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贾相济 学而优则商

 增智藏书 2014-05-12

Blog.xiaobin.net

李佳东

学而优者首先送入商途,而不选择仕途,这是山西习俗观念中的核心。如果晋商后继乏人,那又如何去谱写数百年的创业史呢?

山西人为摆脱贫困而选择经商之路,并以顽强的勤劳、节俭、拼搏、创新精神闯出前人未闯之路。当山西帮在黄土高原崛起后,当人们认识到进入商号、票号乃是一条安身养家的致富捷径时,家人在为子弟择业时自然是把资质最高的送入商号、票号,甚至奔走请托,唯恐选录不上。但并不是不重学,所谓资质高的,都是先经过私塾学习,学而优者才会被录用,所以进入贸易一途的俊秀子弟并非学而无术的庸碌之辈。因此确切地说来,山西人的习俗是“学而优则商”。至于中材以下始令读书,也不是轻视学业,而是把资质较低而心地忠厚的子弟托付于师门,寄希望于继续接受教育,读书明理,造就有用之才。

在祁县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生子有才可作商,不羡七品宝堂皇”。学而优者首先送入商途,而不选择仕途,这是山西习俗观念中的核心。如果晋商后继乏人,那又如何去谱写数百年的创业史呢?山西商人的发展影响到山西习俗观念的转变,而重商重学的习俗观念又反过来保证了山西商人对人才的需求。

山西商人中,从明至清有大量亦官亦商的家族,如明代张四维官至内阁要员,其父亲、叔父、兄弟皆入商途;王文显弃儒经商,其弟却入仕为官;清代渠本翘仕途通达,由举人而进士,是继张四维、阎若琚之后商人子弟中的又一京官。还有许多商人原本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路,或因家庭中落,或因无人承继祖业,而中途弃儒经商。即使最初因为贫穷而走西口谋生的创业者,当初没有读书的机会,但致富之后无不严课子弟读书。乔氏、渠氏、常氏等许多富商大家都是从贫困中起家,而后既从商又重教,商家子弟不经过读书受教的严格培养,是没有资格继承祖业的。读书成为山西商人的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商号、票号的经营者不仅注重广泛网罗人才,授之以全权,聘之以重金,把学而优的人才挽留下来。同时,他们更注重从工作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这也是山西商人在使用人才方面的一大创举。

山西商人无论是经营商号或者票号,对学徒入号前的考核以及入号后的严格培养教育,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山西商人数百年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文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对人才的培养中,立足于修身正己,集儒、道、兵、法诸家文化之长于人才素质要求,尤其是在实际的业务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中给予每一个人的锻炼、考验,使他们不仅具备了商家鼻祖所言智勇仁强的基本素质,还特别地具备了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条件的大无畏精神,才使山西商人在明清500年间纵横捭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竞争对手能够阻挡他们南征北战,甚至欧洲商人亦望之生畏。山西商人的这种精神特质,为“学而优则商”注入了特殊的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