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快创新转型 补齐发展短板 全力破解发展较快落后地区的深层次矛盾

 识途斋 2014-05-06
陆治原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十多年来,榆林基本完成工业原始积累,从相对封闭、以传统农业为主导逐步转变为相对开放、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经济社会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47亿元,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36.4%;人均生产总值84634元,约折合13881美元。但从总体上来看,榆林的开发建设还处于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特别是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一系列深刻变化,给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指出榆林是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是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情况、新特点的科学判断,是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发展不足、发展任务的辩证把握,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做好当前工作的遵循基准。
  
   科学理性认识发展较快落后地区的基本内涵
   “发展较快落后地区”这一判断的核心在于较快和落后之间的矛盾辩证关系。发展较快是指经济迅猛发展,群众生活大幅改善,社会建设长足进步,各项事业全面繁荣,是纵向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落后地区是指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大,发展质量还不优,发展的水平还不高,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是横向现实比较得出的结论。准确理解这一判断的关键在于立足现实、直面问题,把握榆林当前发展的不足短板和深层次矛盾问题。
   首先是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一些干部对榆林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准备不足,对加快推进信息化、城镇化思想认识不足,缺乏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的胆略和气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管理状态,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生态环境脆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其次是体制机制亟需健全。推进“一中心两基地”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现代服务业、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推进缓慢,城市规划特别是详规与城市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再次是改革开放步子不大。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机制;招商引资工作质量不够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引进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实力雄厚的世界级企业中,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四是和谐建设任重道远。弱势群体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居住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表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快,开放流动性强,诱发犯罪活动的因素多,“两抢一盗”等侵财类犯罪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最后是组织保障有待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工作作风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理想信念、市场理念、法制观念缺失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农村人口流出、党员年龄老化等问题突出,党员培养管理难、村干部推选难、党组织作用发挥难,给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实施创新转型战略,破解发展较快落后地区的深层次矛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榆林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创新转型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以观念创新引领转型发展,以体制创新推动转型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发展,以管理创新服务转型发展,以文化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源开发型向创新拉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转变,社会管理由传统粗放向以人为本转变。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动产业多元化、链群化、循环化为路径,按照“一核二轴三区多点”(榆林中心城区为核心,长城能化工业发展轴、无定河生态工业发展轴,北部煤电化工发展区、西部油气综合利用区、南部生态产业区,建设11个县城、125个重点镇、61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积极培育矿产采掘、煤电化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特色农业、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十大主体产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能源金三角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特色轻纺产业基地,构建产业融合度高、技术水准高、低排放、低成本的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二是坚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方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序推进百强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百强专业合作社、百强家庭农牧场“五个百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地域优势、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品牌,将黄河滩枣、大明绿豆、三边荞麦、横山羊肉、子洲黄芪、米脂小米等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交易平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健全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打造陕西第二粮仓。
   三是以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提高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城乡有机对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开展中心城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维护城市规划权威,继续加大路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构建物流、金融、医疗、教育、商贸、研发、旅游集散、农产品交易八大区域性功能中心,着力打造辐射陕甘宁蒙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横山撤县设区和神木撤县设市工作,抓好东坑和锦界两个省级重点镇及一批市级重点镇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实现市民化。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四位一体”的振兴南部帮扶机制,抓好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民生工程、特色产业建设,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打造产业集聚地、投资洼地、人才高地。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科学设置行政机构,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责,积极响应市场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和利益多元的需要,统筹职能设置、权力配置和各种关系,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精简行政审批,适当下放部分市级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做好神木、府谷省直管县和经济发展镇行政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发挥国有、股份、民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培育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双向问责”机制。推行“阳光政务”,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事项、政策规定、审批程序、办事标准等,及时向社会公开。
   五是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意识,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整合教育资源,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优化创业环境,增强人才环境竞争力,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使各项事业得到最需要的人才,使各类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最佳位置。要灵活用人机制,面向全社会充实壮大人才队伍。建立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打破人才身份、户籍、所有制等界限,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老三支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现代服务人员“新三支队伍”建设,打造推进榆林创新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夯实榆林科学发展组织保障
   坚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榆林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立足市情、立足发展、立足本职、立足创新、立足常态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围绕如何对待资源问题、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创新发展优势、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等重大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拼搏意识;破除墨守成规、教条僵化的思想束缚,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把中央大政方针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观念;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害怕与人合作吃亏的心态,树立“让投资者发财、使本地区发展”互利双赢的开放合作思想;破除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封闭保守心态,以及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观念,树立顾全大局、着眼长远,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奠定思想基础。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影响和制约榆林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