟和记录。正如这本书里谈到的,很多患者到了临终前,都没有完成自己在心灵上和精神上应该去做的事情。倘若做到了,他们就会走得更平和。


  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了解到什么程度,决定权在患者家属的手中。如果患者之前接受过死亡教育,或者对死亡有过思考,医务人员可以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使其尽可能完成未竟的心愿,在不多的余生中达到一种生存质量较高的状态。


  在生命最后的阶段,如果患者没有疼痛、呼吸困难、进食或排泄障碍等情况,在家里舒适的环境当中,由自己的亲人陪伴走完最后一程,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对于饱受各种疼痛,如憋喘、进食或排泄障碍的患者,在医院只要不过度治疗,使用药物缓解病人病痛、吸氧缓解呼吸困难、用医学手段补充营养和水分、避免患者排泄障碍等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医院度过最后时光,只要能减轻患者痛苦,让生命更有尊严,就是符合人性的。


  对于彻底丧失治疗价值的患者,反复抢救是毫无意义的。如果病人或家属提出继续抢救的要求,也要把医学的局限性和抢救带来的不良后果解释清楚。比如胸外心脏按压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病人气管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但这一切都不能挽回患者的生命。那些执意抢救的人,更多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平时没有尽到责任的遗憾。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在自己的亲友还健康的时候,彼此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陪伴。只有这样,临终那一天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勇气来迎接死亡。


  在医学上,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处于临床死亡期的病员是可能复苏的。若心跳停止超过8分钟,则病人进入生物学死亡期,此时机体细胞已发生退行性变化,病人是无法被复苏的。


  当确定一个人死亡,医务人员首先会对患者进行遗体料理,让患者处于干净、安详的状态,对遗体的各种操作保持动作轻柔,善待死者就是对生者的最大安慰。给家属遗体告别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用眼神或肢体语言表达对家属的同情,这个时刻,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干净、安详、体面的遗体,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家属和亲人的安慰。丧葬实际上是宗教的一部分,人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世界——神鬼的世界,通过丧葬过程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以达到祭祀祖先、悼念亡者、联系生者的目的。但“厚葬不如薄养”,目前还有好多地方的丧葬风俗太繁琐,一遍遍地叩头,有时间阶段的哭声,还要请喇叭唢呐来吹奏,把本来很悲伤严肃的事情搞得不伦不类,让逝者的家属和亲人不胜折腾,因此,简化葬礼的仪式非常有必要。


  印度某哲人说过:处理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抗争,不是试图去做什么以解决问题,而是“像握着一块宝石一样,只是握着它,不做任何努力”。那时,最大的治疗效果就会产生:悲伤自动帮助我们走出创痛。也就是说,面对悲伤的最佳方式是接受悲伤,越不抗争地面对悲伤,恢复得就越快越好。亲人之间比较有效的,是相互的存在及陪伴,对他们而言,无言的陪伴可以产生极大的安抚作用。


  要做的事情还包括应该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在丧失之前,尽可能地尽心尽孝,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这样我们就能面对丧失、接受丧失,让丧失的痛苦尽可能小地影响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佛教微社区,与佛友交流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