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午夜巴黎》里的时代icon们,演员及原型人物对比图,兼及八卦

 游侠在大漠 2014-05-05
从初始在迈克的微博上看到他要翻《情迷午夜巴黎》开始,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剧透,到最后都忘记了自己在等字幕这回事儿,想起来看的时候已经十月初,也许因为经历了这个漫长的等待及剧透,于是对影片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除了演员们的扮相,尤其是毕加索和达利。

演毕加索的演员不熟悉,只是觉得“哇,真是太像毕加索的样子了”,而扮演达利的阿德里安·布劳迪(Adrien Brody)则实在是太熟悉不过,熟悉到“哇,真是没想到他还可以扮演达利”。然而剧里的那副扮相,那副样子,不是达利是谁?虽然语言行为有点漫画版了的样子,可是!居然!能这么像!于是,我的八卦心又一次被注入了鸡动的血,激动的后果是,上网放狗把“出镜”的19个icon们的真实样子搜出来,做了对比图。

-----------------------------------------20世纪20年代(1920s)16位-------------------------------------------

1、科尔·波特(Cole Porter)
   他是影片第一个出场的icon人物,弹奏着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该曲是1928年他为音乐剧《巴黎》所写,此剧此曲在当年的百老汇大获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于20年代,大红于30年代的科尔·波特,与其他百老汇创作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揽词与曲。
   有一部根据波特的人生历程改编的影片,《小可爱》(De-Lovely),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2/3、菲茨杰拉德夫妇(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亨小传》)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地位,使其成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泽尔达于1920年嫁给菲茨杰拉德。在1932年半自传体小说《最后的华尔兹》出版前,这段期间,她为杂志写过稿,也写一些小小说。
   20年代前半期,菲茨杰拉德夫妇活跃于纽约社交界,成为“爵士时代”纵乐代表;20年代后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们与很多美国文学界移民成为朋友,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友谊也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
   泽尔达对丈夫与海明威的友谊很不满,觉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则形容泽尔达是“疯的(insane)”,认为泽尔达鼓励丈夫酗酒使他无法认真写作,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现。同时,影片里的海明威还对泽尔达的小说做出了评价,他认为泽尔达文笔不错,但不能组织出好的故事整体。
   菲茨杰拉德夫妇写作的最大共同特点是:以夫妻生活为蓝本。


4、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
   传奇黑美人,人称“黑珍珠”“青铜维纳斯”,海明威称她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0来岁开始在美国因舞蹈而小有名气,1925年在法国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欧洲拍摄第一部电影,成为第一位进入主流电影界的非裔女星。
   她也因推动美国 min quan yun dong 而受到瞩目。另有传说她曾为法国谍报部门工作,收集纳粹情报。


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拳击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国精神领袖式的人物。
   1921年,婚后不久的海明威携妻往巴黎工作,经此前他在美国做助理编辑时认识的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写信介绍,他成为巴黎文艺界“教母”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座上客,后者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他与斯坦因的这种关系在影片中也有表现。
   影片中菲茨杰拉德介绍男主角和海明威认识时,海明威谈到他的书,应该是指他已经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
   晚年的海明威,遭受十几种病痛的折磨,1961年,这位曾经的军人,于家中饮弹自尽。


6、胡安·贝尔蒙特(Juan Belmonte)
   很多人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斗牛士”。
   他改变了斗牛风格,与前辈远离牛来躲避牛角的技术相比,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在离牛仅几英寸远之处直直站立,一动不动。
   影片中的海明威对他的勇气推崇备至。不幸的是,他晚年也遭受病痛折磨,医生告诫他不能抽雪茄、喝酒,也不能过性生活,于是,他也如海明威一般,饮弹自尽。
   影片《斗牛士》(Belmonte)重现了他的传奇生涯。


7、爱丽丝·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
   影片中没有近镜头,只出现了一下:海明威及穿越男主到斯坦因家去,是她开的门,海明威叫了她的名字“爱丽丝”,所以就不难猜出她是格特鲁德·斯坦因那位生活伴侣。
   1907年,出生于犹太中产家庭的托克拉斯到达巴黎的第一天就与斯坦因相识,她是斯坦因的情人、生活及工作秘书、编辑、评论人、活动组织者及厨师,总之,帮斯坦因打理各种各样的事。
   斯坦因去世后,托克拉斯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回忆录《爱丽丝·托克拉斯食谱》。


8、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饰演格特鲁德·斯坦因的演员Kathy Bates曾因《危情十日》(根据斯蒂芬·金作品改编)获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港剧《巨人》曾借用《危情十日》整个桥段。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度过,她的沙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气最大的文艺沙龙,在这个沙龙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里出现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毕加索、马蒂斯、乔治斯·布拉克等,还有舍伍德·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尔等等。
  “迷惘一代”这个词语就是斯坦因给海明威等作家群体起的名号。可惜好景不常,她与海明威于30年代交恶。
   我很喜欢她的一句话: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9、毕加索(Pablo Picasso)
   这位演员不熟悉,搜资料时看到他目前是流亡法国以躲避阿根廷的独裁统治。
   作为20世纪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为普罗大众所熟悉,20世纪早期,他的时间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罗那”和“巴黎”两部分。当他的作品出现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换了情人。总之,这位不用过多介绍,只是希望不要再听见有人说他“一生潦倒,死后画才值钱”这种让人挠墙的胡话了。


10、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
   这位基本上都是背影镜头,有个侧面镜头非常快,还被前面的人给挡得差不多,完全看不清。影片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半支舞。从头部来看,演员与原型还是很像的【<——切~~】。
   巴恩斯带着给乔伊斯的介绍信于1921年抵达巴黎,整个20年代都在巴黎生活,30年代初搬到英国德文郡。她的作品我没看过,据说都是以蕾丝边为主题?


11、达利(Salvador Dalí)
    从前看达利本人那些“搞怪”照片,我想象出来的达利的样子,完全就是布劳迪演出来的那种带点漫画式人物的样子。(《午夜巴黎》里看到超现实主义三人组的时候,我恍悟,达利那些照片是不是曼·瑞拍的呀?)
    1926年是达利人生的分水岭。此前的他籍籍无名,直至1925年在巴塞罗那的个展让世人所识,而作于1926年、展出于1928年的作品“The Basket of Bread”则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也是在1926这一年,他搬到巴黎,认识了毕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现实主义流派。


12、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ue)
    超现实主义三人组之电影大师,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国和美国都生活工作过。当然,在1920s他还没成为电影大师,1927年约瑟芬·贝克主演《热带海妖》(La Sirène des Tropiques )时,布努埃尔只是个助理导演。


13、曼·瑞(Man Ray)
    超现实主义三人组之摄影大师。影片里穿越过去的男主诉说自己的困境时,这位说“I see a photograph”。
   曼·瑞于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工作。接下来的20年里,包括乔伊斯、斯坦因、谷克多、阿尔多(Antonin Artaud)在内的文艺界知名人士出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中。


14、艾略特(T. S. Eliot)
   这位只在车窗边露了露头说了说话,和男主握手完毕后不久就把头都缩回去了。美国和英国都争着说艾略特是自家的,有争论认为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


15、马蒂斯(Henri Matisse)
   这位出场的时候,是把自己的作品卖给斯坦因,并为自己开出的价格被接受而感到很高兴。


16、里奥·斯坦因(Leo Stein)
   斯坦因家族的里奥,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哥哥,影片里马蒂斯把自己一幅作品以500法郎卖给了两兄妹,穿越过去的男主角听到后心里一定在想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便宜了,所以他对斯坦因说“要不我也来6、7幅”。



------------------------------------19世纪90年代(1890s)3位---------------------------------------------------

17、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据说他的骨病可能是父母近亲通婚导致的。


18、高更(Paul Gauguin)
   我选用了高更的一幅自画像来做对比


1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出身于金融资本家家庭的画家。



-----------------------------------------我是虚构人物分割线--------------------------------------------------------

可惜这位是虚构的,如果是历史真人,那绝对也算是时代icon人物了。就是男主角穿越过去爱上的那位,她自称出身于波尔多,到巴黎跟随可可·香奈儿学习时装,先后做了阿马代奥·莫迪里阿里、乔治斯·布拉克以及毕加索的情人,然后还和海明威跑去非洲“打猎”惹得毕加索大发雷霆,完了还和穿越过去的男主角相爱了。。。总之,这是一位非常非常典型的“Art Groupie”,北京俚语所谓的“果儿”,而且是“尖果”。



----------------------------------------我是纠错分割线--------------------------------------------------------------

1、有同学提出,1920s的icons不是15位,是16位,我把菲茨杰拉德夫妇算一位了,已改正。

2、Gertrude Stein的名字翻译,有同学提出不应该是格特鲁德,而是葛楚德,嗯,根据发音的确应该这样,但我没改,因为大多数翻译都译作前者,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错误,就好像我们旧时代商业计数的“苏州码子”,被错译作“Hangzhou Numerals”,而大多数人更习惯使用这个译法一样,就这么沿用下来了,没办法,有时候不得不顺大流。

3、有同学提到遗漏了“路易十六及其皇后”,的确,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虽然不属于“文艺帮”,但绝对是影片里“出镜”的时代icon。但那对couple是不是路易十六两口儿,俺,矛盾得很。

我以为是路易十四,因为:

1)、那位酷爱掉书袋的Paul先生带着大家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就在讲路易十四于1682年迁宫凡尔赛blahblah…;

2)、路易十四被称为“中兴英主”,他统治时期的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虽然赤字严重);路易十六无心朝政,他统治时期的法国朝廷上下乱七八糟,老百姓怨声载道。鉴于彭德和阿德安娜都穿越到自己的“理想时代”去,侦探也应该穿越到一个“理想年代”吧;

3)、另外,侦探被守卫追捕的那个“镜厅(Hall of Mirrors)”是凡尔赛宫最豪华的宫殿,也是路易十四下令建造完成的;

4)、守卫追捕侦探的时候,国王喊了两遍“砍了他的头(Qu'on lui coupe la tête)”,这句话在路易十四写给Jean-Baptiste的信里能找到原话(没错,我geek地去搜索了,自汗),这样得到了对照;

5)、来自奥地利的玛丽皇后只说德语(没错,我又geek地去搜索了,再汗),但影片中的皇后用法语喊守卫,喊了两遍“Garde”;

6)、本片里的皇后演员Marianne Basler出演过《路易十四的情人》【这……实在是个歪理由】。

字幕君认为是路易十六,我觉得也挺对【有没有立场啊你!】,因为:

1)、路易十六的确参与了断头台的改进工作,而且他和皇后都死于断头台,对侦探喊“砍了他的头”的确很反讽;

2)、“砍了他的头”这句话,在不少作品中,审判路易十六时,围观群众这么喊,这也很反讽;

3)、路易十六时期可能真的是侦探先生的“理想时代”,世道越乱,侦探才越有事儿做嘛;

4)、就算玛丽皇后只讲德语,在法国这么久,偶尔发个法语单词也不足为怪;

5)、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于当年10月搬出凡尔赛宫,而断头台是1789年发明的,1792年改进,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

但是,断头台发明之前,除了车裂,也有用斧头来砍头的嘛……

好吧,我为什么要这么geek地去做这些事儿啊,同学们,因为……因为……我发现凡尔赛宫里的couple扮相和路易十四、路易十六都不像啊……

没法了,不,还有一个办法,我想起来,还可以去看片末Cast哟【为什么我才想到?】,然后我就倒了,Cast是这么写的:Versailles Royalty,凡尔赛皇室,OMG,导演的意思是,可以把他们想象成1682至1789年间任何国王和他的皇后吗?那么,看来只能看观众们的“理想年代”究竟是何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