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强化复习学案

 许愿真 2014-05-06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强化复习学案——解题技巧

    考纲点击:根据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考试大纲》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大方面进行总结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概括段意及主旨。

     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写的是什么物象、事件    

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把握结构。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题文对照,进行有效信息处理。

(1)审察题干,发掘提示性信息:答题角度、阅读范围、表达要求。

(2)带题研读。——找“三点”这其中的步骤和要求是:

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对应点如果选择支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整合相关材料,组织答案。“四法”

1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艰难”“朴素”,历史上长城的特点

2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3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A知音19题去掉描写词语B人不是放牧的马群?

4.整合文意,概括表述。03年21题

注意:①具体分析,有根有据。避免凭空想象,大而空泛。

②深入挖掘,抓住本质。 避免望文生义,流于肤浅。

③筛选提炼,加工整合。避免简单摘录,照抄照搬。

④注重要点,讲究形式。避免只管答题,不顾要求。

   答题原则: ①答案不在你的头脑中,而在原文中。   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熟悉常见的提问方式及相应的答题思路

1、问“为什么?”的题

A问技巧——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写“死不了”?答: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强化了什么意思)03北京19题

B问内容——为什么说“玻璃门不是门”01——问内容间的因果联系。(从上下文中准能找到。)03北京22题“作者是否同意那观点,为什么?

2 作用或好处”“怎样的效果”的题

A要考虑内容(表达什么内容)、形式(有什么好效果)两方面。03西城二模《我在》结尾,“我在这生命的大教室里”,这样的作用是什么?

B答题既要有术语,又必须结合题目要求的具体内容。

3 问“是什么”的题

提问形式多样,但实质相同,都是考查文意的理解。

如:02北京《一片树叶》20题:第二段中“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行为”指的是什么?

21题“文章结尾说“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其后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含有什么用意”——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据全文体会其含义:句中使用拟人,使树叶获得了主休地位,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

22题: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写树叶的?——写树叶的顺序是什么?(仔细筛选)

4 几点”“哪些”的题

(段内几层,文中几点,分层筛选。能并的并,不能并的不并。)

5、 问能否换位——考语句或段落内容的对应关系。03北京19题第2问

6、就段间关系、文章思路出的题

直接:00《长城》9段与11段关系

间接:如《长城》、03全国21 题)有时标“通观全文”,有时不题面上标出,最后一题,这种可能性大,答题时要有把握全文思路的意识。

弄清提问角度,从哪个角度问,就从哪个角度答;问短语的要对答短语;注意考虑字数要求。

 

   熟悉命题类型、问法、作答技巧。

    A、形象类                   B、结构类                     C、理解类

    D、表达技巧类               E、人称类                     F、分析综合类

    1、形象类。

       问法—— 根据原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或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法——(1)用最精练的语言一语中的。(2)根据原文内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

    例:1、05全国卷二《春天的梦》——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1)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

           (2)但又是充满了生机、充满色彩、给人带来希望的。

    例2、01春招卷《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父亲是一个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1)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2)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3)善良,与世无争,唯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4),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还有比如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

    2、结构类:

     问法——a 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作者XX的原因有哪些?)(角度)

            b 文章是如何将几个材料(画面)组织到一起的?(线索)

            c 简要分析本文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层次)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铺垫,奠定基调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等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A)线索类:

例:04山东卷《大地山河》——本文主要分三个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答: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画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关于线索: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感悟”为线索。)

(B)角度类

例:04广东卷《说树》——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原文,加以概括。

      答:(1)从乡情上或对故乡的感情上说,老树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

         (2)从历史或时间的角度说,老树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3)从艺术的角度说,老树很有风韵,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C)层次类

例1:04福建卷《书》——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答:(1)先写书的外形和历史。(2)再欣赏文字的魅力和历史内涵。(3)然后,对藏书人著书人读书人的命运进行思考。(4)最后,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喟叹。

例2: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作用:(1)第一层写修表,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

(2)第二层写表的来历,突现父亲的精神。

(3)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理解类:

问法—— a 第X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b 请根据文意,写出XX词语的含义。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作答技巧:理解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  

(这类题目,几乎每年每文都考,所以要格外关注)

A、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例1:04北京——第一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生命气息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2)心灵欲望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品。

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例2、05山东卷《溯源》——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自己所熟悉和依赖的文化失落后,导致了心灵上产生一种孤寂和落寞的感受,乡思也因此而生。

(2)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在传统文化中,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置身于长江,其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作者的文化认同感。

例3、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虽到暮年,仍要珍惜时光,振作精神,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