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的第三天,要由其娘家弟弟或者哥哥把她接回去住三天(有的地方风俗要求住七天),然后再由新郎去接回来,这叫“回门”。表面的意思是说,新娘子从小在父母身边,这次离家后,怕想念家人,所以要回去看看父母。新娘子回门又称归宁,亦作“归寍。古时流传下来的礼俗,即三朝回门,是指新婚夫妻在结婚的第三日,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女方家人此时亦须准备宴客(通常于中午,称做归宁宴或请女婿),归宁结束后,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个段落,男方须送礼给媒人表示谢意。 归宁一词,起源于谐音。女孩一般称为闺女,而闺女的称呼和在胶东方言“归宁”同音。于是就有了“归宁”这个词。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回门,一般是婚后的第三,第六、七、八、九,或者满月时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诗·周南·葛覃》:“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朱熹 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于张氏,夫人归宁,问车于张,弗之予夫人不义。”《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归宁,随外家出郊省墓。”清 赵翼 《蟂矶灵泽夫人庙》诗:“归寍手自抱阿斗,亦见异母恩勤厚。” 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路近的在日落前就要新婚夫妇回到男方家里(一说是如此比较容易生男孩),路途较远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对娘家的人造成冲撞。 实际上,新嫁娘回门幕后的原因是:在古代那时候新娘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基本都是黄花闺女。新婚初夜时,保鲜膜损伤,比较疼痛。新郎官正是青春勃发的时候,还不懂得怜香惜玉,娘家人担心新娘子受不了,所以,把新娘子以想念父母的名义接回去“疗伤”。回门时,出嫁的新娘常被嫂子们叫到一边,悄悄地说些闺中密语,询问夫妻生活是否和谐美满之类,也教些夫妻生活的方法及女性卫生注意事项。另外,很多地方有新婚夫妇回娘家忌同房的习俗,这也是出于保护新娘、暂停房事的目的。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传统风俗销声匿迹了,但再怎么移风易俗,新婚时候的性健康仍然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看过本文一笑之余,能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