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l 第一步:通读全文,概括段意及主旨。 ① ②写的是什么物象、事件 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把握结构。 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⑤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题文对照,进行有效信息处理。 (1)审察题干,发掘提示性信息:答题角度、阅读范围、表达要求。 (2)带题研读。——找“三点”这其中的步骤和要求是: 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对应点如果选择支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整合相关材料,组织答案。“四法” 1、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艰难”“朴素”,历史上长城的特点 2、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3、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A知音19题去掉描写词语B人不是放牧的马群? 4.整合文意,概括表述。03年21题。 注意:①具体分析,有根有据。避免凭空想象,大而空泛。 ②深入挖掘,抓住本质。 避免望文生义,流于肤浅。 ③筛选提炼,加工整合。避免简单摘录,照抄照搬。 ④注重要点,讲究形式。避免只管答题,不顾要求。 1、问“为什么?”的题 A问技巧——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写“死不了”?答: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强化了什么意思)03北京19题 B问内容——为什么说“玻璃门不是门”01——问内容间的因果联系。(从上下文中准能找到。)03北京22题“作者是否同意那观点,为什么? 2、 “作用或好处”“怎样的效果”的题 A要考虑内容(表达什么内容)、形式(有什么好效果)两方面。03西城二模《我在》结尾,“我在这生命的大教室里”,这样的作用是什么? B答题既要有术语,又必须结合题目要求的具体内容。 3、 问“是什么”的题 提问形式多样,但实质相同,都是考查文意的理解。 如:02北京《一片树叶》20题:第二段中“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行为”指的是什么? 21题“文章结尾说“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其后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含有什么用意”——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据全文体会其含义:句中使用拟人,使树叶获得了主休地位,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 22题: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写树叶的?——写树叶的顺序是什么?(仔细筛选) 4、 “几点”“哪些”的题 (段内几层,文中几点,分层筛选。能并的并,不能并的不并。) 5、 问能否换位——考语句或段落内容的对应关系。03北京19题第2问 6、就段间关系、文章思路出的题: 直接:00《长城》9段与11段关系 间接:如《长城》、03全国21 题)有时标“通观全文”,有时不题面上标出,最后一题,这种可能性大,答题时要有把握全文思路的意识。 弄清提问角度,从哪个角度问,就从哪个角度答;问短语的要对答短语;注意考虑字数要求。 (1)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还有比如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
例:04山东卷《大地山河》——本文主要分三个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答: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画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关于线索: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感悟”为线索。) (B)角度类 例:04广东卷《说树》——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原文,加以概括。 (C)层次类 例1:04福建卷《书》——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答:(1)先写书的外形和历史。(2)再欣赏文字的魅力和历史内涵。(3)然后,对藏书人著书人读书人的命运进行思考。(4)最后,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喟叹。 例2: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作用:(1)第一层写修表,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 (2)第二层写表的来历,突现父亲的精神。 (3)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理解类: 问法—— a 第X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作答技巧:理解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 (这类题目,几乎每年每文都考,所以要格外关注) A、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例1:04北京——第一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例2、05山东卷《溯源》——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自己所熟悉和依赖的文化失落后,导致了心灵上产生一种孤寂和落寞的感受,乡思也因此而生。 (2)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在传统文化中,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置身于长江,其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作者的文化认同感。 例3、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虽到暮年,仍要珍惜时光,振作精神,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