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太阴病略说医易

 johnney908 2014-05-09
由太阴病略说医易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为天地之中气。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六气在天而无形,五行在地而有体,六气、五行虽为二,但本质实一,六气乃五行之神,五行为六气之精,五行六气悉备人身。人感天地之气而生五脏六腑,由五脏六腑而生十二经。经虽十二,六气统之,故一气统二经也。内外感伤,百变莫穷,穷根溯源,不过六气,洞悉六气,百病莫逃矣!

       太阴以湿气主令,其经有二,足太阴脾经己土,手太阴肺经辛经,太阴当令之时在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时,这时候是长夏季节,长夏之季,天气要降,地气要升,此时天气之火热最盛,火热属阳,阳气已达极致,而地中之阳气外发已尽,纯是阴寒,阳热在上,阴寒在下,阴阳交争,寒热相逼,则湿气滋盛。《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长夏由脾所主,此时湿气最旺。土气当令,故足太阴脾经己土为主气而当令,手太阴肺经辛经为从气从己土而化湿。

        《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种天地间自然湿气,能化生万物。《易经》讲到这个问题,但它不是从湿气上来说的,它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的,但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易经》上没有五行、六气这一套系统,只有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六爻、八卦,后世医家说“医易相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讲的《易经》上的这些内容。但是其中有一点需要清楚的是,在纯正的中医系统里,是没有六爻、八卦这一套的,《内经》和《伤寒论》、《金匮》、《难经》里找不到六爻、八卦,只有阴阳、四象、五行。后世有许多医家把卦象、八卦这一套与中医理论乱配套,搞得玄之又玄,而往往又不能自圆其说,明明一潭澄清的湖水,被他们搞得浑浊不堪,中医的精髓就被他们这些人污染了,后人也被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只好搞推圣境,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望洋兴叹,从此在他们的思想圈子里出不来了,禅宗祖师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孟子说:“古人昭昭,使人昭昭,今人昏昏,使人昭昭”,古今一理,佛儒相同,可悲也,可叹也!所以,所谓医易相通,实际上是讲的中医和易学在哲学上,原理上、源头上是相通的,在太极、阴阳、四象上是相通的,从四象往下,则各自有独立的体系,而不相同了。易学体系在太极、两仪、四象的基础上,再发展出六爻、八卦、六十四卦,设卦观象,以说明天地宇宙与人类的真理。中医再发展出五行、六气,六经辩证的古典中医学体系,以阐明人体内部的问题。易学属于儒学一系,是内明之学,学易学在于改过迁善,超凡入圣,最高目标是内圣外王,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以圣人治心灵之大苦,而中医不过治人身之小苦而已,所以古人一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影响了无数的炎黄子孙。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这时候六气就变成六淫了,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在人体内部,上为阳,下为阴,阴升而化阳,阳降而化阴,与天地之气升降相同。阴来化阳,主要表现在肾水升发,

而化心火,是水来化火,心火敛降,而化相火,蛰于肾中,是火来化火,水火互化,阴阳交济,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心肾不交,则黄连阿胶汤证也。若阴不能升,不能化阳,则阳不能降,不能化阴,则上热而下寒,如同长夏之季,湿气滋盛矣,此皆人体内部湿气之由来也。

        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以太阴病,病则是湿。土燥方能克水,土湿则反被水侮,土湿木郁,不能生火,火微肾水必寒,肾中无火而温土,则太阴脾脏必寒,是以腹满,下利,故太阴之病,湿寒为要。故主方为理中汤,四逆汤。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腹中冲和,是以不满。脾病则清阳不升,脾病累胃,吐者,胃气之上逆,逆而不纳,故食不下也。利者,脾气之下陷,清阳不升,寒生于下,水谷不消,故自利益甚也。湿寒郁塞,木气不舒,侵克脾土,故时腹自痛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