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2)

 康道运金 2014-05-07

第二讲

  要继续研究人,我们就必须更加详细地探讨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如前所述,人可能具有四种意识状态:沉睡状态、清醒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状态和客观意识状态。然而,通常人只生活在两种意识状态中:一是沉睡状态,二是所谓清醒的意识状态。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一栋四层的楼房,但他只使用了最下面的两层。

  第一种或最低等的意识状态就是沉睡。这是一种纯粹主观和被动的状态。人被各种各样的梦包围着,他所有的心智机能都漫无方向地运作着。这些梦既没有逻辑和秩序,也没有原因和结果,纯粹是主观的图像在头脑中掠过。它们要么是早先经验的反映,要么是当下模糊感知的反映,例如睡觉时听到的声音、来自身体的感觉、轻微的疼痛、肌肉紧张的感觉。它们仅仅在记忆中留下了极为轻微的痕迹,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无迹可寻的。

  第二种等级的意识出现在人睡醒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工作、说话、想象着自己是个有意识的人等等。我们常常称之为清醒的意识状态或是清晰的意识状态,但它们实际上应该叫做清醒的沉睡状态相对有意识的状态,最后这个名词我在后面会加以解释。

  在此必须了解的是,第一种意识状态,即沉睡的状态,并不会因第二种状态的来临而消失,也就是说,当人睡醒的时候它并没有消失。人仍然在继续沉睡,带着所有的梦境和印象,只不过增加了较多对所获印象的评判,较多连贯的思想和熟练的动作罢了。由于在醒来后感官印象、欲望和感受非常的生动——尤其是人在这时会体会到沉睡状态中所没有的那种矛盾性或局限性——梦境会渐渐隐去,就好像在太阳的光芒下星星和月亮都会隐去一样。但是所有的梦还在那里,并且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动,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比当下实际的感知还要大。

  关于这一点,我必须说明我指的并不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谓的潜意识潜意识的头脑。这些名词完全是错误的表述、错误的术语,它们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代表任何事实。我们没有恒久不变的潜意识,因为意识不是恒久不变的;也没有潜意识的头脑,理由很简单,因为根本就没有有意识的头脑。在后面你们会明白这种错误是如何发生的,这种错误的术语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被人广为接受的。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真实存在的意识状态。第一种是沉睡状态,第二种是清醒的沉睡状态相对有意识的状态

  如前所述,第一种意识状态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状态,而第二种状态则没有那么主观。人在后一种状态中已经能够基于自己的身体和外物的区别来区分非我,他能够在周遭事物中将自己定位,并且对于它们的位置和品质也能有所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人在这种状态下是清醒的,因为人还是极大地受到梦的影响,其实他更多的时候是活在梦中而非活在现实中。一旦我们了解人们活在沉睡状态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沉睡中发生,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沉睡,那么人以及人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矛盾就都可以解释得通了。

  这一点是许多古老教学的核心内涵,记住它是很有用的。在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基督教或《福音书》的教导里,人活在睡梦中,必须先清醒过来的观念是用来解释所有人类生活的基础,但却很少能够被人真正地理解,人们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含义。

  但问题是人要如何才能清醒呢?

  《福音书》的教导要求人清醒过来,但是没有说明如何才能清醒。

不过,对意识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沉睡,我们才有可能说他正在走向清醒。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睡觉,他就绝对不可能清醒过来。

沉睡和清醒的沉睡这两种状态,是人生活中仅有的两种状态。此外,人还可能拥有另外两种意识状态,但是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挣扎之后,人才能够获得它们。这两种高等的意识状态叫做自我意识客观意识

  通常我们以为自己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或者说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意识到自己。但事实上,自我意识只是我们凭空想象自己所拥有的一种状态。对于客观意识我们更加一无所知。

  在自我意识状态下,人可以客观地看待自己,而在客观意识状态下,人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或客观的世界。人的感觉、睡梦和主观的意识状态将他与这个世界分隔开来。

  这四种意识状态,也可以从我们认知真相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在第一种意识状态,即沉睡的状态下,我们无法了解任何真相。我们即使有一些真实的感知或感受,也会将它们跟梦混淆在一起。我们在沉睡的状态下是无法分辨梦境和现实的。

  在第二种意识状态,即清醒的沉睡状态下,我们只能够相对地了解真相。所以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相对有意识的状态

  在第三种意识状态,即自我意识状态下,我们能够知道关于自己的全部真相。

  在第四种意识状态,即客观意识状态下,我们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全部真相,也能够研究事物的本质世界的实相

  第四种意识状态离我们太远,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思考它。再者,我们必须要了解,即使是一瞬间的客观意识,也只能在自我意识完全得到发展之后才会来临。

  在沉睡状态下,我们能够有瞬间相对有意识的状态。在相对有意识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拥有瞬间的自我意识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想长期地保持自我意识状态,而不是仅仅一瞥,就必须了解自我意识状态是不会自行发生的,它需要带有意志力的行动。自我意识状态产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控力。这意味着意识和意志几乎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至少是同一东西的不同方面。

  在此,我们必须了解,人在发展自我意识过程中的第一个障碍:人深信自己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或者说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拥有自我意识。要使一个人相信他自己是无意识的,并且无法随心所欲地拥有意识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大自然在这里耍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花招。

  如果你问一个人他是否有意识,或者你对他说他是无意识的,他会回答说他是有意识的,你说他没有意识是很荒谬的,因为他能够听到你的话,懂得你的意思。

  他说得很对,但同时他又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恶作剧。他的话不错,因为你的问题或你的话曾经使他模模糊糊地有了片刻的意识。而下一刻,意识就消失不见了。不过由于他还会记得你的话和他的回答,于是他当然会以为自己是有意识的。

  实际上,获得自我意识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这种长期艰苦工作所带来的成果,那么他怎么会愿意去付出努力呢?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既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与之相关的一切——整体性、个体性、恒久的和意志,他自然不会去开始这项工作,也不会认为有这个必要。

  这就把我们带到与学校有关的问题上来,因为只有特别的学校才能传授发展自我意识、整体性、恒久的和意志的方法。我们必须彻底地了解这一点。处于相对有意识状态的人们,单凭自己是无法找到这些方法的。而且这些方法也是无法用书本描述或者在普通学校里教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发展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人。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想改变自己意识状态的人们需要一所学校。但是,首先他们必须意识到这个需要才行。只要人们仍然认为自己能够独自达成目标,那么即使他们发现了一所学校,也不会去加以利用。学校是专为那些有需求并且清楚自己需求的人而存在的。

  学校的理念,即各种学校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对其相关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在与进化观念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学校,人就不可能进化。他甚至都无法开始,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也就更不可能持续努力并有所收获了。

  这意味着人放弃了第一种幻想——人所能拥有的他都拥有了——之后,还必须再放弃第二种幻想——人仅凭自己就可以获得一切。因为人仅凭他自己什么都无法获得。

  这些讲座算不上是一所学校,甚至连作为一所学校的开端都算不上。学校会要求有更多高强度的工作。不过,在这些讲座中,我可以给那些有兴趣的人们一些有关学校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去寻找学校的讯息。

  我在前面曾经为心理学下过两个定义。

  第一、心理学是对人进化的可能性的研究;第二、心理学是对人自身的研究。

  我想说的是,唯有探讨人的进化的心理学才值得研究,那些只研究人的某一个阶段,而对其它阶段一无所知的心理学,显然是不完整的和没有价值的。即使是从纯粹科学的角度,即从实验与观察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实际上,即使是在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类当前发展阶段中,也并不存在一系列单独的、从低到高的更为细微的发展阶段。此外,同样的实验与观察还指出,研究心理学不能像研究其他任何与人自身无直接关联的科学那样。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从人自身开始着手。

  总而言之,第一、我们可以了解人进化的下一阶段指的就是获得意识、内在的统一、恒久的自我和意志;第二,我们从自我观察中得到的某些素材里可以了解我们的确缺乏许多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力量与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在了解心理学的真正含义时,又会遇到新的困难,我们有必要再提出一个新的定义。

  前面的讲座中所提到的两种定义不够充分,因为人自己并不知道可能有什么样的进化,看不出他目前所处的位置,并且误认为自己拥有较高进化阶段的各种特征。事实上,在没有能力分辨对自身的想象和实事之前,人是无法研究自己的。

  说谎是什么?

  在日常语言中,说谎指的是扭曲事实,或在某些情况下,隐瞒事实或人们认为是事实的东西。这种说谎在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也有更为严重的说谎形式,那就是当人在说谎时却不知道自己在说谎。在上次的讲座中我谈到过,以我们目前的状态无法了解真相,唯有在客观意识状态下,我们才能够了解真相。那么我们怎么会说谎呢?这里似乎有点矛盾,其实则不然。我们虽然无法了解真相,但却可以假装了解。这就是说谎。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谎言。人们假装知道各种事情:关于神、关于未来的生活、关于宇宙、关于人类的起源、关于进化、关于一切。而实际上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对自己都不了解。每一次他们不懂装懂地高谈阔论时,他们就是在说谎。因此研究说谎就成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由此可以引申出心理学的第三种定义:心理学就是对说谎的研究。

  心理学会特别涉及到一个人所说所想的关于自己的谎言。这些谎言使得研究人这项工作变得非常艰难。人,就他现在这个样子而言,并不是真货,而是某种东西的仿制品,并且是极其劣质的仿制品。

  让我们设想,某个遥远的星球上有一位科学家收到了一些来自地球的人造花样本,但对于真花他却一无所知。那么对他来说,很难给这些人造花下个定义——说明它们的形状、颜色和材质,比如用金属丝、棉毛或彩纸制作的——也很难给它们分类。而心理学对人的研究与这种状况类似。它不知道真正的人是什么样子,只能去研究人造的假人。

  显然,研究象人这样的生灵是不容易的,因为人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部分是虚假的。因此心理学必须从区分人内在哪些部分是真实的以及那些部分是想象出来的开始。

  把人作为整体研究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有两部分: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几乎完全是真实的,另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几乎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尽管这两部分各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影响,但大多数常人的这两部分是混杂在一起的,不容易区别。

  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个体系把这两部分叫做本质个性

  本质是人天生就有的,个性则是后天习得的。本质是真正属于一个人的,个性是原本不属于一个人的。本质既不会消失,又不像个性那么容易改变或受到伤害。个性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几乎完全改变,它既可能消失,又容易受伤。

  如果要描述本质是什么,我首先必须说明本质是一个人身体和心智构造的基础。比方说,某人是天生的好水手,另一个人是差劲的水手;某人有音乐天赋,另一个人则没有;某人有语言天赋,另一个人则没有。这就是本质。

  个性是指人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在日常语言中所指的意义)习得的一切。在多数情况下,无意识地学习指的是模仿,它在个性的建立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本应不受个性影响的本能机能中通常也有许多所谓习得的品味,即通过模仿与想象而习得的各种好恶。它们在人生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而且极其不幸的角色。人天性应该喜爱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讨厌对自己有害的东西。但是,只有在本质支配个性的时候,人才会这样。本质本来就应该支配个性,这时人才健康、正常。当个性开始支配本质时,即当人变得不太健康时,他就会开始喜爱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并讨厌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这就引出了本质与个性的相互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正常的情况下,本质必须支配个性,这时候个性才是有益的。但如果个性支配了本质,就会产生多种不良的后果。

  我们必须了解,人也需要个性。一个人不能只有本质而没有个性。不过,本质与个性必须平行成长,其中一个的成长不能超越另一个。

  本质的成长超过个性的情形,可能发生在未受教育的人们身上。这些所谓单纯的人,也许是好人,甚至也很聪明,但是他们无法像个性更为成熟的人那样发展。

  个性的成长超过本质的情形,常常可以在比较有教养的人身上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本质还停留在半成熟或半发展的状态中。这意味着他们的个性发展得过快过早,而本质在他们年纪很轻的时候几乎就不再发展了。结果我们会看到一些男女,外表看来相当成熟,而他们的本质却仍然停留在十岁或十二岁。

  在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因素极大地助长了这种本质的不成熟。例如,对运动的热衷,尤其是对体育比赛的热衷,可以非常有效地让本质停止发展。有时,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人过于年轻的时候,以至于他在以后都完全无法恢复过来。

  这表明本质不可以被简单地看作只是跟生理构造有关。为了更清楚说明本质的意思,我必须再回到对机能的研究上来。

  在上次的讲座中,我说过研究人是从研究这四种机能开始的——理智、情感、运动和本能机能。从一般心理学与平常的想法中我们可以了解,诸如思考等理智机能是由某个中心来控制或产生的。这个中心我们称为头脑理智大脑。这种认识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地认识到其他的机能也是分别由它们各自的脑或中心来控制的。这样,从本体系的观点来看,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脑或中心共有四个:理智的脑、情感的脑、运动的脑和本能的脑。在进一步谈到它们时,我们把称之为“中心”。每一个中心都完全独立于其他三个中心,都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力量和发展方式。

  每个中心的结构、能力、强项和缺陷都属于本质。它们的内容,也就是一个中心所习得的一切,都属于个性。我将在后面讲述各个中心的内容。

如上所述,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和本质同样必要,只是个性必须要处在它恰当的位置上。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个性充满着对于自身的错误观念。个性不愿意处在它恰当的位置上,因为它的恰当位置是次要的、从属性的。个性也不想了解有关自身的真相,因为了解真相将意味着放弃它自身错误的支配地位,而处于它所属的次要地位。

本质和个性的这种错误的位置,决定了人目前不和谐的状态。脱离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这是古老心理学学派的第一原理和第一要求。我们虽然记得这些字眼,但却忘记了它们的含义。我们以为了解自己是指了解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意图。而实际上,了解自己指的是把自己当作一台机器来了解,即了解自己这部机器的结构、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机能,以及影响这些机能运作的条件等等。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知道,不对机器进行研究就无法了解它。我们在关于自身的问题上也必须记得这一点,并将自己当作机器来研究。研究的方法就是自我观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也没有人能够替我们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亲自来做。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习如何观察。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先了解观察的技术方面:我们必须要对各种不同的机能进行观察并加以区分,同时还要记得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记得我们在沉睡、记得内在的群

这些观察很快就会产生效果。首先,人会注意到,对于在自己身上所发现的一切,他都无法进行客观的观察。有些东西使他愉快,另外一些东西却使他烦恼、愤怒,甚至恐惧。事情就是这样。人不可能把自已当作一颗遥远的星球,或是一块令人好奇的化石来研究。一个人会很自然地喜爱自己身上那些有助于发展的部分,讨厌那些给自身发展带来困难,乃至阻碍的部分。这意味着在开始观察自己之后,他很快就会开始分辨出对于实现自我了解、清醒以及发展来说,自己身上的哪些特质是有用的,哪些特质是有害的。他将会看到自己身上的哪些部分能够变得有意识,哪些部分无法变得有意识,并且必须被摒弃。人在观察自己的时候必须始终牢记:人的自我研究是人走向进化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必须来看看人在自己身上发现的有害特质是什么。

  一般来说,这些有害的特质都是一些机械的活动。如上所述,第一种就是说谎。说谎在机械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能逃得过它,而且人越是觉得自己不会说谎就越是会说谎。实际的生活是离不开说谎的。但是,在心理方面说谎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指的是谈论自己不了解,甚至也没有能力了解的事情时,就好像已经了解并且有能力了解一样。

  你们必须明白,我不是在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论这个话题。我们尚未谈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我们只是从实际的观点来说明哪些东西对自我研究与自我发展有益,哪些则有害。

  以这种方式开始,人很快就会发现种种迹象,并由此了解自身那些有害的表现。他会发现,他越是能控制一种表现,其危害性就越小,而越是他不能控制的,越是机械的表现,其危害性就越大。

  一旦人了解这一点,就会害怕说谎。这不是出于道德的原因,而是由于他发现无法控制自己说谎,反倒是说谎控制了他,也控制了他的其他机能。

  人在自己身上发现的第二种危险特质是想象。在他开始观察自己之后,很快就会得出这个结论:观察的主要障碍就是想象。人想要观察某个事物,可是想象却代替了观察,使他忘记了观察。他很快就会明白,人们将一种虚假的和不相符的含义赋予了“想象”这种活动,认为它是一种创造和选择的能力。于是,他会了解到想象是一种破坏性的能力,是他永远所无法控制的,它总是把人带离有意识的决定,去到一个非他所愿的方向。想象几乎跟说谎一样的糟糕。其实,想象就是对自己说谎。人为了自娱自乐开始想象某些事物,然后很快开始对他所想象的东西信以为真,或者至少会相信其中的一部分。

  随后,乃至在更早的阶段,人会发现表达负面情绪会带来许多危险的后果。负面情绪一词是指所有暴力或消极的情绪:自怜、愤怒、猜忌、恐惧、烦恼、厌倦、怀疑、忌妒等等。通常,人认为这种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十分自然的,甚至是必要的。人们时常把这种表达说成“真诚”。然而它与真诚毫不相干,只不过是一种人类弱点的表现、一种脾气不好而且无力独自承受痛苦的表现而已。人一旦尝试与它对抗,就会意识到这一点。由此人又学到了另一课。他会意识到,对于消除机械性的活动,仅仅去观察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与之对抗,否则就无法进行观察。这些活动的发生是如此地快速,让人如此地习以为常和不知不觉,以至于如果人不通过付出足够的努力来给它们制造障碍就无法注意到它们。

  除了表达负面情绪之外,人还会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身上另一种奇怪的机械性特质:说话。说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于某些人,尤其是那些对此毫无觉察的人来说,说话真地会成为一种恶习。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在工作时、旅行时,甚至是在睡觉时。他们永不停息地说话,如果有别人在时就跟别人说话,没人在身边时就跟自己说话。

  对此我们同样也必须进行观察,并且尽可能地去对抗。如果不设法对抗说话这种活动,人就无法进行观察。所有观察的成果都会立刻在说话中消失掉。

  人在观察说谎、想象、表达负面情绪和不必要的说话这四种活动时所遭遇的困难,表现出人十足的机械性,以及获取帮助的必要性。没有新的知识与实际的协助,人是根本不可能与这种机械性进行对抗的。因为即使一个人获得了某种资源,他也会忘记加以利用,忘记观察自己。换句话说,他会再度陷入沉睡,必须不时被唤醒才行。

  这种陷入沉睡有着特定的特征,那是普通心理学所不知道的,或至少是未曾记述,也未曾命名过的。这些特征有两种,都需要加以特别的研究。其中一种特征叫做认同

  “认同”是一种奇特的状态。人会在这种状态里度过他的大半生。人“认同”于一切东西:他所说的、所感觉的、他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他所希望的、所不希望的、他所喜欢的、所排斥的。每样东西都会将他吸引,他无法将自己与这些吸引他的想法、感受或事物分开。也就是说,在“认同”的状态下,人无法客观地观察他所认同的事物。世上没有人不会去认同的东西,无论那东西是多么的微小。同时,在认同的状态下,人控制自身机械性反应的能力,要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弱。这些活动——说谎、想象、表达负面情绪和不停地说话——都需要认同。没有认同,它们就无法存在。如果人能够摒弃认同,他就能摒弃许许多多无用而愚蠢的活动。

  认同的含义、原因与后果,在第一讲中提到的《慕善集》里被描述得极为详细。但是,在近代心理学中却没有任何对认同有所理解的迹象。它是一种完全被遗忘的心理学上的发现

  沉睡所产生的第二种状态是顾虑,它与认同类似。实际上,“顾虑”就是与他人认同。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不断地担心别人对他怎么想、对他是否公平、是否赞赏他等等。“顾虑”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强迫症。他们整个的生活都充满了顾虑——担心、猜忌和怀疑——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东西。

  有关自卑情结与其他情结的理论,是在人们模糊地知道,但又不了解认同顾虑现象时所创造出来的。

  我们必须非常认真地观察认同顾虑。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它们才能摒弃它们。如果一个人在自己身上无法看到它们,他可以很容易地在别人身上看到。但我们必须牢记,自己跟别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就这点而言,所有人的都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们必须要设法更为清晰地了解人的发展要如何开始,以及自我研究能够对此有怎样的帮助。

  一开始我们就遭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比方说,我们要从进化的观点来谈论人。但是在日常语言中的这个字,并没有差异或等级之分。无论是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并从未反思的人,还是努力变得有意识的人,乃至完全有意识的人,用我们的语言来描述都是一样的,都是用这个字所描述的各种状态的人。为了避免这种困难,也为了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新观念进行分类,本体系把人分为七个种类。

  前三种实际上都处于同一层面上。

  第一种人的运动或本能中心比他的理智和情感中心更占优势,这种人叫做肉体人

  第二种人的情感中心,要比他的理智、运动和本能中心更占优势,这种人叫做情感人

  第三种人的理智中心,要比他的情感、运动和本能中心更占优势,这种人叫做理智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人,不外乎这三种。我们之中的每个人和我们所认识的每个人,都属于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三种人。此外还有更高等的人,但这样的人不是天生的,他们生来还是属于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三种人,唯有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才能成为更高等的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生来就如此,他是经由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与第一、第二、第三种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了解自己,明了自己的状况。用术语来说,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获得了一个恒久的重心。这意味着对他来说,获得统一性、意识、恒久的和意志,以及自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他最大的兴趣所在。

  第四种人还有一个特征:他的各个机能和中心较为平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遵照学校的原理和方法工作自己,这些机能和中心就无法平衡。

  第五种人已经获得了统一性和自我意识。他与常人不同,因为他的一个高等中心已经在运作,并且他拥有常人,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人所没有的许多机能和力量。

  第六种人已经获得了客观意识。他的另一个高等中心也开始运作。他拥有许多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全新能力和力量。

  第七种人达到了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他具有一个恒久的和自由意志。他能控制自己所有的意识状态,并且再也不会失去他获得的东西。换句话说,他在太阳系的范围内是不朽的。

  理解人的这七种分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应用在各种对人类活动的研究上。它可以给理解它的人提供一种有力而精细的工具或方法,来界定各种人类的活动。没有它,这些活动就无法加以界定。

  我们用对于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的一般概念来举例吧。先说宗教,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一定有第一种人的宗教,即各种形式的拜物教,不论人们怎样称呼它们。第二种人的宗教是情感的、多愁善感的宗教,它有时会变为一种狂热或各种最为粗暴的偏执举动,比如对异教徒的迫害等行为。第三种人的宗教是理论性的、学究式的宗教,充满了对于文字、形式、仪式的争论,这些东西的重要性高于一切。第四种人的宗教,是力求自我发展的人的宗教。第五种人的宗教与他们的特质相应,他们已经获得了统一性、并且能看到和了解许多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人所无法看到或了解的东西。然后还有第六种人的宗教和第七种人的宗教,对于这两种宗教我们一无所知。

  同样的分类也可应用于艺术、科学和哲学。必然会有第一种人的艺术、第二种人的艺术、第三种人的艺术;第一种人的科学、第二种人的科学、第三种人的科学、第四种人的科学等等。你们必须自己设法找出实例来。

这些概念的拓展大大地增加了我们为许多问题找到正确解决方法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这个体系让我们有可能去研究一种新的语言,它对我们来说是新的。这种新语言让我们能够把看起来类别不同而实际上具有统一性的概念联结在一起,并把看似类别相同而实际上不同的概念加以分类。将这个词细分为七个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种人,以及这种分类所带来的一切,就是这种新语言的一个例子。

  这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的第四个定义:心理学是对一种新语言的研究。这种新语言是一种通用的语言,人们在有些时候会设法去寻找或创造它。

  通用语言哲学语言这样的表述不是一种比喻。说它是通用的,指的是它跟数学符号一样具有通用性。此外,它将人们所能想到的一切都包括在内。即使是我曾用这种语言加以解释的那几个词语,都会让你们的思维和话语比使用日常语言,比使用现有科学或哲学术语和专有词汇,具有更多的精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