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膳同源,药疗不如食疗

 休閑 2014-05-11
药膳同源,药疗不如食疗                                                                                            
     “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加豆腐,保你一生平平安安。”而且,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日常饮食不调所引致。食疗的观念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等。食医主管帝王的膳食,为周天子的身体健康调理日常膳食。由此可见,早于中国第二个王朝,中国人已懂得而且注重日常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周礼?天官》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又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由此可见周朝已有很成熟的食疗理论。             
 病从口入                                                                                                         
        火 → 炎 → 痰 → 病                                                                                                  
       很多疾病是因为饮食不恰当所引致。太热的食物使身体积聚「火」,太多火成「炎」,长期过多「炎」积于身体成为「痰」。「痰」在身体久积成为「毒」。所以痰生百病,痰又始于火。所以减少进食生火的食物,有助预防疾病及辅助疾病治疗。             另外,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也十分注重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提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强调疾病的产生与生活习惯及饮食有关。《黄帝内经》中更记载「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治疗先以药去病,但必须配合饮食改善以达到长久保健养生的功效。唐代名医孙恩邈也十分推崇药膳,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所以,中国传统医学十分注重饮食,用饮食的方法治病及养生。少林禅武医学与传统中国食疗养生的理念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         
       少林禅武医讲求感悟,因为历代禅武医的高僧都修练上乘的内功,培养出敏锐的感觉洞察食物在身体内的变化及其对身体的效用或影响,而定下一些不宜进食的指引。本人因为修练少林禅武医的内养功,也渐渐体会到身体对不同食物的反应。例如,本疗法所提倡的不进食蒜及姜,我早期与很多人一样都存有怀疑,因为西方有不少科学研究指出蒜和姜对身体的益处,特别是蒜头对抗高血压,甚至癌症的效用。但现在每当我进食蒜或姜,喉咙便开始生痰,而且肠道运作开始不正常,这些反应一般人不一定能感悟或注意,因为它们不是「症状」,但痰久了便会变成疾病,这是我们经验之谈。为了解蒜姜及痰的关系,我特意进食蒜姜数天,一直观察自己的痰在增加,继后便有感冒。所以,禅武医的药膳发展是基于传统中医思想,并以禅机气机修练的感悟发展为一个独特的饮食理念。        
忌食:    
 腥:肉、鱼、 荤:韮、葱、蒜、油菜(菜心)、香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