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审美活动 敦煌中学 于振江 在进行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诗歌语言,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因此诗歌鉴赏中的审美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体味诗歌语言的含义。所谓体味语言,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以不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如何去体味诗歌语言,必须选好切入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第一、把握整体关系体味语言,读诗时不要就词论词,依句说句,要从诗作的整体关系上去理解某些词语的意义。第二、把握不同角度体味语言,可以从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等方面去体味。第三、把握两个层次体味语言,两个层次指表层和深层,要从词语的上下文语境里由表层意义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层意义。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暗示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总之,诗歌语言的体味,尤其要琢磨意外之意,要深入地探究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而去理解作者蕴含在诗中的真实意图。 二是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我们要借助语言意象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进而结合诗的画面和气氛,去体味诗的意境。如韩琮的《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绮,晴出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句话评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可谓得矣! 三是深知诗人自然流露的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更谈不上鉴赏。诗人的情感又往往是从写景、绘物、咏史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只有在深味中产生共鸣,才能有诗的美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让我们不难感悟到安史之乱平定后,那种对万象更新的企盼,那种买舟东下的欢快,更深味出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的深情。 四是感悟诗中隐蕴含的旨趣。诗歌的主旨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借助意象、意境,隐晦曲折地流露出来的。鉴赏者要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身世经历,思想倾向等因素去联想和想象,去深深感悟,即心领神会。如咏物诗《南园十三首》: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月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更深层的是诗人自伤自悼之情。以欣喜的情调写悲剧气氛。似乎“反常”,却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正是诗人风华正茂之时,却不为当朝所用,怀才不遇,不胜悲凄的真实写照。感悟中,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总之,古典诗歌鉴赏的本质,就是学生审美体验的积淀和升华。在鉴赏全过程中,不仅仅是读,更要的是品,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要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为诗的形象所激发出来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从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产生审美的愉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