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元瓷的一点心得体会,总结出来,请大家指正. “元青花”起源问题.
从接触“元青花”第一天开始,就被他神秘的造型装饰、美丽的发色以及扑朔迷离的身事所深深吸引,心中太多的疑问催促我一步步去探询其中奥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疑问就是“元青花”的起源。 说到“青花”起源,有“唐说” 、“宋说”和“元说”,前两者可以拿来左证的资料凤毛麟角,只有“元说”在众多实物证据的簇拥下显得格外突出,让人们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当“元青花”在上世纪30年代重现于世,并被认定为“明以前青花瓷”的同时,人们发现 “至正云龙象耳瓶”所提供的“至正十一(1351)年”这样一个时间信息基本上已经是“元青花”存在时间范围的下线。根据《浮梁县志》“明太祖实录”记载,在蒙元时代,浮梁一带始乱于至正十二年,十二年到二十年此地处于农民起义军与元军的拉锯状态中。二十年驻扎在景德镇的农民军首领于光投靠朱元璋,景德镇成为朱元璋的领地。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派李庸任浮梁知州,李庸采取“辟田野、通贸易”的政策,使景德镇窑场恢复生产。所以至正十二年以后实际是元向明的过渡时期。 ![]() ![]()
![]() ![]()
![]() ![]()
“至正云龙象耳瓶”证明了“元青花”的确存在,并确立了“至正型”这样一个概念。 1975年,在湖北黄梅县西池窑厂元代墓葬中有了惊人发现,一件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出土,随之出土一张“延佑六年”的地券,上面记载:“墓主安百四,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殁于延佑戊午四月十七日,葬于延佑六年已末岁十一月初四。”证实这件青花瓷为延佑六年(1 319年)生产,这样,就比元至正十一年要早几十年。这件惊世之作后被收藏于江西九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他几乎是元延佑型青花瓷唯一的纪年标准器, 1980年,景德镇市中山南路红光瓷厂院内,基建时发现“辛巳”二字瓷片,经考证为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 1978年浙江省杭州市古荡湾(后)至元丙子(1336年)郑氏墓出土青花观音像 护佛四灵——青花釉里红堆贴四灵塔盖罐 元至元四年(1338年)
延佑六年(1319年) 其他再无对时间考证有帮助的证据。 在伊朗、土耳其、日本、美国、香港、菲律宾以及南亚诸国及中国大陆,可以确切认定的馆藏元青花至少有300件,这些元青花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并不相同的。
![]() ![]()
拿仰莲纹这一细节来看,有单笔描画粗线外矿的,有复笔描画粗线外筐的,有勾边添色的,有勾边不添色等等情况。
“元青花”在文献资料中基本无据可考;与“宋青花”无明显继承关系,胎体可以归纳到景德镇青白磁行列,纹饰的工艺、造型、用料却无明显继承关系。难道“元青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吗? 等待还是积极探索?做一些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尝试。 费茨威廉姆学院博物馆的藏品把我的视线从脚下这块土地直接引向公元7世纪前后的西亚,另一个文明古国的精美陶器次第呈现在我们眼前,领我们惊讶的是当我们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两个地区所产生的陶瓷艺术品时,其中千丝万屡的联系甚至是惊人的相似使我们一时间无所适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期(8世纪中期-11世纪中期)阿巴斯时代的伊斯兰釉陶,逐渐显现出伊斯兰陶器的特征 ![]() ![]()
![]() ![]()
![]() ![]()
下面几件东西应该比7世纪早,工艺一样,但装饰内容不同.应该是伊斯兰教社会形成之前的产品,内容只有两个人,耶稣和圣母玛利亚. ![]() ![]()
![]() ![]()
![]() ![]()
![]() ![]()
这一时期的产品,有很多我们似曾相识。 ![]() ![]()
![]() ![]()
![]() ![]()
![]() ![]()
![]() ![]()
![]() ![]()
![]() ![]()
![]() ![]()
![]() ![]()
![]() ![]()
显然这东西两大文明的陶瓷产品在材料、工艺等方面存在联系 那么把东西方两大陶瓷体系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什么呢?
西汉时(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相互的影响。就是通过象丝绸之路这样的联系而产生的,而已经有事实证明象向“丝绸之路”这样的商道可能出现的更早。在民间物质文化交流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和物质交流是一直存在的。手工产品的交流,特别是生产技术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唐代唐三彩成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唐三彩产品中出现釉下蓝彩,进而出现唐青花。就完全可以证明技术及原料交流的存在。 黑石号上的唐青花 出土
这样的大碗,土耳器和伊朗馆藏都有,最初见到都会感到"奇怪",对碗口部分的处理都要问"为什么".甚至很多人给出了种种解释.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产于中亚地区的陶器时,似乎找到了一丝线索,这些釉下彩陶有的甚至早于公元7世纪. ![]() ![]()
功能研究可以放在以后讨论,但在造型和纹饰上的源流关系需要明晰. 其实道理很简单,图片上大部分陶碗口部是破裂的,碗口的加高加厚是为了坚固,起到加强的作用.而这一点在元青花的生产过程中被严格复制了. 按照我原来的推断或假设,如果有伊斯兰工匠加入元青花的生产,那么至少在拉坯阶段就参与了. ![]() ![]()
![]() ![]() ![]() ![]()
![]() ![]()
![]() ![]()
![]() ![]()
![]() ![]()
![]() ![]()
通过上面一系列对比,可以证明: ![]() ![]()
![]() ![]()
元朝占领这两大陶瓷生产地区的大概时间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国建立後,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 ![]() ![]()
元王朝在建国初年就设置浮梁瓷局。浮梁瓷局秩正九晶,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 按照叶佩兰的描述; 按照两位元瓷大家的说法,其实已经肯定的指出了景德镇元青花与波斯釉下兰彩陶器之间的关系。我只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寻找,按图索骥罢了。 但是我感觉两位老师稍微有些保守。如果有伊斯兰工匠传授制陶技术这一过程,那么应该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呢? 但是我感觉两位老师稍微有些保守。如果有伊斯兰工匠传授制陶技术这一过程,那么应该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呢? 宗上,我的结论是。 3.从至元十五年(1278)到至正十一年(1351)“元青花”发展经历不到80年时间,中间很可能经历数度起伏和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