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初二,归宁日,你回娘家了吗?

 花开无田 2019-09-13

已婚妇女回娘家拜年,即我们说的归宁,也叫回门。

回门,这个习俗的沿袭,要追溯到古代。古代新婚之夜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新郎必须随同新娘一道回到新娘家去,给岳父、岳母行“成婚礼”,同时也要叩拜其他尊者,照例,岳父岳母则需要设宴款待。如此,一来百搭新郎对岳父岳母及家人的感谢;二来,也是表达新娘出嫁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不忘;三就是在这种“回门”中,让新郎与岳父母,家人亲戚有一个相互熟悉的过程。

而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年俗,俗称正月归宁。回门的只限于新婚夫妇,而归宁则就不只限于新婚夫妇,即使是年过花甲的夫妻,只要父母尚在,便要在归宁这一天,穿戴一新,领着孩子,带上礼品回娘家,做父母的自然是喜不自胜,把过年留下的好吃的,好喝的统统拿出来,来招待女儿,女婿,外孙。

“初二回娘家”是我们山东一带的一大特色,这一天女儿女婿入门,女婿必须坐在上座,小舅子还要敬酒,来对姑爷这位“贵客”的尊敬。而临回之前,娘家也会回赠一些礼品,例如鸡,寓意“吉祥如意”。而在这一天,女儿和女婿都不能留宿,否则就意味着不吉利(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的禁忌也就不被重视了)。

而这个归宁的日子,也并不是确定的,也正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体现。据《铁岭县志》记载,归宁遵循旧制多为正月初六。初六日,农家即于是日工作,工商各户亦于是日开始营业,商号在黎明时分,执事者各率其 柜伙在财神位钱行礼,燃放鞭炮曰:“开市旋衣冠齐楚,至各商号,互相祝贺曰开门大喜。”年前新婚夫妇于是日具礼同往母家曰“拜新年”。因为初五以前,旧时妇女是不能出门的,过了初五的第一天,便去娘家拜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后来,时代发展,妇女不能初五前出门的禁忌逐渐取消,正月初二,也就成为归宁的“法定日”。

如今,陕西、山西、东北、北京等地,归宁一般都定在正月初二,但晋南一些地方则在初三或者初四。因为初二是鬼节。

原来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昏聩至极,荒淫无度,国家风雨飘摇,各地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虽然洪承畴等人竭力剿灭,但明朝俨然就是昨日黄花,大厦将倾。1637年,山西又遭遇百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纷纷举旗造反。而河东地区万全县尹家庄,则有一个名门望族,人丁兴旺,官运亨通,门第显赫。但生逢大灾之年,也是不好过,便就给在京做官的尹姓族人写信,请他来主持正义,希望能够有所缓解危机。尹老爷,为人刚正不阿,早就对朝堂现状不满,便传书各地乡友,约定春节告假回家,以图大事。

谁知此事走露了风声,崇祯帝便命人血洗尹家庄,扫除乱党。在经过周密部署后,这些打不过清军的官兵,对付起百姓来,那可是残忍无比。除夕夜里,上万官兵悄悄包围了村长,在人们喜庆春节的时刻,举起屠刀,不问男女,一律格杀勿论。可谁成想,等官军杀戮完才从一个铁匠嘴中得知刚刚被屠村的是小杜村,而不是尹家村。

这些刽子手,便有重新集合,扑向尹家村,此时的尹家村正在商量举事的事项,却不成想还未商议完毕,便被官兵包围,一千多户全被被杀。

等到初二,闺女们回娘家时,却发现亲人们早已被屠戮殆尽。也就将初二定为祭奠亲人的节日鬼节,而把归宁的日期推迟为初三。

而这个风俗也在当地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必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