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3)《脊骨论》这篇文章,当时十分认同作者的观点

 秋声独赋 2014-05-06

重读《脊骨论》的新启发

                                           

                                        应无所住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每次读常前辈的《脊骨论》,都有新的理解,因体验日增,学识日新,每次理解也不同。近日读之,感触尤深,记录于下,以立存照。

 

1、  四肢松沉,脊柱起拔,才能解放脊椎。

   社会人的后天用力习惯为肢体局部力,芗老称之为拙力;原始人类先天遗传的脊柱发力做功,芗老称为良能。站桩换劲,太极的盘架子,都是通过松沉四肢,罢黜后天拙力,恢复先天良能。所以站桩并非一动不动,而是脊骨拉长、腰椎展开、尾骨垂放与四块松活。长期练习后,在小脑神经中枢唤醒先天用力习惯,一动则从脊柱发动,而非肢体手足局部之动。常前辈通篇未论如何解放脊柱,恢复先天良能,盖因芗老著作中言之甚明,站桩为换劲、试力即是试用脊柱新力之意。    

 

2、  脊正筋柔百病消

   五脏六腑悬吊于脊柱之上,有植物神经透过脊柱传入脏腑。手足十二经皆联络脏腑,脊柱起拔,则脏腑放松;脊柱松活,脏腑强壮,此脏腑腧穴在脊柱旁侧之理。更有少阴之相火从第十四椎孔入督脉,上下熏蒸;太阳之寒水川流脊背,滋养筋骨,灌溉营卫,沐浴孔窍。筋得气血而柔顺,十二经筋因柔顺而伸张,伴行之十二经络得张而通。劳累了,首先表现在腰酸背痛,此即脊椎不通。故有脊正筋柔,脏腑、四肢百病皆消。此即芗老“功夫不亏人,不练拳是不要命的呆子”一语的真义所在。

 

3、  脊柱做功为人之本能

   孩童1周岁之内骨弱筋柔,不能支撑,则爬行;10岁左右,虽直立行走,遇到四肢不能承受之重体力活动,如推独轮车、摇辘轳等劳动,还是会本能地以脊柱做功;即使成人,推独轮车过沟坎时,也需要脊柱做功,才能过得坎去。老年之人下肢肌肉萎缩,或者因伤痛腰肌不能着力,会本能地选择弯腰驼背,让脊柱做功,牵拉部分体重,并将重心从后往前脚掌方向移动,配合弯腰驼背,以求得行进中的随遇平衡。

 

4、动物搏斗利用脊柱弹力

   肉食动物捕猎过程中,脊柱起拔,如猫捕鼠,虎扑;甚至会半身近乎直立,如螳螂捕蝉;甚至如猎豹之横拉竖攻之术;更有鳄鱼、龟鼍之翻滚撕咬。凡此种种,脊柱做功的捕食过程发力不会中断,如巨浪翻滚,滔滔不绝,这是脊柱发力做功的特点。

   草食动物不善于用脊柱,仅有一招半式,如斗牛、如羚羊挂角;而擅长“蹄之”,这是后天的逃跑功夫,练出来的局部肢体力。脊柱没有松活,缺乏弹性,故草食动物易于捕获,力量缺乏变化,易为人制,故人类能斗牛,不能斗虎豹。

 

5、脊柱松活与X型偏沉搭配

   四块放松,脊柱松活,四块与脊柱之间以筋膜牵挂。人体重心从固定位置的一个重心转换为五个不断移动变化的分重心的相互搭配,五个分重心合成一个总重心。这个总重心可以高度、位置随时随地调整变动。此即芗老所说的重心三七转换的真实内容,窍要全在夹脊与尾闾;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轻沉转换,单双重之调整与搭配。四块如鞭梢,脊柱如鞭杆,脊柱动则四块随动,脊柱静则四块松沉。脊柱中定,如地动仪之都柱。脊柱松活,有感皆应。搭手则僵,是将自身的一个分重心放在对手身上,自己如柱了一根拐棍;撒手则出,是自己收回分重心,对方不再承受分重心之地心引力,不能保持平衡而出。(此处为对芗老语录的解释“一搭手......一撒手......”)。混元桩练习脊柱松活之必由之路,降龙桩练习脊柱的X形动法为横,伏虎桩练的是脊柱的C形动法为纵, 扶按试力试用脊柱上下做功,为试力入门之法,神龟出水为试用脊柱S形做功,为试力之最高难度,为纵横合一的洄漩劲。

 

6、不可忽视的丹田

   脊柱由谁供给气血?丹田;脊柱由谁循环代谢?丹田;脊柱为何松活弹抖,丹田;脊柱因何惊扎而起?丹田。丹田之作用岂容忽视?观虎豹猫狗可知之重要。心意拳的丹田功不可轻视。芗老拳学的“试声”,正是丹田充实之法。丹田是发动机,丹田是齿轮箱,丹田是万向轴,丹田是万吨水压机。开合呼吸之气动力由丹田传递,驱动脊柱如鞭杆,丹田是握住鞭杆的那只手。(此处理解还不透彻,机理仍不明晰。暂记于此。)

   舍丹田只论脊骨,或者只以单调的动作练习脊骨做功,不与呼吸开合丹田涨缩配合,恐会适得其反,有碍健康。 芗老在《拳道中枢》里不提锻炼筋骨,反而强调气血松和、不可板滞;不说锻炼脊柱,反而强调云端宝树、悠扬相依、腰脊骨垂线似,反复告诫我们“身心不可用力,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 ”,并传下检验标准“只要呼吸一失常,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芗老所教之法,字面看来未提筋骨锻炼、未提脊柱锻炼,实则是务本之法。芗老曰“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全体之筋肉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我辈后学往往自作聪明,发明种种捷径,不但有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之嫌,且可能造成生理之伤害!又与拉筋压腿跆拳道何异! 

   

   后记:大约6年前就看了《脊骨论》这篇文章,当时十分认同作者的观点,追寻多年,得失若干。近日再读,有所启发,笔记于此。

 

 

附1:脊骨论(常书范)

 

   那些全力追求大成拳学终生而无悔的青年朋友,那些抛家舍业出门求学的莘莘学子,哪个不想学到周身松活弹抖,触手发人上墙的大成拳真实功力?纯朴天真的认为只要吃的苦中苦,多练狠练就能练成高深的功力。果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你打破千条沙袋,单掌劈开伍块红砖,也绝对练不出松活弹抖、一触即发的整体混元爆发力来。因为你选择的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肌肉越发达,皮越坚,肉越厚,偏离整体弹抖力也越远。通过我三十余年对拳学、发劲的苦索痴求,身操体悟,应该如何去追求一触即发、有感即应的良好内劲,同时也给不迷信神功奇说并致力于务真求实的明理之士以启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唐鉴》卷三开篇即说:“贞观元年,帝谓太子少师肖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弓示弓工,曰:皆非良才。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其脉理皆邪,弓虽正(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未精也”。此文告诉我们:宝弓良弩表面华丽精美,漆之光鲜,拉之弦鸣,如内中之心不正,尚不能发矢正直,劲道随心所欲。而习大成拳者,虽站桩艰苦,试力有恒,如体内脊骨不能中定、垂直,松紧、开合、起落随意相变,劲发时怎能由内及外,正直不偏,力源于脊骨之内,而中正安舒呢?

   假若几十万年前外星人曾经到过现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当今天他们再度光临时,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会发现过去见到过的那些在树上轻灵敏捷跳来跳去嬉戏争斗的猴子居然能直立起脊骨在地面上行走,竟会用悬在半空中的前肢掌指去制造、操作各种复杂的机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四足履地爬行转。为两足直立行走,最大的进化是大脑,最大的退化莫过于以脊骨的缩张、开合纵展四肢的机敏灵活的先天本能。

   我的弟子送过我一部《百兽图》集,内有古今各代善画虎者的作品数百幅。其中的虎或静或动,或距或卧,或走或跳,或纵或扑,或一爪前伸,一爪后缩;或弓脊缩背,四肢相接,紧凑一团;或伸脊纵背,皮肉分拧,陡长倍余。数百幅虎形态各异,逼真的展现了兽中之王以脊骨的弓缩和展放提挈皮肉骨架运行的种种动作、劲道和劲意。

   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因此,山西戴氏形意拳以这种“蹲候桩”作为入门基础功法,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假如你在水中抓住条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这么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

   有一位不谙武事的忘年之交,已93岁了。他是四十年代末从省城大医院遣送回家的,但却是一个脾气和学问抖很好的老人。当时山东农村大多食以野菜,他生活虽比一般人好一点,但一日三餐也常常没有保障,而且有时被抄家,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生活环境虽恶劣,但它年逾九十却仍耳聪目明,腰脊挺直,丝毫也不显老态,这在当时皖、鲁、豫三省交界的百余里地面上也是一大奇迹。一日,他突然卧床不起,我去看他。他说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惊问其故,他说:我昨夜起如厕,一脚踏空,不宜摔坏了胯骨和骶骨。骶骨一坏,腰脊不能立起,四肢百骸运转失灵,僵卧病床不得动,怎能活的长久。进而他说:人的骶骨和骨盒联合,坚固于人体中节,骶骨是脊骨立起的基石,但正常人的骶骨和骨盒是向前倾斜的,脊骨立在骶骨上如站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时时有向前滑动的趋势,这就是人年纪大了容易驼背弓腰的缘故。我年轻时学习过西方医学的生理解剖,时常有意将自己的骨盒向前上方翻转,以减少骶骨的倾斜度,久之则养成了习惯,所以从外形看我的脊骨总比别人立得直,我总觉得这也是我得以高寿的主要原因。

   果然老人卧病月余就谢世而去。这位老人虽不动武功,但他的一席话对我以后探讨内家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的脊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个部分,其中颈椎骨有7节,胸椎骨有12节,腰椎骨有5节,骶椎、尾椎共有10节,人的脊骨从上到下共有34节之多。因为颈椎在人体重心的上方,虽然转动灵活,活动范围较广,但它只能起到四面八方转动头颅的作用,对调整整体内劲的作用不大;胸椎12节因同肋骨相连,转动范围有限;尾椎是人类祖先进化时遗留下的痕迹(俗称尾巴);骶椎穿越骨盆而下连股骨。骶椎、尾椎在脊骨旋转,张缩、开合的发劲中也只能起到中正下垂,稳定重心的作用。所以在整体内劲的蓄发调节统驭变化中,唯一的五节腰椎骨最起作用。腰椎处于人体中间,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左右两侧有两肾相连,是人体一个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部位,如“丹田内转”“丹田开合鼓荡”“命门后撑”“命门鼓起"“肾里藏花”“出肾入肾”等等。古人对丹田、命门、两肾的锻炼、运动也正是五节腰椎的外围前后。由于

古人对人体生理结构知识的局限,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五节腰椎的潜转内动才是丹田内转鼓荡和两肾的右提左落、命门的鼓起后撑的最根本动力至今大多拳学家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丹田上。凭经验,笔者认为:整体的鼓荡、开合、起落、纵缩、神经的兴奋,肌肉的颤抖,脊髓的电磁脉冲、弛张都必须启动于五节腰椎。传统的练功方法则普遍认为:一切力量启动于丹田,将丹田捧到了至尊的神秘地位。实质上,丹田(小腹)内是排泄人体消化废物的大小肠,它们对参与促动整体之运动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因为腰椎有效的运动,必然带动腹内深层、浅层、斜向、横向、竖向的筋腱、肌肉伸张、拉牵的作用;而腹肌的伸拉、弛张必然会带动内脏的摩擦蛹动,上鼓下荡,这便是人们认为丹田有内动的真实感受。其实脊骨不动,腰椎不作伸纵扭转,丹田(小腹)是不会自己内动的。将丹田看成神秘发力之源的人在当今武术界仍然相当普遍,这就是内家拳修习十年纯功夫尚不能出门的原因。如果我们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这比天长日久以丹田的动硬去扯动惰性的脊骨要容易千万倍。而一些武术大家和一些新拳学的创始人能写出洋洋万言与众不同的新说,但其中谁也没有将脊骨的张缩弹发、五节腰椎的内转变劲提到练功的首要核心位置,是着实可惜的!

   今年春天河北一位练形意拳的武友来我这里,他先后拜过三位老师,已练了十几年拳脚。我见他站三体式起动时都已后腿的蹬力往前顶撞,将后腿的蹬劲通过身体直撞倒前手上。每一踏步如巨夯砸地,轰然作响,乍看很能打出形意拳激烈沉雄的刚猛风格。可是我还是诚意的告诉他:“你这样的发劲虽然是整体力,看起来撞击力很大,单平直推进,脊骨没有起落,难以变化灵活,最易为高手利用。”我从他原先练的形意拳“狸猫上树”“龙虎相交”等几个典型动作中教他脊骨、腰椎怎样提放卷纵扭转开合;怎样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怎样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等,近两个小时,他如大梦初醒,非常后悔苦练所浪费的十几年宝贵时间,他以后来信说:看来真功夫不在练功年限之长短,出力流汗之多少,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的整体重心才是拳学技击的核心问题。他还说:以这种脊骨的抖射起落之发劲和以前功力超出自己的师兄们切磋,撞出他们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拳的运动,由于利用脊骨的卷进、压缩和突然的弹放,能使足弓、足腕、膝、胯、肩、背、肘、腕的弹性肌肉一起卷紧和突然抖放。脊椎带领上下九节可作随意挥洒和突然的转折变形,使膝纵胯扭,肩抖背弹,双臂如鞭任意发出一圈圈连续不断轨迹不同的无规律无断续的搏杀之波浪。这种运动被称作大成拳的脊骨弹抖切削搏杀术。其实,你能否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作一实验即可。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

   当年芗翁之健舞,近来有人以仅能恢复表演而成为一种时尚,好像谁能做出龙游蛇惊鹤戏等动作来才是得到了芗翁的真传。我则认为芗翁作舞是熟谙腰椎脊骨张缩吞吐后而作的一种即兴表演,下一次不一定是上一次机械之重复。至于传芗翁健舞的黄慕樵先生,我相信则是以教健舞之神之意为主,而不是注重健舞固定之形式;况且芗翁之舞有形意拳之沉雄,心意拳之刚健,太极拳之圆活......更有郭云琛先生的激烈刚猛,谢铁夫先生的弹抖空灵,黄慕樵先生的舒展飘逸......不仅融百家之精华,而且不拘一家之模式。芗翁之舞,缓动如似动不动的三月柳絮,飘逸飞扬的满天梨花;快动如疾风中的杨柳,奔腾翻滚的天际乌云;急时则像岩浆之喷射,铁汁之出炉,飞瀑之骤落,大河之决堤,惊涛之裂岸,可谓身探如蟒,势缩如猿。在如醉如狂中以脊骨带动肢体切削出一串串横竖斜偏的圆弧。头领,肩沉,胸空,腹实,无须顾此失彼,脊骨运领尽在其中。一位浸淫拳学50余载,并剖析过多家经典的老拳家回忆:“芗翁抬手之间浓缩了武术各门各派的诸多精华。是功力智慧的凝结和升华。”笔者认为一个人能以芗翁这种神、意,这种脊骨内动去舞,虽不似芗翁,而精神酷肖也。反之,你既是上穷于碧霄,下掘于黄泉,仅学芗翁当年健舞之形,而神不附,意不似,外形再真而实质皆非也。

大成拳开合、勾锉、推按、挤压、猫洗脸、蛇缠手、神龟出水等试力;矛盾、托婴、浮云、提插等桩功,无不得到脊骨腰椎的飞胀、压缩、伸拉、纵放为主。只有脊骨得到了缩与放,开与合,右虚左实,右提左落的实质锻炼才能够达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以至外形不动,内部生生不已之动”的上乘练功境界。才能够真正浑元一致,圆满统一。否则,意念再多,想象再丰富,也只是胡思乱想,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附2:大山里的顿悟(常书范)

王芗斋先生在四十年代答记者问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之本性是爱天然无拘自由之运动,一切本能亦具因势而发。如每晨于新鲜空气中,不用一切方法,仅使浑身关节似曲非直地向着天空,任意慢慢地运用,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所谓神似游泳者也,而精神体质舒适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应,渐有认识。久之,本能发,而灵光见,技击之基础不期而自备矣。如总拘泥机械之运动,弄杖舞枪,求美观以为能武之荣耀!殊不知知识者见可作十日呕,诚冤哉枉矣,且终生不能领悟也。”王芗斋先生的这段论述和他平生的拳学主张一样,要求拳术练习者摒弃一切硬功、排打和固定的拳套,从自然灵性中去寻找、开发自身原有的潜能。

我已近知天命之年,痴恋拳道达三十余载。幼习外家拳械,二十岁以后转求内家,先后追随十多位老师学习各派太极、心意六合、形意八卦。八十年代后又迷上了大成拳。虽经明师几多示范、讲解、指迷,也体会了师友们千百次的发劲,同时也被发放得跌了无数个跟头,但终因自己以前所学驳杂,先入为主,积习难返,始终进入不了王芗斋先生所说的那种拳学意境。

去年夏季,一位在北戴河认识的朋友来信,说他老家的大山里有一位当年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时遣下的伤兵,可能是他和山里人相处日久,感情渐深,就一直再也没有出山。听跟他学过拳的朋友讲,他是怀着满腔热血投奔二十九军的青年学生,世居北京,得形意大成和杨门太极真传,很崇拜王芗斋、尚云祥和健候、少候杨家父子。

在朋友热心的陪同下,我进山拜访了那位徐姓老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择荒凉而居、满身烟霞气的隐世高人,而是一位自然随和、不拘俗礼、不失天真诙谐的健谈老者。

他说他学过医,山里的医疗条件差,去医院要往返几十里山路,村民们有个小病发烧的离不开他。他也很愿为这方敦厚、憨实的山民尽献余力。

他说他伤好后的那些年,每天都坚持盘拳练功,练丹田抖擞,内劲突发。后来年纪渐老,往往自感气血不足,力不从心,就不再练那些内耗很大的发劲了,除每天站站轻松的养生桩功外,便是到门外的草地上舒筋展骨,无拘无束地慢慢运动。近几年反而觉得比五、六十岁时的精力还充沛,体内时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流动物激荡,周身舒服异常。

每晚听老人讲史、论古,谈人生哲理,阐说玄机大道;每天跟老人站桩、走拳、推手、发劲,我忘记了人间的烦恼和山外的世界,渡过了有生以来最平静愉快的一个夏天。

 

有天我登琴台山去凭古长城遗址,回来的路上碰到十数株虬枝蟋桠,寿愈百年的老杏树,不少缀满黄灿灿熟杏的枝条已坠到地面。我折下一枝有数十只熟杏的枝条,心想带回去老人一定会高兴的。

翻过两座山岭,不觉已大汗淋漓,湿衣服贴在身上极不舒服。这时我想起了那个绿林深掩,山峰环抱中的碧潭。

刚转过崖头,我便看见了潭边石头上的一堆灰色衣裤,原来徐老也在这里野浴。他背对着我,枕臂半卧在水中的青石上,如一尊石雕。飞瀑直坠,激流如箭,水花在他的身上溅起落下,窜进山溪又匆匆流去。这时的徐老似已眷恋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灵性,深深地沉醉了。

我忽来童心,屏息蹑足以手中的杏枝与他的发际似触未触的刹那,老人已扭身折背,甩掌击出,杏枝如离弦之箭,随老人旋转一周后又从我面前呼啸而过,绿叶纷飞,黄杏崩射,由于巨震的缘故,我右胸如重捶之撞击,整个身躯顿时麻木,摇摇欲倒。老人这一乍动真如游龙折身,猛虎回头,臂起似蟒,目光如电。这就是一位八旬老翁倾刻间发力的真实写照!一瞬间我体会了真正的自然开合,天机之发动,也就是在这瞬间之中我顿悟了武之圣者王芗斋先生答记者问中那段话的深刻含意。水在流,山在静,数十年苦练之不可得于瞬间得之,我和身扑碧潭紧紧地拥抱着老人。。。。。。

家里又一次发来了催回的急电,我不得不走,老人默默地牵着我的手一直送到谷口。临分手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又少了一个掌劈红砖,指插铁沙的练武人。”

我走出大山,看见了公路,又回到了外边的世界。我心里默默地说:在有生之年,我一定以自己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练武人明白这一层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