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巢湖黄麓镇洪家疃村

 张勰 2014-05-05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巢湖黄麓镇洪家疃村

 
带刀客按:根据专题片文稿整理。

 

一、神秘半月塘

 

1949年冬天,60岁的张治中开始撰写回忆录。他深情地回忆起故乡巢湖黄麓镇洪家疃村:“我的故乡,是安徽省巢县西乡离县城九十里的一个叫做洪家疃的村子。这个村子又叫做‘清水塘洪’,是因为在村的旁边有一口大塘,塘的一边是由多数姓洪的聚族而居。这一口塘实在太可爱了。水,终年是清的,除非久旱,水才减少乃至于枯竭;平常的时候,满池碧清的水,明镜一般。杭州西湖的玉泉寺,有一池水也很清,里面养着五色的游鱼。我看,我们家乡那一口塘的水,和玉泉寺的一样清,而面积比玉泉寺的池大多了。”

    2011年的冬天,我作为系列纪录片《巢湖行》的总编导,带着摄制组来到洪家疃,一进村口,出现在眼前的就是张治中将军笔下的那口池塘,四周已被围上汉白玉栏杆,几只鸭子在水中觅食。塘坝上几棵百年古树十分高大。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池塘呈现规整的半月形,宛如皖南宏村的月沼,但比月沼要大得多。

作为明清古村落,皖南的宏村有着科学完善的规划,月沼就是规划的结果。洪家疃巢湖北岸村落中频繁出现的这种半月形的池塘是否也是几百年前规划的结果呢?

在黄麓镇的张家疃,村口同样有这种半月形的池塘,也是被围上汉白玉栏杆。而在我们走访的巢湖北岸的诸多村落,都有着这样一口半月塘,只是塘口的大小和保护的面貌有所不同而已,在刘寿三村,池塘里长满水草,淤塞严重,但依旧可以看出半月形的原貌。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张家疃村半月形池塘

 

走进巢湖北岸的村落,给外人印象最深就是一条条幽深巷道,长达数百米。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巷道都指向村口的半月塘。这样排水系统和村落格局究竟源于何时?这种规划出自何人之手?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幽深巷道保留了当年的建筑格局

 

二、“九龙攒珠”式村落

 

在巢湖北岸的黄麓镇,多年来流传着一个“九龙攒珠”的说法,青年学者张靖华经过数年的实地调查和测绘,在专著《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规划与源流》,对九龙攒珠的来历和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所谓九龙攒珠,其核心就是村落中的巷道水渠和半月形池塘,它们被比喻为“龙”和“珠”。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九龙攒珠”式村落航拍图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九龙攒珠”式村落示意图

 

黄麓镇张家疃村是一座典型的“九龙攒珠”格局的古村落。张秉贵老人曾担任过小学校长,主持修订修订了《张氏宗谱》,对于村落的历史有过专门的研究。他告诉我们,“村庄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围绕这里建村,就叫九龙攒珠,下大雨的时候,九条排水沟对这水塘,就像龙在嬉水,围着水塘就建了一个村。”

在卫星地图上,这个村落的格局依旧清晰可辨。虽然村中不少房屋已经翻新,不少无人居住的房屋倒塌,只留下几根苍凉的柱子倔强地兀立。走在年深日久的巷道里,但百年以上的古民居走上几步就能发现,古旧的大门显得与众不同。

和我们一同前来探秘的安徽建工学院退休教授、古建筑专家翟光逵指着一户人家说,这些古民居都有小型的天井,这个门是倾斜的,形成45度的倾角。可能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村中民居

 

从那些得以幸存下来的古民居里,可以看出巷道两边的房屋前后人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前一栋房子的后檐,就是后一栋房子的前檐,这样的形制则是出于防范土匪的需要,一旦有事,既可以相互扶助,也可以方便逃生。

村落中巷道由于位置不同,又分为正巷和小巷,宽度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在洪家疃,张治中故居馆长洪德平老先生带着我们参观村子里最宽的一条巷子,他告诉我们,在过去这条巷道是村民出丧的专用通道,这条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巷道,曾住了两百来户人家。

我们在村子里仔细寻觅,希望能找到村子里最原始的信息。在一些房屋的山墙旁边,我们发现过去的排水明沟和泥土烧制的排水涵管清晰可见,从外表上看,这些排水管都很有年头。在一条排水涵管保存完好的巷道,翟光逵教授通过仔细辨别,认为那些管子都是当年建房子时的原物,天井里的雨水就是通过这些涵管排入村前的半月形池塘。

在洪家疃,这样的排水沟因为挖的较深,保存的更为完好。由于村庄建在带有缓坡的丘陵地带,在地势最低的地方挖出当家塘,一排排房屋规划有序,通过巷道沟渠流入半月塘。翟光逵教授说:“皖中地区都是丘陵地带,山不大,所以村子像一个燕窝,有利于生活,家家户户都能看到自己的田在哪里,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就可以顺着沟流到半月塘,一到梅雨季节就像有九条龙一样汇聚半月塘,家谱上也是这么记载的。”

如果通过航空照片,能够更直观的看出九龙攒珠的村落规划。这是三户梅村的航空照片,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一排排民居整齐地环绕半月塘建造,村落呈现出规则的扇环形。巷道与巷道之间,有的村落呈现出一定的倾角,有的则相互平行。从唐家疃的航拍图上,可以观察到巷道之间大体平行,在平面复原图上,“九龙攒珠”的面貌极为清晰。

九龙攒珠重新进入学界视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这些具有鲜明的江淮地域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明清村落,有望成为皖南徽派民居之外的另一徽派卖点。

 

三、“九龙攒珠”源流

 

在巢湖北岸的黄麓、长临和烔炀,不少村庄以“疃”命名。根据村志、家谱记载,这些村庄都建立于明朝初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凤阳,而京畿地区经历乱战早已是榛莽遍地,荒无人烟,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填充江淮地区的移民运动由此展开。历史学家翁飞认为,明朝官方的政策是迁苏州湖州的富户,把他们迁到凤阳来。凤阳府是他的直隶府,在当地监管,庐州府也是直辖府,把江西的移民迁到庐州府,现在很多庐州人的祖先都说是来自江西的瓦屑坝,他们都是一个标志,都是移民过来的。由明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有着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军人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张家疃的始祖张元一,就是一名军人。

这是一场开辟家园的运动,又何尝不是600多年前的新农村建设。为了便于管理人口和赋税,明朝建立了完善的里甲制度,编立黄册。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按照九龙攒珠格局规划出来的村庄,就是一里的规模。一个巷道一边各住十户人家,早期是明代的军屯性质的村庄,最初的规模在110户左右。

追溯九龙攒珠的源头,江西是必去之地。据《九龙攒珠》一书作者张靖华实地考证,“九龙攒珠”型村落在瓦屑坝等地尚有留存,当地人称作“九箭射东塘”,这种村落规划起源于宋朝,到明朝开始成熟,随着明初的移民迁徙而进入江淮地区,因为和皖南移民的融合在建筑又呈现出明显的徽派特征,如四水归堂的庭院设计。

十排房屋,九条巷道,这就是九龙攒珠型村庄的基本面貌。巷道口设闸门,又可以防止盗寇侵扰,保证村庄的安全。在张家疃,用于防匪闸门还保留了一处,建于光绪29年,也就是1903年。

来自江西和皖南的移民同时带来了他们的建筑工艺。由于房屋不断的翻新,墙壁由土墙到砖墙,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的民居里面用砖比较晚,到明代以后才普遍使用,早期的墙都是土墙,这种做房子的方法,在宋代叫阁减,上面像梭子一样的东西,是固定墙壁用的,经济好的用铁的,不好的地方用木头,土墙在防水方面有要求,屋檐必须伸出来,这样才能防护墙体,这种工艺是从明代延续到现在。

移民初期的原始房屋因时代过于久远,已经荡然无存,当清朝初期的建筑却在拍摄中无意发现了一栋。门扣上的铜钱是“顺治通宝”,摸一摸铜钱边缘,锋利刮手,张靖华认为这枚铜钱刚刚进入流通就被用作垫片,由此断定这栋老房子应为清初建筑,由于建筑工艺变化缓慢,可以从这栋民居中发现明朝的建筑手法。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顺治通宝铜钱非常新

 

九龙攒珠:探秘江淮特色古村落

这栋房子为清初建筑

 

如今,这样珍贵的明清民居已经越来越罕见了,虽然当地村民已经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村落的文化价值,开始加快了保护的步伐,半月塘得到了疏浚,围上栏杆,恢复历史原貌。但保护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步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