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了解最深度的“涮”羊肉

 逍遥老豆 2014-05-09

美食艺术跟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共通之处,也有着派系的差异,派别间的博弈最后往往演化成为二者共存的格局,没有谁是谁非,只有各持己见。涮羊肉的切法正是这样,是冻切还是鲜切,各方都有自己的辩护理论,一些大企业则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二者兼而取之。反倒是胡同里还能寻见几家小店还在坚守着本派系的传统,而现代的食客才有幸享用到这截然不同的两种“传统”。本期ZEST特邀“冻切派”代言人洪大才洪老爷子和“鲜切派”代言人冯梦涛,围绕涮羊肉的切法展开探讨与解析。

冻切派观点:70年代之前还没有机器,涮羊肉全部是手工,而30年代前也没有冰柜,则采用天然冰压,那时就有手工冻切。中央电视台在1978年拍了一部叫《中国一绝》的纪录片,记录当时中国的12般绝活,东来顺的手切羊肉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手工肉片讲究“薄如纸、形如帕”,形状似一块手绢,据说透过肉片能读报纸,那就是手工冻切。那时又一顺(后被东来顺买回了)最好的切肉师叫裕德全,讲究软切,4量羊肉能切出33-35片来。这种手工切法对切肉师的要求非常之高,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切肉师也非常之难。而一位这样的切肉师一天就能切出几十斤,东来顺70年代一天的羊肉销售量已经达到了近3千斤。于是在1978年中国研发出第一台羊肉片专用切肉机器后,东来顺便淘汰了这种“薄如纸、形如帕”的手工切法。

现代的冻切要求肉片厚度为0.9毫米,而且一定是成片,而不是卷。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形,形状不对,也不能过关。所以78年研发出来的切肉机器加有一个机械手,将卷拍成片状才完成整个切肉程序。

鲜切派观点:羊肉在零下4度以下,细胞膜就会破裂,细胞液便会流出来,羊肉就会失去生气,肉片吃上去口感就会柴。而鲜肉因为细胞膜没有破,里面保留下丰富的细胞液,也就留住了最鲜美的物质。

肉片的厚度也要恰到好处。如果过薄,鲜美的汁液就会散到锅里了,因此要切出一定的厚度,让营养物质遇到热水都被收缩保留在羊肉里,这样吃上去,才会更鲜美;但如果过厚,就变成了炖肉,就不是肉片了。现在的鲜切一般是切成一个铜钱的厚度,相当于冻切肉的2-3倍。当然具体到每个部位的厚度又有讲究,如:羊腱子切成两个铜钱片、其他则差不多一铜钱厚、羊筋肉相对要更薄。

共同观点:

无论是冻切还是鲜切,在选羊方面双方却是不谋而合的严格。选用真正内蒙的羯羊,也就是被阉割过的公羊。公羊肉吃起来比较脆爽,母羊的脂肪分布过密,较腻。而1-2岁是羊最强壮的时候,也是肉最好的时候,如果是小羊,肉只是嫩,但香度和营养都不够。涮羊肉所选最好选1-2岁、约100斤的羯羊。

“横切”是冻切和鲜切共有的准则,羊肉纤维都比较粗,所以必须是成90度角,断碴儿切,不可以斜碴儿切,更不能顺碴儿切,否则纤维过长,会影响到咀嚼。

另外,分部位也是二者的共同点,有“八部位”和“五部位”之说。“八部位”包括黄瓜条、羊里脊、羊上脑、羊筋肉、羊磨档、羊三叉、一头沉、羊腱子;而“五部位”则为上脑、大三叉、小三叉、黄瓜条、磨档。

黄瓜条:羊后腿的大腿内侧部分,,一片肉两种颜色。偏精。

羊里脊:羊脊椎的两侧,从腰网上15-20mm处。精肉。

羊上脑:脖子后面的一条肉。三成肥。

羊筋肉:剔除了肋骨的腰窝肉,俗话说“顶香贴骨肉”,所以这个部位的肉最香。白色部分是由肉筋、筋膜、脂肪和肉共同组成,口感和味道都很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羊肉里仅有的两块脆口的肉,口感很特别。二至三成肥。

羊磨档:羊臀部。二成肥。

羊三叉:后腿上部,肉是有纹路的,到了上面成了一个“Y”字形,正好是三个叉,就被称为三叉了。五成肥。还有一种更细的分为“大三叉”和“小三叉”,小三叉就是羊前腿的部位,带点油;大三叉则是羊后腿部分,比大三叉再肥一些。

一头沉:大腿外侧。肥瘦。

羊腱子:后腿下部的腱子肉。一只羊上不超过三两,这是羊身上的第二块脆口的肉,与羊筋肉的区别是,羊腱子肉更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