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湿保卫战

 筱雨灵悦 2015-09-05
   在药学服务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顾客询问,您遇到的难题,您总结的经验,就是我们的话题。本版诚征此类案例、话题、线索,一经采用,即以您的名义标明话题出处,并赠送杂志。

  亦正亦邪话湿气

  作者:赵安琪

  夏至,即将进入一年最热的伏天。伏者,潜也。为何最热的时节要用一个“伏”字来表示呢?是说万物蛰伏以避暑吗?非也。想搞清楚这个伏字,要从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阳热圆运动说起。

  夏至:升极而降

  清末民初医家彭子益认为,自然界的周而复始可以以圆运动的形式来概括:立秋节气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此时天空的阳热开始下降,降到处暑(处者,归也,入也)时,秋天的金气渐盛,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夏至起第三庚日(庚日为干支纪日法中的术语),为初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蒸,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待到地面上的热与地下的热等同时,上下平分,所以称秋分。

  白露时只是凉,而寒露时地面上已寒,在之后,便至霜降。

  立冬时,降下的阳热开始沉。今年的阳热必须沉下去,来年春夏才有阳气生浮上来,否则万物皆病。所谓冬天的封藏,其实说的就是把阳热潜入地下。所谓“瑞雪兆丰年”其实在这里可以得到解释,小雪、大雪时地面上的雪越大,说明阳气沉得越深,阳气沉得越深春夏时生长的力量也就越足。

  冬至,降级而升,有了升的趋势,但小寒和大寒进一步封藏了阳气,以求“根本深厚、生长乃足”。

  立春,冬天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温和也。”

  春分,地面上的热与地下的热等同,上下平分,所以称春分。

  待立夏之时,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小满者,地面上阳热满也。

  夏至,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到大暑,一年中地面的热此时最大,此热将偕地面新到之热再次经秋降入地下,经冬下沉藏于地下的水中,来年经春升出地面,至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

  彭子益曰:“二十四节气,简言之,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升降一周,则生中气。中气者,万物之生命也。”

  火在水上则生湿

  习中医者,知自然界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

  对应二十四节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六气中的湿。在前文讲完圆运动之后我们知道,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亦升上来,地面上非常热,地面下非常寒。

  彭子益言:“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尚未降入土下。寒热相逼,湿气濡滋。”

  资料显示,矿井湿度变化规律为:冬天地面空气温度较低,相对湿度高,进入矿井后,温度不断升高,相对湿度不断下降;夏天则相反,地面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低,进入矿井后,温度逐渐降低,相对湿度不断升高。虽然气象学的“温度”、“湿度”与中医的“热”、“湿”不完全等同,但矿井的例子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述的圆运动,印证了夏季“火在水上则生湿”的现象。

  火在水上则生湿,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湿只是六气之一,正常情况下并非致病之邪。而所谓“六淫”,是指非正常的六气,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太过,比如极热或极寒的天气,超出人们的经验与习惯(并不常见);二是不及(比如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也就是阳热升未到极致,降亦未到极致),三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冬天阳热不藏反外泄所致的大雾等。

  但如今湿邪的范围明显被扩大,人们习惯将大暑至白露这四个节气的正常主气——湿气当作湿邪来看待,认为一到夏季即应祛湿、利湿、渗湿等等。孰不知,倘此四个节气不“湿”,那才是“非常”之事。当其时而无其气,则为“不及”,必是阳热的圆运动出现了异常,圆运动不圆,则导致疾病产生。

  湿邪虽然可以从外致病,但其实际上是诱发了体内的湿气,也就是说外来湿邪不过诱饵也。脾胃运化正常之人,感受湿气后,脾能运之,则不致病;脾本被湿困而不能运之人,感受湿气后则湿滞中焦,引动原本体内之湿气进一步阻碍气机,影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夏末秋初处处皆湿,然病湿者仅少数,道理即在此。

  中医之邪气与西医之病菌不可混淆,中医驱邪之道并非一味攻伐。何况如今,西医也认识到病菌并非赶尽杀绝才是最好,何况中医对待邪气?清代医家黄元御言:“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太阴病则湿盛……”自身阴阳不调,机体左升右降的圆运动不圆,这些才是发病的关键。

  从症状看性质

  湿气本是自然界正常之气,其时火在上,水在下,水火煎熬,形成了湿气黏滞的特点。除此之外,根据因湿邪引发的疾病症状,人们又总结出湿邪重浊、趋下等特点。

  黏滞

  湿邪黏滞这一特点可以说是“参透”湿邪的总纲。黏滞阻碍气机,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进一步水湿内生、停聚。如前面圆运动所述,土是自然界的圆运动之轴,而脾胃则为人的圆运动之轴,湿邪黏滞困脾,就像给轴踩了刹车,整个机体的运转都会受影响。故黄元御曰:“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另外根据症状推断,黏滞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舌苔厚滑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湿性胶着难解,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疹、湿痹等。

  重浊

  “重”,即沉重的意思。《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人体感受湿邪之后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 “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邪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女性感受湿邪后出现异常的带下分泌物,质黏腻而味腥臭。

  趋下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为病,最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因为湿与水同类,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有下注的特点,出现的症状多见于下部的症状,例如因湿邪引发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其他趋下的例子如小便淋浊、大便泄痢、带下、脚气等。

  >>相关文章阅读

  暑湿二症

  祛湿那些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