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红楼梦》

 优雅a 2014-05-12

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红楼梦》的生命体验

  《红楼梦》有非常丰厚的文化价值,但今天我们只能讲一个主题,就是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悲剧性的体验。

  这种“极苦极郁”的悲剧性的体验,集中地表现在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在小说中,贾宝玉第一次正式登场,小说家就把贾宝玉放到被人质疑甚至嘲笑的审判席上:“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这里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第一,把贾宝玉跟“世人”相对立,甚至到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地步,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第二个要点是,贾宝玉觉着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为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超前的体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他始终沉浸在一种自我的悲哀中。

  迈进成年门槛的深沉恐惧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有一个特点可以得到共识,就是他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属于一个应该负责任而不负责任的人。

  对家庭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是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而贾宝玉却打心眼里厌恶这种道路,甚至多次对这种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提出尖锐的批判。

  再从贾宝玉的心理状态来看,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迈进成年门槛的深沉恐惧。

  在小说里,贾宝玉的这种恐惧有着文化的、社会的根源。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制度”。在一个家庭里,只有嫡长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如果贾珠还在世,他是当然的嫡长子。但是贾珠早早去世了,腾出位置给贾宝玉。贾宝玉不得不担负起继承贾府家族事业的责任,这是他绝对不愿意承担家族的责任。

  感知社会人生的热切温情

  同贾宝玉对家庭、对社会的极度冷漠的态度相比较,他对人生、对生命却有着一种极其热烈的情感。一冷一热,截然相反。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小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生存悲剧。

  小说中警幻仙姑评价这种情感,称作“意淫”。脂砚斋批语解释“意淫”说:“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

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在小说里,“意淫”还有一种说法,叫“情不情”。凡世界上无知无识的东西叫“不情”。脂砚斋评语说:“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所谓“情不情”、“情情”,第一个“情”是动词,第二个“情”是名词。

  当听到林黛玉吟咏《葬花辞》时,宝玉哭倒在地,他想:“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如果说宝钗、袭人还跟他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香菱是薛蟠的妾,跟他有什么关系,能让他如此关心呢?所以贾宝玉的情感逻辑是非逻辑性的,他甚至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世间一切有灵无灵的事物,宝玉都觉着跟自己相关。在贾宝玉看来,人的重合价值不仅在于关心自己,而且在于关心自己所面对的所有事物,所以叫“情不情”。

  贾宝玉的“情不情”,表现出一种超越经验的人生感受。他尝受的是一种情感受到压抑和摧残的个人的痛苦,也是一种对生命转瞬即逝、飘泊无依的感受,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感受。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台湾东吴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丛芳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