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瓷笔记

 陶斋333 2014-05-11

学习元瓷的一点心得体会,总结出来,请大家指正.

“元青花”起源问题.
从接触“元青花”第一天开始,就被他神秘的造型装饰、美丽的发色以及扑朔迷离的身事所深深吸引,心中太多的疑问催促我一步步去探询其中奥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疑问就是“元青花”的起源。
说到“青花”起源,有“唐说” 、“宋说”和“元说”,前两者可以拿来左证的资料凤毛麟角,只有“元说”在众多实物证据的簇拥下显得格外突出,让人们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当“元青花”在上世纪30年代重现于世,并被认定为“明以前青花瓷”的同时,人们发现 “至正云龙象耳瓶”所提供的“至正十一(1351年”这样一个时间信息基本上已经是“元青花”存在时间范围的下线。根据《浮梁县志》“明太祖实录”记载,在蒙元时代,浮梁一带始乱于至正十二年,十二年到二十年此地处于农民起义军与元军的拉锯状态中。二十年驻扎在景德镇的农民军首领于光投靠朱元璋,景德镇成为朱元璋的领地。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派李庸任浮梁知州,李庸采取“辟田野、通贸易”的政策,使景德镇窑场恢复生产。所以至正十二年以后实际是元向明的过渡时期。

“至正云龙象耳瓶”证明了“元青花”的确存在,并确立了“至正型”这样一个概念。

1975年,在湖北黄梅县西池窑厂元代墓葬中有了惊人发现,一件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出土,随之出土一张“延佑六年”的地券,上面记载:“墓主安百四,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殁于延佑戊午四月十七日,葬于延佑六年已末岁十一月初四。”证实这件青花瓷为延佑六年(1 319)生产,这样,就比元至正十一年要早几十年。这件惊世之作后被收藏于江西九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他几乎是元延佑型青花瓷唯一的纪年标准器,

1980年,景德镇市中山南路红光瓷厂院内,基建时发现“辛巳”二字瓷片,经考证为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
(这个图片欠奉)

1978年浙江省杭州市古荡湾(后)至元丙子(1336年)郑氏墓出土青花观音像

护佛四灵——青花釉里红堆贴四灵塔盖罐

至元四年(1338年)
22.5、口径7.7、底径6.6厘米
1974年江西景德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罐盖为随葬明器。作喇嘛塔状,塔内有一坐佛,塔下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四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之神,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吉祥物。该罐肩部有款“刘大使宅凌氏用”、“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元月壬寅吉置”,是迄今所见惟一有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延佑六年(1319年)
后至元丙子(1336年)
至正元年(1341年)
至正十一年(1351年)
后至元四年(1338年)
戊子年(1288年 前至元二十五年;1348年 至正八年)

其他再无对时间考证有帮助的证据。
(如有遗漏请指正)

在伊朗、土耳其、日本、美国、香港、菲律宾以及南亚诸国及中国大陆,可以确切认定的馆藏元青花至少有300件,这些元青花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并不相同的。

 

拿仰莲纹这一细节来看,有单笔描画粗线外矿的,有复笔描画粗线外筐的,有勾边添色的,有勾边不添色等等情况。
仰莲外筐转弯处有顿笔直角转弯的,有小圆角转弯的,有大圆弧转弯的。底足的削足、积釉、火石红等特性也表现不一,很难想象,这么多的特征是在至正年号下短短28年的时间里产生的,事实上至正十一年以后浮梁地区还处于动荡局面之中。


我们隐约可以感到,所有发色用料上乘的大件器物都被定位为“至正型”可能有点草率。
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为什么在行将瓦解的末世才创造出这样伟大的艺术品呢?

“元青花”在文献资料中基本无据可考;与“宋青花”无明显继承关系,胎体可以归纳到景德镇青白磁行列,纹饰的工艺、造型、用料却无明显继承关系。难道“元青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吗?

等待还是积极探索?做一些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尝试。
或者换个高度,换个角度看待和考虑这些问题?

费茨威廉姆学院博物馆的藏品把我的视线从脚下这块土地直接引向公元7世纪前后的西亚,另一个文明古国的精美陶器次第呈现在我们眼前,领我们惊讶的是当我们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两个地区所产生的陶瓷艺术品时,其中千丝万屡的联系甚至是惊人的相似使我们一时间无所适从。
最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决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用比较美学的方式来横向联系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文明产物。并且我有信心可以从中找到有力的线索和答案。

还是需要证明一下这批东西的确切年代,这样才能证明源流关系。


 伊斯兰陶器的概念
伊斯兰陶器是指中东地区7-18世纪伊斯兰文化圈的陶器,包括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区。这一地域范围内陶器的形态、制作方法、纹样、釉料等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各个国家由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又各有特色。伊斯兰陶器作为中东发源的碱金属釉,乃至铅釉的低温釉陶器,有别于东亚的灰釉高温型陶瓷器,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陶瓷器的影响,但它不同于中国陶瓷器的异质性,仍然与中国陶瓷器成为世界两大陶瓷器中的一支。

 

前期(8世纪中期-11世纪中期)阿巴斯时代的伊斯兰釉陶,逐渐显现出伊斯兰陶器的特征
其中白釉蓝、绿彩陶器:是在初期白釉陶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常在盘、钵的内面用钴、铜做成色剂绘制出不同纹样,如忍冬、文字、枝叶等单独或组合使用纹样。
也就是说至少到11世纪中期,釉下青花已经出现了.

下面几件东西应该比7世纪早,工艺一样,但装饰内容不同.应该是伊斯兰教社会形成之前的产品,内容只有两个人,耶稣和圣母玛利亚.

这一时期的产品,有很多我们似曾相识。

显然这东西两大文明的陶瓷产品在材料、工艺等方面存在联系

那么把东西方两大陶瓷体系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什么呢?
是丝绸之路。

 西汉时(公元前202公元9年),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相互的影响。就是通过象丝绸之路这样的联系而产生的,而已经有事实证明象向“丝绸之路”这样的商道可能出现的更早。在民间物质文化交流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和物质交流是一直存在的。手工产品的交流,特别是生产技术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唐代唐三彩成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唐三彩产品中出现釉下蓝彩,进而出现唐青花。就完全可以证明技术及原料交流的存在。

黑石号上的唐青花

出土

 

这样的大碗,土耳器和伊朗馆藏都有,最初见到都会感到"奇怪",对碗口部分的处理都要问"为什么".甚至很多人给出了种种解释.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产于中亚地区的陶器时,似乎找到了一丝线索,这些釉下彩陶有的甚至早于公元7世纪.
对比一下看看.
我们在中国本土窑口中可以找到如此相近的造型吗?

功能研究可以放在以后讨论,但在造型和纹饰上的源流关系需要明晰.

其实道理很简单,图片上大部分陶碗口部是破裂的,碗口的加高加厚是为了坚固,起到加强的作用.而这一点在元青花的生产过程中被严格复制了.

按照我原来的推断或假设,如果有伊斯兰工匠加入元青花的生产,那么至少在拉坯阶段就参与了.

通过上面一系列对比,可以证明:
·两大文明体系的陶瓷产品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相互之间存在影响。涉及到当时众多窑口。

·唐青花的产生受伊斯兰陶器影响(至少在原料方面)。
在这一系列相互影响下所产生的众多成果有的被继承发扬了,有的被抛弃了。
在中国唐青花并没有被有被继承传播下去,原因 是,与社会需求不符,实际是与上层社会的审美要求不相符合。
而在伊斯兰地区,因原料优势和文化审美的需求,青花得到了保存和发展。

元朝占领这两大陶瓷生产地区的大概时间

泰和六年(公元1206),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国建立後,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元王朝在建国初年就设置浮梁瓷局。浮梁瓷局秩正九晶,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

按照叶佩兰的描述;
元朝是个开放型社会,中外交通、海外贸易都非常发达。当时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商贸往来方便。因此在中国各大城市里不仅有波斯、阿拉伯商人,也有不少欧洲和非洲的商人。一些外国客商甚至定居在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元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官府手工业的生产,在蒙古人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他们便在景德镇专门设立了官府机构“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在向外扩张中,他们还将俘虏的大批各族工匠集中起来生产武器和日用品,以满足他们巩固统治和享受奢华的需求。由于具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及物质原料,许多精美的产品均在这个时期产生。
刘新园 在《景德镇瓷窑遗址的调查与中国陶瓷史上的几个相关问题》中是如何说的。
随着新资料的出土,以及多学科的研究,人们已经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取得一致认识:
1.元青花不仅仅是景德镇,而且也是整个元代陶瓷中成就最高的产品。
2.已知的纹饰精美、器型规整的元青花(即所谓成熟期的元青花)都是元代后期的产品。
3.元代工匠彩绘青花的“青料”是一种铁钴比含量高,锰钴比含量低的钴料。这钴料与中国产钴料不同,而与波斯钴料相近,因而确认为来自波斯的进口钴料。
4.元青化瓷器上那种纹饰繁缛,层次比较多,空间比较狭窄的构图风格,是在伊斯兰美术的影响之下而形成的。
5.波斯人远在八世纪机就大量制造釉下兰彩陶器,景德镇青花可能是在波斯影响下生产。
笔者以为伊斯兰青料、伊斯兰美术的构图风格,以及伊斯兰地区的制陶术,都有可能是通过匠作院金玉人匠总管府来到浮梁瓷局的。
1.匠作院所属个总管府曾大量的使用进口原料制作艺术品。
2.匠作院中有大量的伊斯兰工匠,伊斯兰地区的制陶技术可能是由该院工匠传往中国。

按照两位元瓷大家的说法,其实已经肯定的指出了景德镇元青花与波斯釉下兰彩陶器之间的关系。我只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寻找,按图索骥罢了。

但是我感觉两位老师稍微有些保守。如果有伊斯兰工匠传授制陶技术这一过程,那么应该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呢?
传授是需要示范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带徒弟,象样一点的徒弟也要几年才出师。即便是嫁接或植入式的技术培训,也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是要时间的。所以我认为,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伊斯兰工匠直接参与生产,进而完成技术传授。
下面这张是伊朗馆藏,这个阿拉伯文字的写法相当贤淑,不管它是什么内容,我相信它应该出自伊斯兰工匠之手。

但是我感觉两位老师稍微有些保守。如果有伊斯兰工匠传授制陶技术这一过程,那么应该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呢?
传授是需要示范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带徒弟,象样一点的徒弟也要几年才出师。即便是嫁接或植入式的技术培训,也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是要时间的。所以我认为,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伊斯兰工匠直接参与生产,进而完成技术传授。
下面这张是伊朗馆藏,这个阿拉伯文字的写法相当娴熟,不管它是什么内容,我相信它应该出自伊斯兰工匠之手。

宗上,我的结论是。
1.“元青花”来源于阿拉伯釉下彩陶;最初是由阿拉伯地区的工匠,运用阿拉伯地区出产的钴料,采用阿拉伯式样图案为主,结合蒙古文化及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图案,以当时景德镇青白瓷为基础制造出来的。
2.“元青花”始肇于元世祖(至元)时期,“浮梁瓷局”建立之初。

3.从至元十五年(1278)到至正十一年(1351)“元青花”发展经历不到80年时间,中间很可能经历数度起伏和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