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选择中的屌丝心态

 renhe2011 2014-05-05

听朋友吐槽,他苦逼的招聘经历。

话说他在一家员工为个位数的公司,要招电话销售。某天预约了5个人,3个没有任何通知就放了鸽子。来了2人,其中一人来了看了一眼(他们办公室是和一家货代合租的,旁边有人打电话比较吵),聊了两句,说:“啊,是要做销售啊?我还以为是要招培训师呢?”于是就准备走了。

我朋友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心想你难道没看招聘广告啊,老子写的明明白白的又没骗人。而且从这个人的谈吐,觉得明显素质低。但还是把简历递还给他,面带微笑,说:“嗯,不要浪费简历”。

别说招到人,连拉人来面试都很难。他开始还对“求职者素质”有一些想法,后来干脆就是“只要人家愿意来,说清楚自己的要求看能不能满足,就让对方来吧,素质个毛啊,有吃就不错,没挑食的资本”。

所以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在顶级公司的朋友会抱怨“哎玛呀,我就招个实习生,让人内推一下结果给贴到网上去了,就吭哧吭哧几百封邮件来了”。而屌丝公司的人会感叹“没肉的时候,苍蝇也算是大荤”。

在求职市场上,无数的人找不到工作,无数的公司找不到人,为啥呢?

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屌丝公司和屌丝求职者,互相鄙视。即使最终因为现实不得不走到一起,就像因为现实不得不走到一起的婚姻一样,在最开始已经注定了悲剧。

反过来,高帅富公司和高帅富求职者,比较容易互相吸引,情投意合。

既然是谈职业,这里屌丝的定义,主要是从能力的角度。

那么在求职时,你在能力上到底是屌丝还是高帅富呢?我觉得很简单,你是不是足以吸引高质量雇主的倒追,就是标准。就像金钱上的高帅富,更容易吸引美女的倒追一样。

一位大三学生,跟我咨询她的选择问题:到底是要参加一个志愿者项目,还是去某家公司实习。我问她:“你的想法是什么?”她说:“我想去参加志愿者项目。”“那你还犹豫什么呢?”“可是这样一来,我就放弃了实习机会了?”

我问她:“是不是你怕失去了这个机会,再也找不到类似的了。”她说:“是的”。其实她谈的实习机会质量一般,她自己也认同这一点。但还那么犹豫纠结,归根到底是对能力的不自信,害怕过了这村就没那店。

有句话叫做“不够大气”,常常是屌丝心态的典型表现,就是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纠结。就像有人在追女神的时候,会有“我是不是这句话标点符号用错了,所以女神不理我了?”

熟悉吗?求职者在没拿到面试offer的时候,经常会猜测“面试官问我什么是最大的弱点,我的答案有问题,所以没得到这个机会?”、“是不是我没有表达出对工作的热情”、“进门的时候我忘了和面试官握手了”、“哎呀地上有张废纸我没捡,不会是人家考察我的吧”。

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你的诱惑不够,诱惑不够源于实力不够,就这样。别老是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纠缠,直奔主题好吧。

以前回同济参加一个讲座,谈到实现不可能的想法。有个师弟问:“如何长高10厘米”
我问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他说,女朋友的妈妈嫌他矮,想拆散他们。

晕倒,别人淘汰你的理由,通常不是选择你的原因好吧。难道你长高了10厘米准丈母娘就对他另眼相看啦?会不会有别的淘汰理由出来呢?

什么叫做志气,例如以下3者之一:

  • 牛逼到让女朋友的妈妈另眼相看,我有朋友做到丈母娘和女儿吵架,都是由他来调解的。

  • 牛逼到让女朋友觉得“妈我可以不认,男朋友一定要抓牢”。

  • 牛逼到跟女朋友分手之后,可以分分钟再找个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聪明性感难推倒的。


前面那个“参加志愿项目还是去实习”的女生,我跟她说:“你的根本问题在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得不到什么像样的机会。”

她就说:“不是啊,我的沟通能力不错啊?”
我问:“那有公司因为你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要录用你,甚至愿意加钱吗?”
她说:“这个...那是没有。”

既然出来卖,市场才是检验的标准啊。自我有感觉有什么用。你真的出色也不会担心错过一个平庸的实习机会了。

根据门当户对的规律,屌丝求职者通常也就能拿到屌丝公司的offer,而且屌丝永远是绝大多数。所以很多人咨询我职业选择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屌丝的烦恼:“现在有如花A和如花B,我想选A呢,可能就永远错过B了。反过来也是如此。请问到底哪位如花更好呢?我该怎么做呢?”

解决这类“屌丝的烦恼”,即使在当事人自己心中,也未必有多少意义。所以我也不会花什么心思,通常也就不予回复。可是鉴于这种问题实在太多,总是不经意间就会碰到,就像各类网站上的垃圾广告。

我参加过不少的公益活动,关于求职类的。后来也跟进调研,到底谁真正从中受益。然后发现,那些些真正有所突破的,本身已经是聪明、热情,执行能力强,善于利用资源。有人点拨一下关键所在,自然吭哧吭哧更上一层楼了,但没有我们他们照样会很好。而其他人,往往还是在原地。也就是说,高帅富有了外界帮助容易成为更高更帅更富,而屌丝常常还是屌丝。

所以求职这事,在我的观点,最大的难点在于屌丝的逆袭:你先成为高帅富,然后再去求职。否则很容易陷入屌丝鄙视屌丝,屌丝吸引屌丝,屌丝影响屌丝的恶性循环。

那么这件事情从哪里入手呢?要知道对于职场新人,现在很可能你的方向都没有确定。

一个策略就是:抓住雇主的普遍需求。例如你从51job拉下100份简历(或者从你吸引的雇主列表里面去找),分析里面的招聘需求,看看最普遍的是什么。

嗯,这个工作建议你自己做,让我说说我分析的结果:

1)排行第一的,几乎每个招聘广告都有的需求,叫做沟通能力。跟它相关的还有个热门词叫做团队协作能力。

还有两个超级普遍的要求:

2)销售(市场招聘需求最多的)
3)Office技能(Word、Excel、PPT,白领类工作必备)

Office这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不解释,让我们谈谈沟通(销售也是一种沟通),这个东西上次我跟一个学生谈职业能力,她说:“我以前一直认为,像Office技巧、英文这样的是技能,需要提升。但沟通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提升呢?”

亲,看不见摸不着的,你需要首先将它具体化啊。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将目标具体化。例如简历,就是一种沟通。你可以在多长时间内,说服HR给你面试机会呢?5秒、50秒、5分钟?不同的时间等级,就表现出你沟通能力的水准。

显然,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1秒钟可以打动对方。就像顶级的高手,可以一剑封喉一样。

可能吗?

我做了一门在线的视频课程:5步写出1秒打动HR的简历。已经免费发布到了网易云课堂上。你可以参考,看看如何在简历这样一个具体沟通层面,做到极致。

把沟通能力做到出类拔萃,无论将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你的职业生涯应该已经占到新的起点了。你已经算是你是进入“工作能力高帅富”的行列了,虽然仅仅是初级兵种。

沟通能力可以分为3大部分:理解力、表达力、影响力。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问题如何提升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中,有一个整体的阐述。

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有误区,把“提升沟通能力”与“提升沟通技巧”等同起来了。

这种想法,就跟你看到计算机显示器上,有各种各样的程序,就觉得买个显示器,就可以得到那些软件一样。

记得我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跟老板说自己表达不清楚。老板说,这种事情,90%是你对事情的理解不透彻,思路不清,而不是表达能力有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沟通有问题”时,就像显示器出现应用程序错误信息一样,首先要做的是检查你的电脑。落实到沟通这件事情上,就是人的思维运作。

关于思维方面,至少有这么几大块的内容,对于高质量沟通至关重要:

  • 人类心理认知与决策

  • 策略的运用与设计

  • 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

  • 你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经验积累

  • 你对于具体领域事物的理解(例如谈美食你总要理解美食吧)


这里面每个问题都可以发散出很多东西,具体可以参考我的电子书《如何在销售界出类拔萃》的第三部分。

虽然写了各种各样的关于沟通的内容,但我觉得这东西依然有无数的话题可以讨论:关于它的知识体系实在是太庞大了。

鉴于沟通这货如此复杂,大多数人直接在“能力升级”上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你很可能根本就无从下手。即使有,也是东一点、西一点的零散积累,难于形成体系。

以我的经验,如果你想要高效突破沟通能力,要抓好3条线的策略:

1)知识线

所谓知识线,就是关于沟通领域的知识结构。例如前面的:

  • 人类心理认知与决策

  • 策略的运用与设计

  • 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

  • 你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经验积累

  • 你对于具体领域事物的理解(例如谈美食你总要理解美食吧)


就是关于整体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模型,你才能够理解各种概念的关联,才知道到底哪方面的知识有系统性的欠缺。

2)方法线

单纯的知识线虽然看上去清晰,但却很难帮你实现“做到”。估计多数人都听过知识结构清晰但就是下手没头绪的讲座和课程。你需要的第二条线,是做事的方法线。

例如写简历,如何写出1秒打动HR的简历。第一步要干嘛,第二步要干嘛,有了这样的方法,你才能够将目标落地。前面我的简历课程,其实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线组织。

3)实战线

但光有方法线,还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因为如果你要做的事情足够有挑战性足够复杂,一次很难掌握所需的方法和知识。

例如我要让你设计个金茂大厦,一开始就给你所有的方法,一步步的流程,你还是会晕菜,不懂得太多了,而且很多事情要做了才会有感觉。那么该怎么办呢?

你先去造个狗窝,然后造个平房,再然后造个几层楼的房子,然后过渡到有电梯的房子...这样下来,在每个实战中,你掌握/巩固学到的方法和知识,修正自己的错误,同时逐次接触到新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

好啦,我把n年经验得出的,搞定沟通这个怪物的大策略,就免费赠送给你啦。但坦率的说,鉴于沟通本身的复杂性,普通人欠缺的东西太多,到底什么时候从“沟通屌丝”变成“沟通高富帅”,我也不知道。

所以我还给了你一个更有把握的选择:1-3个月突破沟通能力。这就是我的倒追营销课程,嗯,它的设计就是基于上面的3条线。

这货适合所有人吗?以我的经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沟通水平的人,它应该都可以行之有效。但前提是你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各种实战作业,参加讨论和辅导。光想来听一下的话,推荐你直接阅读我的文章和电子书《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就别来费时间了。

我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有屌丝心态的人,更倾向于相信各种阴谋论。大概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很少有“价值创造”、“双赢”这样的活生生的实例,所以当有人做点事情的时候,常常有人本能就是“有阴谋”。

例如我发布了1小时破解职业迷茫问题的讲座后,有人留言说:

“讲了一系列高大上的理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最后的落脚点尽然是两门收费课程,其中的营销课程还是让学生去推销这个课程本身,不得不佩服徐老师设计的精妙,一环套一环。但是却让人看的心中暗暗不爽。”

不爽你个头,我做事情的过程是:

大多数人职业选择的质量不高->关键:缺乏见识与能力->改变策略:先提升见识与能力,再选择->关键在于基本功->大多数人缺乏突破基本功的能力->设计帮助他们突破基本功的课程->现实的案例背景更容易掌握:开放自己的实际营销业务->设计好课程->营销。

阴谋论就会理解为:

你有门课程要卖->你想让学生帮助赚钱->你精心设计了一个局。

这个留言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居然是收费课程”,这个又是典型的屌丝心态,就是希望所有事情都是免费的。就像有人做了一笼包子,给人免费吃了几个,剩下的收费。然后吃的人就说:“我靠,你怎么把我的包子收费了。”所以这类人到社会上,通常结果就是别人离得远远的。给你创造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回报,连个感谢的话都没有。打交道个头。

大概是因为能力和资源的局限性,屌丝看待事情的头号因素是成本,高帅富看待事情的头号因素是价值。金钱是成本、时间是成本、精力也是成本。

屌丝心态严重的人,也常常有梦想,但是他们的梦想是诸如“如何混进大公司”、“怎么偷懒”、“如何认识牛逼的人提携我”之类“如何2块钱中个500万”之类的梦想,我称之为“廉价的梦想”,因为他们不愿意为之付出对应的代价。

在职业选择时如何有效获取帮助中我谈到,以前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学生会问我诸如“**行业怎么样啊,我想去**行业怎么做”啊,我就跟对方讲,甚至还会调动自己的人脉去帮他们。

后来做后续的跟进,突然发现,咦,原来你们啥都没干嘛,或者最多参加个招聘会,投份简历,被拒了就觉得“我已经尽力了”。靠,我这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么。

吸取了教训,下次再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我先就会问:“这件事情,你已经做了什么研究?”通常的答案就是“我随便问问”。于是我就跟对方说:“你先搜索一下关键词***,看看有什么资料,然后有不懂的问题再来问我,顺手留个邮件。”

很少有人会真正的去研究之后再来问我,这样我就有效的淘汰了一批“不在意这件事情”的人。我的时间宝贵,跟你耗个毛啊。 

所以后来我决定:我应该去帮助那些在意自己人生的人,那些愿意努力改变现状的人,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到“廉价梦想家”上。

那么怎么判断呢?显然“愿意花钱”就是一个超级简单、清晰的指标。这也是我不再热衷参加公益类的项目,而是决定打造商业化的培训的原因。市场经济,不愿意花钱的重视都是耍流氓。我决定把价格定在相对低价位上(相对价值而言),如果我的培训能够帮助一个人实现“屌丝的逆袭”这样的人生转折,几千块钱对大多数人即使是学生,应该不是什么关键阻碍因素。

说到“廉价的梦想”,这也是屌丝公司的典型特征。你会发现有些公司经常谈“梦想”,例如保险公司会跟销售宣传“跟客户做朋友,帮助客户”。但落实到具体上,他们真正关心通常的是掏出你的银子。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老板到学校宣讲的时候口号就是“打造民族软件业的航母”,但是...呃...反正我们刚上班就被很恶心的坑了一把,薪水突然被调低。而且最恶心的是,公司在6月底不告诉我们,一直到7月底(要知道6月底大家还有其他的选择,7月都上班1个月了,其他offer通常都被锯掉了)。

可是那有什么办法呢,我当时的能力也就是屌丝水准,没啥更好的选择,也就只好留下来了。

2年多之后进入了微软公司。在那里的第一周,我在走廊上遇到了2个实习生,欢乐的跑来跑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心理感叹“这才是牛逼的公司,实习生干活都能high成这样”(仅是当时我的经历,现在不了解)。与之相比,我在第一家公司,大家只有在中午休息玩游戏时,公司里才会有兴奋的感觉。

对于职场新人而言,也许你很难清晰的知道想要什么,但至少大多数人清晰的知道,不想要那种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状态。很遗憾的是,这是屌丝和屌丝型公司的常态。

进入微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那里的第一个月,我就有种强烈的感觉,从此之后,我将会有能力让自己一步一步的进入更高的台阶。而在那之前,尽管我也在努力,但想要进入“高一层”,却依然需要很大的运气。包括裸辞这件事,其实有很大的赌博成分。一旦失败了,也许长时间甚至一辈子会失去信心。

像财富方面的贫富分化一样,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贫富分化。出色的人能够选择好的平台,周围的人也很牛逼,还可以参与到那些热门的机会,吸引高质量的人脉也容易,因此他们容易更上一层楼。

但反过来讲,如果你的能力很普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通常得不到多少好的工作机会,周围的同事恐怕也一般般,至于想要认识一流的人,说实话,人通常都是希望和更高质量、或者至少旗鼓相当的人交流。所以很可能你工作了几年,还是能力上没有什么长进。跳槽也只能在同等的地方跳来跳去,长此以往,越来越失去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一个人存在一个“能力临界点”,超过这一点,你就容易开始良性循环了。低于这一点,你就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我在微软团队第一个月的强烈感觉,是因为身处这个环境中,毫无疑问我将会突破能力临界点。 

这个点,在我看来就是“屌丝的能力逆袭点”。

我的人生,是在微软这个平台上,实现“屌丝逆袭”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幸运。事实上,我觉得当时即使在微软公司,我所在的团队也是超级出色的。

在那时候我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类公益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方法。那些志愿者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因为觉得自己足够幸运,所以愿意去分享、帮助其他人。

好像是李开复曾经转过一条微博,大意是说有人做调查,问一些中年人,他们最希望自己年轻时,曾经得到怎样的分享。最多的答案是“我希望有人告诉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可是以我的经验,这个常常是无效的。原因就是前面的“能力临界点”。当一个人的努力经常被现实轻易的击败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保持信心与斗志,找到高效的方法改变现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你讲讲别人听听就能改变。

所以我的梦想是打造一个平台,给那些努力但是缺乏方法的人一个环境,让他们看到什么是一流的工作,如何将事情做的出类拔萃,去体验“超越自我极限”的感觉,跨越能力的临界点,从而可以进入能力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想法,应该最早是在2005年。它也最终决定了我的职业选择:离开微软公司和技术行业,进入培训行业,去积累“帮助每个人做到一流”的方法和经验。

这件事情的难度,远远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以前工作在微软,后来又是帮保时捷公司做培训,这种通常就是“让高帅富更加高帅富”、“让有钱的人更有钱”、“让牛逼的人更牛逼”,其实是容易的。但是对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屌丝,你要真正实现突破,需要深入到人类心理、学习、认知、工作技能的内核,重新打造行之有效的体系。

屌丝的逆袭如果那么容易,成功学和鸡汤文也就没有了市场。

回到屌丝的职业选择,我想最大的烦恼,莫过于找不到一个高质量的选项。与其帮助你在其中纠结,还不如给你一个“远远胜出你现有选择”的选择,right?

无论是倒追营销课程,电子书《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其实都是一种工具,我真正想销售的是一种信仰,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要想让人真正的相信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切身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