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包括:音周、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和声、复调及织体等。
下面就四个重点的问题进行介绍。
一、音调与旋律线
旋律线是由旋律音行进的音程及方向所构成的,它是单声部的音乐。
旋律线的波动大小往往表现不同的情绪。采用小音程近距离的旋律线,表现一种较平静、舒缓的气氛。
|
例1 |

|
|
上例乐曲选自勃拉姆斯的钢琴三重奏(op.8),这是开始的钢琴部分。钢琴右手的高音区演奏出乐曲的主题动机,紧接在主题下面的是用八分音符组成的,小距离音程的伴奏织体,它为主题的安详、宁静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音调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短小的旋律(钱仁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p.4)。
上例的音调给人一种柔和、宽厚的感觉。
旋律线波动幅度较大时,表现出情绪的起伏较大。例如,马斯奈的《沉思》中的一段:
|
例2 |

|
|
这段乐曲的旋律,开始向高音区发展,到?F音时达到高潮,然后以三连音的时值节奏,三和弦的分解形式,逐步向低音区流动,这时乐曲所表现的情绪,随着音乐旋律的下行,逐步平静、松弛。
这五小节旋律线的起伏,有高潮,有低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首乐曲的主题音调相当优美:
|
例3 |

|
|
主题音调是主三和弦分解形式,到B - C - D三音时,节奏时值放宽,音调上行,把主题旋律推向高潮点。后边五连音灵巧、光辉,为主题增添了色彩。五连音后的两个A音与B音,使整个旋律的情绪缓和下来。
主题的音调优美、伤感,很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沉思冥想的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
例4 |

|
|
例423这首乐曲片段选自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
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小距离音程的跳动,旋律线逐步向下发展后突然一个八度和弦,这些都表现了舞蹈欢快的场面。
音调?E - F - G - ?E,表现出舞蹈节奏特点与欢快的情绪。
|
例5 |
|
|
例424是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乐句。小调色彩的音调,表现了一种愤怒、呐喊、反抗的情绪。特别是这时乐队全体演奏,以同样的节奏、突出的音调、强劲的力度,表现出一种悲愤而强大的力量。
二、节奏与节拍
节奏的快慢常常与不同的情绪联系起来。
较快的节奏常表现欢快、紧张的情绪。较慢的节奏常表现一种平静、舒缓的情绪。
|
例1 |

|
|
上例选自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这是小提琴声部演奏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乐句。这种节奏给人一种急促不安、紧张担忧的感觉。在这种气氛下,小提琴演奏四小节后,双簧管与黑管奏出呈示部第一主题。这四小节的节奏为主题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
例2 |

|
|
上例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中的选段。前两小节节奏放慢,后两小节节奏提快,两者之间形成一快一慢的对比,表现了匈牙利民间舞蹈特有的韵律感。
|
例3 |
|
|
例427是布里顿的《管弦乐队指南》开始的部分。分析乐谱可以看出:
第一小节弦乐组、竖琴节奏是一致的,三个二分音符产生强有力的主题开始。
第二小节节奏变得欢快,为了突出这一节奏型,在打击乐声部加入了定音鼓及小鼓。特别是小鼓的效果更为强烈。
|
例5 |

|
第三小节竖琴的节奏突出了旋律的韵律。
|
例6 |

|
这时打击乐中的大鼓与钹也共同形成这种节奏,为乐队增添了整体效果。
定音鼓的节奏区别于以上,它的节奏为:
|
例7 |

|
木琴的节奏轻快活泼:
|
例8 |

|
以上各类节奏综合于一体,造成了一种庄重、宽广、宏大的气势,为整个乐曲的发展打开了一个的广阔的局面。
节拍是音乐中强拍与弱拍规律地交替,有单拍子与复拍子之分。
|
例9 |

|
|
例432是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0p·48)序奏的主题。这一部分用6/8拍写成。
乐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6/8拍。第二乐章,3/4拍。主题如下:
|
例10 |

|
|
主题音调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用圆舞曲节奏型,充满了朝气与生机。
第三乐章仍采用3/4拍。第四乐章2/4拍。主题源于俄罗斯民歌,音调简明、欢快。
|
例11 |

|
|
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弦乐合奏曲,共四个乐章,其中节拍的变化从6/8拍,3/4拍到2/4拍。为全曲的对比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的乐曲由于强调重音,其结果与节拍的节奏感觉不一致,如例435。
|
例12 |

|
|
例435是肖邦的《?A大调圆舞曲》(Op·42)。乐曲为3/4拍,低音伴奏音型为圆舞曲类型。
|
例13 |

|
高音声部用八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写成,由于强调了附点四分音符,突出了高音声部,整个节奏感觉有二拍子倾向。
|
例14 |

|
三、调式与和声
|
在音乐作品中,一般大调的色彩比较明亮,小调的色彩比较暗淡。
|
例1 |

|
|
上例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彼得的音乐主题。用C大调写成。音调欢快、明朗,生动地描述了彼得朝气勃勃的形象。
|
例2 |

|
|
上例是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的开始部分,乐队全奏大调主音三和弦,产生了极辉煌、壮丽的效果。
|
例3 |

|
|
上例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音诗《芬兰颂》中的颂歌部分主题。主题用?A大调写成,但含有悲壮、忧伤的情感,音调优美感人。从这个例子可说明,不一定大调都是明亮的色彩。
|
例4 |

|
|
上例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用g小调写成。旋律优美、典雅、流畅,表现一种暗淡、悲伤的情绪。
|
例5 |

|
|
上例也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是呈示部第二主题,由原第一主题的g小调转人?B大调,音乐发展得明亮、欢快起来。第二主题用大调,第一主题用小调,这种调式交替的方法,不仅为乐曲增添了色彩变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的思想内涵,勇于前进,克服困唯,追求光明。 |
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性与色彩性。
和声的功能性包括不稳定和弦对稳定和弦的倾向,如Ⅶ级三和弦对主和弦的倾向性。
和声的色彩性包含因素较多,包括和弦的性质结构,和声的排列法、和声的序进、力度、音区等。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和声规范,和弦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浪漫主义后期,印象派作曲家使用的和弦更加扩泛,包括增、减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和声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和声的色彩更加丰富。
|
例6 |

|
例443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终曲的小提琴声部的最后一个和弦。是完全的主三和弦为终止的,给人一种完满、坚定的感觉。
|
例7 |

|
上例是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中的一组和弦,由小提琴轻轻地拨奏。第一小提琴是空五度,?F - ?C音。第二小提琴是减五度,D - ?A音。这种和声在乐曲中还有很多,产生一种空旷、飘逸的感觉。
|
四、织体
织体的概念较复杂,具体说是乐音在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
单声部的织体包括独唱、独奏、齐唱、齐奏。例如无伴奏的民间乐器独奏,或同度、八度演奏的乐曲片段。
|
例1 |

|
|
上例是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中的一个片段,由第一、二小提琴演奏,就这两个声部来讲,是单声部的织体形式。
多声部织体包括复调织体、主调织体等形式。
复调织体包括对比复调、模仿复调以及支声复调等。主调织体包括和弦式、持续低音式等。
复调的织体在前面的章节中有所接触。在主调的织体中,和弦式织体与伴奏型的织体是在音乐作品中应用较广泛的。
|
例2 |

|
|
上例是亨德尔《萨拉斑德舞曲》主题,是用和弦式织体写成。
|
例3 |

|
|
上例是马斯涅的《旋律》,乐曲主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部作伴奏声部,以三度音的和声轻轻为主题伴奏。这是用伴奏型的织体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