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颐和园:“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璇琮坑 2014-05-09
“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2014-05-08 17:49:00)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香阁,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毁于186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据史料记载,重建时是“依原样重修”  ,可以确定现在的佛香阁是清漪园时代的原样。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颐和园,主要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但从造园布局来看,仍以万寿山为主体。园林建筑也都依山建构,山前、山腰、山顶,不同地基高度的殿堂楼阁,都因层层上升的地势而突现出来,构成一条爬升曲线。其中佛香阁虽建于山腰,而顶部突出山顶,不但从高度,而且从体量上也是能以控制全园的制高建筑。正是轴线的顶端,将一座绝对高度不到60米的山势平缓的万寿山通过攒尖顶、八面形的佛香阁向天际延伸。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佛香阁又处在万寿山的东西向的中部,确立了它的中心位置。从昆明湖的东西岸运眺佛香阁,不但它的尺度恰到好处,真有增之一寸则嫌高,減之一寸则嫌矮的感觉,而且将周围的近景、运景都凝聚在它的画面之中。在园内的许多庭院内,也都看到它的身影。当圆明园和畅春园在未毁之前,也是这两座皇家御苑的借景,从玉泉山和香山的坡顶上也能眺望到它的影廓,所以,佛香阁既是颐和园的中心建筑,也是北京西山地区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的构图中心。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清漪园时,万寿山前山的中轴线上是一座为其母亲祝寿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在现在的佛香阁的位置上,原来乾隆是要按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建造一座九层的延寿寺塔,工程开工后延续了七八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修到了第八层,已高岀万寿山山顶。也就在这一年,这座尚未封顶的塔发生了坍塌事故,随后将残塔拆除,改建为佛香阁(所以 说佛香阁始建年份应是1758年,不是1750年)。当年乾隆写了一首题为《志过》的诗,开头两句就是“延寿仿六和,将成自颓堕”。无巧不成书,当年乾隆下令在北海仿南京的报恩塔所建的另一座塔也因失火而毁。乾隆紧接着又写了两句,“梵寺效报恩,复不戒于火”。这两座塔建造失败,乾隆决定:“罢塔永弗为。”从此乾隆不再建塔了。颐和园万寿山上拆塔改阁,从园林景观来看,倒是更符合造景的要领,在以玉泉山上玉峰塔为借景的清漪园,若中心建筑仍是一座塔,远不如一阁一塔的景观效果。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现在玉泉山的玉峰塔,是清康熙时代建造的,乾隆建清漪园时,它早已存。在我国造园艺术中有个很高明的手法,叫“借景”,就是将园外的美好景物,组织到园内所能看见的画面中来,在新建园林规划设计时,在空间组合上就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条件。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自然是园内主景,但它又成功地将玉峰塔组织到可视范围之内,不但使空间构图更加均衡,而且推移了空间纵深,使玉峰塔后的西山群峰成为画面的远景。“借景”在颐和园的应用是我国园林设计建造的典范。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佛香阁高度,有两个数字。根据史料记录:“ 佛香阁通高十二丈八尺二寸六分”。按清营造尺换算,佛香阁高度为41米;而实测,佛香阁高度为36.44米。佛香阁的石砌台基高为20米,所以可以确定佛香阁的绝对高度是56.44米,与万寿山的绝对高度约60米相近。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佛香阁是从山腰托出山顶的一座宏大佛阁,平面呈八面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屋面结束在闪闪发光的镏金宝頂上。它的内部结构,由八根通顶的铁梨木钻天柱支撑,外围四周的一圈七十间围廊,将它的基部空间体量扩展开去。远望特别稳重壮丽,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利用地形、造型、造景的杰出范例。它所具有的八面形外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取得相同影廓。这对它成为全园构图中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细细体味颐和园(十)一一“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佛香阁
  (因阁内不准拍摄佛像,遵守规定,保护文物,故没有拍千手观音图片)

     佛香阁内供奉的大悲菩萨妙相庄严,铸造精美。这尊菩萨铸造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是大太监冯保出资敬造的。明代的菩萨为什么供奉在清代的阁楼里?在清漪园时代,佛香阁内石造神台中间供奉佛像是一尊千手镌胎(木雕)大悲菩萨,随莲花座上还有铜胎一尊千手菩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焼毀,已经不存。光绪重建时供奉的是贴金塑像接引佛。可惜1966年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1988年建国后第二次大修佛香阁,并准备开放游览,经文物和宗教部门支持同意,将长期封存于鼓楼西大街弥陀寺内一尊明万代“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移奉于此。这尊菩萨像与清漪园时代佛香阁供奉的菩萨相同,高度与佛香阁内部空间相称,适合在皇家园林内供奉,这就形成了明代的菩萨供奉在清代的阁楼里的现状。这尊铜铸金裏千手观世音菩萨,在八根通顶的铁梨木钻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同时也纪录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