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左心室憩室伴罕见特殊心电图改变一例

 看书学习198 2014-05-07

左心室憩室伴罕见特殊心电图改变一例

作者:翟颖莉 王铁瑞 徐伟 刘士珍 孙瑞龙


患者男性,31岁。出生后发现剑突至脐上有鹅蛋大小搏动性、实性囊袋状肿物,呈梨形,边界清,有蒂与剑突相连,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近2个月来肿物出现疼痛,并在肿物上出现约1.5大小红肿突起,有压痛,肿物搏动与心跳同步,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均正常。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ST-T异常波峰,意义待定(图1)。


图1 左心室憩室患者术前心电图

图2 左心室憩室患者术后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示:中位心,心尖前转,位于剑突下,各房室腔内径不大,主动脉瓣略增厚,开放正常,关闭欠佳,可探及少量反流;上腹部膨胀性肿物与心尖相邻,似包于心包腔内。


核磁共振示:左心尖下方可见约11cm*3cm*3cm大小的软组织肿物,信号均匀,边界清,上端以窄颈与左心室尖相连,局部可见心包脂肪垫包绕。


临床诊断:左心室肌型憩室,憩室上部并发感染。


手术所见:心脏为中位心,自左心室心尖部发出一宽约3cm,长约12cm的囊袋状憩室,有蒂与左心尖相连,蒂部粗约3cm并与左心尖同步搏动。切开憩室腔探查,内有脓样物,憩室上部尚有一小囊肿,其腔内亦有脓样物,两脓腔不相通。


术后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除T1平坦、TaVL倒置外,其他前述心电图ST段、T波中的异常波折完全消失(图2)。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


讨论


患者术前心电图系来院后首次心电图检查,发现某些导联的QRS波及T波之间出现酷似“QRS波群”,当即反复进行了排除伪差的措施,确认并非伪差所致,因当时尚无其他资料可供参考,故心电图报告只做了异常图形的描述。


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左心室憩室后,便反思心电图的意义,这种正常QRS波与T波之间酷似“QRS波”的异常波群可能系心室憩室的心肌除极所产生。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姑且暂称它为“憩室波”。


图中II、III、aVF导联中ST段斜下型降低,T波的上升肢有一尖耸的“R”波,高达0.4-0.5mV;在aVL中则为一“QS”波群,深度达0.3 mV;它们均发生在正常QRS波群起始后0.20s左右。


而在V1、V2导联中可见正常QRS波群后紧随有两个向下的尖锐波形,第一个尖锐波形与正常QRS波紧紧相连,有错折,深度均为0.2-0.4mV,另一个则发生在正常QRS波群后的0.20s,深度约为0.4mV。V3导联则可见第一个异常波为双向,第二个则酷似“QS”波,深度约为0.3mV。V4导联中的ST-T略呈波动状,可能也是上述微小的波动。


经左心室憩室摘除术后,心电图中上述“憩室波”图形完全消失,除T1平坦,TaVL倒置外,心电图其他部分已在正常范围。由此可以肯定,上述心电图的异常波折与心室憩室是密切相关的,考虑可能是心室憩室心肌除极所产生的电波。至于V1、V2导联中所见在ST段中的电波则可能系与这个巨大憩室内的小憩室心肌除极所产生。因肢体导联电极距心脏较远,虽未能显示尖锐的波形,但在ST段亦可见起伏的波动。此外,肉眼所见憩室收缩与心脏收缩同步,但从心电图中正常QRS波群开始与“憩室波”开始相差约为0.20s,并非同步,考虑系肉眼观察误差所致。


心室憩室本身即为一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而由憩室所产生的“憩室波”则更为罕见,因此必须严格与伪差相鉴别以及与未下传的房性早搏二联律、等率性房室脱节、心房分离等严格区分。


由于至今国内外文献尚无针对左心室憩室心电图显著特异性改变的报道,我们仅见此例,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这样的心电图表现对判断心室憩室是否具有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6月第33卷第6期

关键词: 左心室憩室  心电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