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常见杂菌简述

 老刻刀 2014-05-12

食用菌常见杂菌简述(一)

 发布者:张龙  发布时间:2009527 作者:  来源:通江县银耳科研所

 

 

杂菌是污染培养料、菌丝体、生产空间、器材、架材等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其它生物。其危害是与栽培的食用菌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结果导致食用菌菌种无法使用,培养器材污染,食用菌减产、绝收。我县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杂菌主要有:木霉、青霉、毛霉、根霉、链孢霉、曲霉、镰刀菌、酵母菌、鬼伞、竞争性杂菌(包括褐轮韧革菌、牛皮箍、红栓菌、绒毛栓菌、野生革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粘菌病害、藻类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现介绍如下:

食用菌最常见和危害较严重的杂菌主要有木霉、链孢霉、毛霉、曲霉、青霉、细菌等20多种。

1.木霉菌

木霉又称绿霉菌,其种类较多,主要有绿色木霉、康氏木霉、木素木霉等。木霉是普遍发生且危害最严重的杂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在4-42℃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喜高温高湿环境,具有适应性强,传播蔓延速度快等特点。在培养料上初期为纤细、密集的白色菌丝体,呈棉絮状,几天后分生孢子大量形成,菌落为绿色粉状,边缘仍是密集的白色菌丝。如在子实体后期感染,则在菌盖或耳片上产生褐色病斑,以后出现深绿色分生孢子,引起子实体腐烂。

木霉至今没有理想的根治性药物,常用的杀菌剂,对木霉只起抑制作用,而不能杀死,加大药量就会杀死香菇、木耳等有益菌菌丝。因此,创造适合食用菌菌丝生长而不利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是控制危害的根本措施。

一旦发现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湿,以抑制木霉的扩展,同时,可用5%的石碳酸、2%的甲醛、1200倍的多菌灵、PH值为10以上的石灰水注射或喷雾。

木霉。木霉俗称绿霉,几乎能为害所有的食用菌,其对食用菌的为害表现为:(1)污染培养料与食用菌争夺营养和空间;(2)分泌霉素杀伤、杀死寄主;(3)木霉菌丝接触到寄主菌丝时将寄主菌丝缠绕切断。防治:开展综合防治工作。(1)培养室、栽培场所应保持低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并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2)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湿、菌筒感染初期,可采用2%醛溶液或30%-5%的石碳酸注射,抑制木霉的扩张。部分感染成熟的菌筒可挖除污染部位,在处理部位上撒施石灰粉或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也可用多菌灵,施保功,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如用50%多菌灵1000们拌料可预防木霉的发生,但不宜在猴头、木耳、银耳上使用多菌灵。

木霉(绿霉)预防与防治1)保持制种和栽培房的清洁干净,适当降低基质和培养室的空间湿度,栽培房要经常通风。

  (2)杜绝菌源上的木霉。接种前要将种袋和瓶子外围彻底消毒,并要确保种内无杂菌,保证菌种的活力与纯度。

  (3)选用厚袋和密封性强的袋子装料,灭菌彻底,接种箱、接种室空气灭菌彻底,操作人员保持卫生,操作速度要快,封口要牢,从多环节上控制木霉侵入。

  (4)发菌时调控好温度。恒温、适温发菌,缩短发菌时间,也能明显地减少霉菌侵害。

  (5)药剂预防。对老菌种房、老菇房内培养的菌袋,凡能用药剂拌料的菌种都要用药剂拌料,如多菌灵、菇丰都可使用,用量在1000倍,可有效地减少各种霉菌侵入为害。

食用菌获高产防绿霉是关键

绿霉是食用菌栽培中的主要病害,可采用以下10种方法及时进行防治处理:
  1
、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加大通风量,并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防止霉菌孢子飞扬传播。
  2
、先用3%的来苏儿溶液或3%的甲醛溶液室内喷熏,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霉菌处。
  3
、在霉菌处撒上高锰酸钾颗粒后,喷水于霉菌外围。
  4
、取生石灰9份、多菌灵1份与适量水混合洗刷霉菌处。
  5
、用5%的石灰水浸泡霉菌,待霉菌消失后排除石灰水,补上新料。
  6
、用1200克霉灵溶液注射料袋内的绿霉或洗刷床面绿霉。
  7
、用1800苯菌灵溶液喷洒料袋霉菌处。
  8
、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点火烧掉,然后挖除,填补新料。
  9
、用3%的来苏儿溶液喷洒霉菌处,洗擦工具后将霉菌挖掉,每挖1次将工具洗擦1次,挖除后填补培养料和菌种。此法可彻底根治晚期霉菌。
  10
、生料栽培时,每100千克培养料中添加三王牌克霉灵100克,可彻底根除霉菌孳生。

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为什么容易感染木霉?

三农直通车 www. 责任编辑:shiyongjun1发布时间:2011-12-10

   食用菌生产中绿霉是让很多栽培者感到十分头痛的事。如果说绿霉是食用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相信多数人是不会反对的。

  食用菌污染绿霉的途径很多,诸如: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原料处理不当、环境中杂菌基数高等等的理由太多太多了。
  那么食用菌生产中为什么非常容易感染木霉呢? 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主要原因如下:

  食用菌能产生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酶系,其酶量的大小和酶活的高低,视不同种属的食用菌,基质的种类以及所处的生理发育阶段而不同。
  纤维素是超分子结构的高分子,研究证明担子菌分解纤维素酶不是单一种酶,而是多酶体系。其中研究较清楚的有两种,即C1酶、Cx酶。

  多数担子菌主要产生C1酶,只有少数能产生Cx酶。木霉的C1酶和Cx酶的活性都相当高,远强于食用菌种中的活性。食用菌在培养过程中常常造成木霉污染,可能原因之一就是木霉中分解纤维素的酶系占了上风。
  经上述酶的分析,单纯降低食用菌培养基的营养来降低木霉的污染率,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取,因为碳氮比的不协调势必影响食用菌的产量。还是从灭菌、无菌操作及科学的管理入手较为可取。

一、木霉菌

木霉又称绿霉,为食用菌主要竞争性杂菌,分布广,对多种食用菌子实体寄生力也很强。蘑菇、香菇、草菇、平菇、风尾菇、金针菇、猴头菇、木耳和银耳等几乎所有食用菌在制种和栽培过程中都受其侵染危害,发生轻时局部范围少出菇或出现斑点菇,重时导致整批菌种报废或整床培养料毁坏。

1、症状识别 培养料染菌后初期产生白色纤细致密菌丝,逐渐形成无定形菌落,以后从菌落中心到边缘逐渐产生分生孢子,使菌落由浅绿变成深绿色霉层。通常菌落扩展很快,特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木霉菌落可遍布整个料面,毫无收获。

2、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木霉均属半知菌木霉菌真菌,常见种为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绿色木霉菌落外观深绿色或蓝绿色。康氏木霉菌落外观浅绿、黄绿或绿色。病菌分布很广,栽培菇房、带菌的工具和废料等场所是病菌主要初侵染源。以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水滴和昆虫等传播扩散。高温高湿和偏酸环境适宜病菌生长繁殖。菌丝生长温度4-42℃25-30℃生长最快,孢子萌发温度10-35℃15-30℃萌发率最高。25-27℃菌落由白变绿只需4-5昼夜。高湿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利,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95%以上,但在较干燥的坏境中也能生长。病菌喜微酸条件,pH4-5生长最好。通常接种时消毒不严格,棉塞潮湿,生产环境不干净易染病,菌丝愈合、定植或采菇期菇柄基部伤口多易受感染。

3、防治方法

注意接种箱、接种室、栽培菇房及有关用具的彻底灭菌,保持生产坏境洁净。防止消毒施用甲醛过最,以免甲醛变成甲酸形成酸性环境。

根据病菌和食用菌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尽可能利用不适宜木霉生长环境条件,先让生产食用菌发菌良好,形成竟争优势。如香菇菌丝25℃生长最好,16℃时菌丝生长速度大于木霉菌丝,25℃以上木霉菌丝大于香菇。在香菇接种后先l6℃培养,待菌丝占满料面后,逐渐提升到25℃,避免木霉侵染。

尽量选择低温干燥季节栽培,菌丝愈合价段覆盖塑料膜,注意适当通风降湿,后期揭膜不宜过早,以防病菌侵染。生产菇房空气湿度控制在85%左石,保持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避免或减少侵染。高温潮湿或多雨季节加强菇房通风排湿,勤翻堆。播种后或生产期间发现木霉污染,立即挖除,同时注意把死菇、老根清除干净,防止病菌菌丝扩散蔓延。

适时进行药剂防治,菌种袋或菌种块局部发生木霉时,可用1%克霉灵或0.5%多丰农,或0.1%施保功或0.1%扑海因或0.2%食用菌专用万力,或2%甲醛溶液注射或涂抹,也可用10%漂白粉溶液局部涂抹。菇床培养料发生木霉时,可直接在污染料面上撒薄层石灰粉,控制病菌扩展蔓延。

必要时用克霉灵、多丰农、施保功或食用菌专用万力拌料防治。

食用菌生产中易感染绿霉的原因

作者:赵东方    文章来源:河北省赵县农牧局    点击数:326    更新时间:2010-12-31

    食用菌生产中很多人感受绿霉是癌症,十分令人讨厌。说绿霉是食用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相信多数人都不会反对。食用菌污染绿霉的途径很多诸如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原料处理不当、环境中杂菌基数高等等太多的理由。
   
食用菌生产中易感染木霉的原因:
   
食用菌能产生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酶系,其酶量的大小和酶活的高低,视不同种属的食用菌,基质的种类以及所处的生理发育阶段而不同。
   
纤维素是超分子结构的高分子,研究证明担子菌分解纤维素酶不是单一种酶,而是多酶体系。其中研究较清楚的有两种,即C1酶、Cx酶。
   
多数担子菌主要产生C1酶,只有少数能产生Cx酶。木霉的C1酶和Cx酶的活性都相当高,远强于食用菌种中的活性。食用菌在培养过程中常常造成木霉污染,可能原因之一就是木霉中分解纤维素的酶系占了上风。
   
经上述酶的分析,单纯降低食用菌培养基的营养来降低木霉的污染率,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取,因为碳氮比的不协调势必影响食用菌的产量。还是从灭菌、无菌操作及科学的管理入手较为可取。

 

 

 

2.青霉菌

青霉菌种类多,分布广,污染严重。适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

开始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绒毛状菌丝,1-2天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菌落呈灰绿色或蓝色粉状,分生孢子梗为扫帚状分枝。子实体感染,幼菇生长停止,呈淡黄色枯萎状,病部有粉状霉层,其下的菇体组织腐烂。

青霉

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 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 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症状识别 :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 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 较慢。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 菌菌丝体坏死。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 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 菌。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 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带 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 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 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  
    
多数 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 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方法    
    
认真做好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 通风换气,防止病害蔓延。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栽培蘑菇、平菇和香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微碱性。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菌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

 

 

二、青霉菌

青霉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影晌食用菌产量和品质。

1、症状识别 增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墙养料面与空气隔绝,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制种过程中,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2、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主要种类有圆弧青霉、产黄青霉、绳状青霉、产紫青霉、赭色青霉、指状青霉和软毛青霉。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蓝绿色。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侵染。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侵染来源。侵染后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侵染。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多数青霉菌喜酸性坏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侵染。

3、防治方法

认真做好发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害发生蔓延。

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栽培蘑菇、平菇和单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呈微碱性。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

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床上发病可用1%克霉灵、0.5%多丰农、0.1%施保功和0.1%扑海因溶液喷洒防治。

食用菌青霉菌的防治方法青霉菌又称绿霉菌,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青霉菌种类有常现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淡紫青霉(P.lilacinum)、鲜绿青霉(P.viridicatum)、产黄青霉(P.chrysogenum)、疣孢青霉(P.verruculosum)。青霉菌在平菇、蘑菇、香菇等多种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均能侵染危害。
  (1)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菌菌丝体与食用菌菌丝极为相似,很难将二者区分。但当分生孢子形成后,青霉菌则是呈现出淡蓝色或绿色的粉层。青霉菌侵害菇床和污染培养料后,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使之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子实体也会使其变褐腐烂。
  (2)形态特征  菌丝无色或浅色,有分隔。直立分生孢子梗呈对称二叉分枝或多叉分枝的扫帚状,顶端产生小梗,串生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形,单胞,表面光滑或粗糙,无色、绿色或带有其他杂色。菌落的颜色有绿色、黄绿、蓝色等,在菌落外圈常见白色的新生长带。
  (3)发生规律  青霉菌适应性强,分布广,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多,孢子通过空气、土壤、肥料、植物残体等传播。青霉不仅是食用菌的重要杂菌,也是农产品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储粮霉变、水果腐烂、花卉种球品质劣变。青霉的适生条件为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喜欢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4)防治方法  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周围及栽培地清洁,及时处理废料。接种室、菇房要按规定清洁消毒;制种时操作人员必须保证灭菌彻底,袋装菌种在搬运等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防塑料袋破裂;经常检查,发现菌种受污染应及时剔除,决不播种带病菌种。如在菇床培养料上发生青霉菌,可及时通风干燥,控制室温在 2022℃,待杂菌抑制后再恢复常规管理。调节pH,适当提高pH,在拌料时加1%3%的生石灰或喷2%的石灰水可抑制杂菌生长。药剂拌料,用干料重量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防治效果更好。还需注意菇房和菇场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局部发生此病时,可用5%10%的石灰水涂擦或在患处撒石灰粉,也可先将其挖除,再喷3%5%的硫酸铜溶液杀死病菌。

食用菌青霉菌的识别与防治

http://www. 2009-12-10 中国食品科技网

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其主要危害食用菌的菌丝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常见危害食用菌的种类有桔青霉、绳状青霉、黄青霉、圆弧青霉、苍白青霉、指状青霉和意大利青霉等,其多发生在真姬菇、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毛木耳等品种的袋料培养基上。青霉也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中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青霉菌危害食用菌的方式是与食用菌的培养料上形成的菌落交织起来,形成一层霉层,覆盖料面,阻隔料面空气;同时分泌出毒素,对食用菌的菌丝有致死作用。其发病初期青霉菌的菌丝与食用菌的菌丝极为相似,很难将二者区分。但当其分生孢子形成后,青霉菌则呈现出淡蓝色或绿色的粉层。青霉菌侵害了菌袋或污染了培养料后,会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使之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了子实体也会使其变褐色腐烂。
   
在菌种培养期或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培养料如受青霉污染后,初期会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绒毛状菌丝,1-2天后菌落逐渐转变为绿色或蓝色的粉状霉层,局限性生长,凡有青霉污染的地方,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不能生长。
   
青霉菌发布范围广,为腐生或弱性寄生,在很多有机物上均能生长,其孢子小、数量多,主要通过气流、昆虫及人工喷水等途径感染传播。在25-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容易发生,其分生孢子在1-2天内就萌发成白色菌丝,并很快就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凡有青霉菌污染的地方,食用菌的菌丝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或不能生长。青霉喜在酸性的环境中生长,凡是显酸性的培养料极易发生此病。培养料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易产生此杂菌。)

    症状识别 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方法认真做好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害蔓延。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栽培蘑菇、平菇和香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微碱性。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菌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床上发病可用1%克霉灵、0.5%多丰农、0.1%施保功和0.1%扑海因溶液喷洒防治。

培养料要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料,拌料时麦麸或米糠用量比例控制在10%以内;拌料时,按2000斤干料加3瓶的比例添加施耳康可有效预防青霉病害的发生。)

 

3.毛霉菌

毛霉又名长毛菌、黑霉菌。能生长在各种有机质上,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毛霉菌丝白色透明,孢子囊初期无色,后为灰褐色。毛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粪便及堆肥上。孢子靠气流、水滴等媒体传播。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

食用菌生产要防毛霉侵害

作者:李新花    文章来源:山东省邹平县项目办公室    点击数:258    更新时间:2010-10-19

毛霉菌是平菇、蘑菇、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杂菌。受污染的培养料,初期在表面形成灰白色菌丝,其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食用菌菌丝,几天就能占领食用菌生长的整个空间,后期在菌丝表面形成许多黑色分生孢子。
  毛霉在稻草、堆肥以及植物残体上均可生存,孢子成熟后随气流传播,培养料、接种室等消毒不彻底,或不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制种,均有被毛霉污染的可能。基质表面只要湿度合适,孢子就能萌发长出菌丝,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成长快、蔓延迅速。
  食用菌生长预防毛霉菌侵害应采取综合措施。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周围及栽培池清洁,及时处理废料;接种室、菇房要按规定清洁消毒;制种时操作人员必须保证灭菌彻底,袋装菌种在搬运等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防塑料袋破裂;适当提高培养料的pH值,在拌料时加1%~3%的生石灰或喷2%的石灰水,可抑制杂菌生长;用干料重0.1%的甲基硫菌灵拌料,防治效果更好。菇床培养料上发生毛霉时,及时通风干燥,将室温控制在20~22,待杂菌生长受抑制后再恢复正常管理。

 

4.根霉菌

根霉种类多,常见的为黑根霉。开始无明显的菌丝生长,只有平贴基物的表面匍匐生长的菌丝,后期在基质表面1-2毫米产生许多圆球形的孢子囊,初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成熟后变为黑色。

根霉经常生活在陈面包或霉烂的谷物、块根和水果上,也存在于粪便、土壤中;孢子靠气流传播;喜中温(30℃生长最好)、高湿偏酸的条件。培养物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易生长此类杂菌。

5.链孢霉

分布广泛,污染严重,是食用菌生产中的毁灭性杂菌。菌丝体疏松,分生孢子卵圆形,红色或橙红色。在培养料表面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大量分生孢子聚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均子实体相似。

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杂菌。菌丝具有顽强有力,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生产。

链孢霉。链孢霉俗称红粉病,红面包霉病,为食用菌生产中常见杂菌,可污染所有的食用菌,是一种顽强、速生的气生霉菌,培养料受污染后,还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的霉层。防治:尽量避开闷热,潮湿的夏季高温期进行生产,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一旦出现桔红色块状分生孢子团,用湿布或湿纸小心包好拿掉,浸入药液中或深埋,切勿用喷雾器直接对病菌喷药,以免孢子飞散;也可及时滴上适量的甲醛,煤油或柴油,然后用薄膜包扎,可使霉糜烂死亡。发菌后期受害,可将受害菌袋埋入深30-40厘米透气差的土壤中,经10-20天缺氧处理后,能减轻病害可出菇。多菌灵、施保功等杀菌剂可控制链孢霉的生长。

链孢霉菌的发生和危害特点
         
链孢霉菌的发生和危害有4个明显的特点:
         1.
危害的范围广:在5℃~35℃广泛温度范围内,在各种培养基质上,它都能够繁殖,特别在富含糖分的培养基质上最易发生。
          2.
繁殖快,来势猛: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一昼夜就能够形成黄色或粉红色分生孢子团,突破菌袋或菌袋袋口,分生孢子随风到处传播蔓延,在菌袋链孢霉菌低发生率3%~ 5%的情况下,如果不抓紧防治,消灭侵染源,几天时间内,菌袋链孢霉菌的发生率就可能迅速发展到20%~30%,甚至更高。
         3.
损失严重:凡是链孢霉菌污染的菌袋,病情级别高,多数为整袋污染,造成成批菌袋被淘汰。
         4.
防治困难:一经大面积发生,很难控制。链孢霉菌的厚壁孢子能够在培养室、菇房和菇场的地面、墙壁、屋顶、土壤及菇架上能够存活多年,很难彻底根治。一个菇场链孢霉菌发生蔓延后,如果不彻底根治,往往会给第二年带来危害。
         
链孢霉菌的综合防治技术
         
链孢霉菌的防治策略:根据链孢霉菌的发生流行规律,应该采取预防和综合的防治措施。如果链孢霉菌已经成片发生,再来防治就很困难了。所谓预防的措施,主要是指消灭或切断链孢霉菌的初侵染源。链孢霉菌的初侵染源主要在未经过彻底消毒的各种培养基质内和未及时处理的栽培下脚料中;其次,在有链孢霉菌发生史的菇场的病残体、土壤、地面、墙壁、房内屋顶、菇架上及空气中,也存在链孢霉菌。消灭或切断链孢霉菌的初侵染源,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所谓综合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指应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农业的等各项综合措施来防治链孢霉菌,而不是使用单一的方法,以便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条件。
        
防治链孢霉菌主要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确保菌种纯正。这是食用菌菌丝体纯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制种工作全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各级菌种培养基要彻底消毒。接种室和接种工具要消毒。接种前开紫外线灯灭菌半小时,还要喷洒药剂稀释液或药剂熏蒸,确保接种环境不带有杂菌。接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无菌区操作。有条件的单位应尽量使用超净工作台接种。
          
在接种操作场所消毒,用必洁仕牌复方消毒剂熏蒸接种室和生产环境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接种室(或接种箱、接种帐)熏蒸,用药量0.25gm~0.5gm3,即1片药熏蒸5m3~3m3的空间;有链孢霉菌污染史的菇场,熏蒸浓度可以提高到0.75gm3,即1片药熏蒸2m3的空间;密闭无光熏蒸4小时~ 6小时。如果急于使用接种室(箱),密闭熏蒸时间也不应少于2小时。
         
熏蒸消毒方法:在容器内倒入B剂溶液(严禁用金属容器),再把A剂药片放入,即刻开始化学反应,放出消毒气体。按5ml B剂溶液与一片A剂反应的比例用药。
        
菌种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一级种培养期间要检查2次,二级种和三级种要检查2次~3次,检查时及时淘汰污染菌种。
          1.
要注意菌龄和接种量,保证菌种具有旺盛生活力。用来生产转接的菌种,一级种保藏期以一个月内使用为佳,二级种和三级种保藏期以20天内使用为最好。菌龄越长,生活力越差,污染的机率也越大。栽培袋接种时,要适当增加接种量。
         2.
培养料碳氮比要合理。培养料糖分和淀粉过量是链孢霉菌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培养料碳氮比要配制合理,比如菌丝体培养期间,主要菇种的C/N比为:双孢蘑菇171,平菇、草菇和黑木耳为201,金针菇201251,猴头菌251,香菇251301等。培养料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料水之比为1:1.2左右,水分含量不要过大。含水量大小应该根据菇种不同,应有所差异。
       3.
选用优质菌袋用于生产。菌袋厚度要求0.5毫米~0.6毫米,没有微孔。或者采用双袋制作法,接种后,在栽培袋外面再套一个袋,封好口。菌袋质量高,没有微孔,或用双袋制作法是防止链孢霉菌污染的重要环节,这会大大降低栽培袋污染率。
        4.
培养料灭菌要彻底。培养料灭菌彻底是消灭链孢霉菌初侵染源的根本措施。熟料栽培的菇种,培养料用常压灭菌(100℃)需要保持12小时~16小时,或更长时间。用高压灭菌,压力达到1.kgcm2126℃)保持3小时,通过热力灭菌,确保培养料内不带有链孢霉菌和其他杂菌。
          5.
菌袋和菇床发菌期的管理。培养室、培养车间和菇房使用前须用必洁仕牌复方消毒剂熏蒸4小时~8小时,有链孢霉菌严重发生史的,熏蒸用药量为0.75gm3,即1片药熏蒸2m3,能够达到彻底杀灭链孢霉菌的目的。熏蒸放药位置高度50cm80cm,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以上,保持黑暗密闭的条件,采取多点熏蒸法。熏蒸布点越多、越均匀,防治效果越好。一般5m2(或10m3~15m3)设置一个熏蒸点。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试验,用这样的方法,防治培养室链孢霉菌效果达到100%。这为广大菇场和菇农带来了福音。
        
发菌培养期间,培养室(培养车间)和菇房温度不应过高,应控制在20℃23℃;空气相对湿度不应过大,应保持在40%~70%;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黑暗培养。菌丝培养期要经常检查菌袋(或倒袋),最少3~4次,及时淘汰链孢霉菌和其他杂菌污染的菌袋,把侵染源消灭在点的发展阶段,防止重复侵染。清理出来的污染袋用塑料袋装好,运到别处烧掉。
          6.
出菇期的管理。在出菇期间,根据不同菇种生长的需要,用心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温度不宜过高,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大,给予散射光和通风换气条件,创造有利于食用菌子实体生长的条件、而不利于竟争性杂菌发生的环境。每次采收后,及时清理菇根和碎菇,清除杂菌污染源,降低污染率,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出菇期结束后,将菇房打扫干净,以备再用。
          7.
及时处理栽培下脚料。栽培后的下脚料是多种竟争性杂菌的栖息地,是链孢霉菌重要的侵染源,废料不能长期堆积在菇场内,必须及时处理掉:
        ①
种菇再次利用 :选择较好质量的栽培下脚料,用菇净2000倍液喷施,防治害虫;用必洁仕牌复方消毒剂2000倍液喷施,防治链孢霉菌和其他杂菌。然后作为栽培料原料配方之一,种植平菇、草菇、鸡腿菇、金针菇等。
        ②
加工有机肥;或经过灭菌灭虫处理后,作为肥料,施入田间。
         ③
作为菌糠饲料,加以利用。
          ④
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
         ⑤
探讨农业、工业、建筑业和医疗上其他应用的可能性。

  曲霉

  曲霉俗称黄霉、绿霉、黑霉等。曲霉的种类很多。黑曲霉的菌落为黑色疏松的果粒状;黄曲霉黄色、黄绿色,最后呈褐绿色;灰绿曲霉初白色后呈灰绿色;青霉,其种类多、菌落呈灰绿色、黄绿色或蓝色粉状霉层。曲霉、青霉均属常见的杂菌,它们与食用菌争夺营养、水分,并分泌霉素抑制食用菌生产。

防治:加强培养室的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可减轻危害,局部发生可用5%-10%的石灰水冲洗,其它防治方法可参考木霉防治。

食用菌生产要防曲霉污染

蘑菇等多种食用菌培育过程中常受曲霉菌污染危害,常见的有黄曲霉、黑曲霉、灰绿曲霉等,受害后可见疏松的呈现黄色、黑色、灰绿色等不同颜色的颗粒状物。

    曲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分生孢子随气流飘浮扩散。黄曲霉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黑曲霉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85%以上;灰绿曲霉耐旱性强,温度2035℃、空气相对湿度65%80%最适宜其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以及通风不良等环境,有利于曲霉生长和危害。

   预防曲霉菌危害食用菌应采取综合措施。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周围及栽培地清洁,及时处理废料;接种室、菇房要按规定清洁消毒;接种时操作人员必须保证灭菌彻底,袋装菌种在搬运等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防塑料袋破裂;经常检查,发现菌种受污染及时剔除,不播种带病菌种;适当提高培养料的pH值,在拌料时加1%3%的生石灰或喷2%石灰水,可抑制杂菌生长;采用干料重量0.1%的甲基硫菌灵拌料,效果更好。在菇床培养料上发生曲霉危害,可及时通风干燥,控制室温在2022℃,杂菌受抑制后再恢复常规管理。

 

曲霉与青霉。曲霉俗称黄霉、绿霉、黑霉等。曲霉的种类很多。黑曲霉的菌落为黑色疏松的果粒状;黄曲霉黄色、黄绿色,最后呈褐绿色;灰绿曲霉初白色后呈灰绿色;青霉,其种类多、菌落呈灰绿色、黄绿色或蓝色粉状霉层。曲霉、青霉均属常见的杂菌,它们与食用菌争夺营养、水分,并分泌霉素抑制食用菌生产。防治:加强培养室的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可减轻危害,局部发生可用5%-10%的石灰水冲洗,其它防治方法可参考木霉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