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紧张”的学习

 许愿真 2014-05-12

本文系本人对蔡林森校长的文章、讲话进行研读,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文章。读懂“紧张”二字,自然能打造有效课的课堂。欢迎各位博友不吝赐教。

 

 让学生“紧张”的学习

——蔡林森校长谈高效课堂的精髓

 

    “有效教学”本应是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的目标追求,之所以近年来又被广泛地予以关注,是因为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的课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两种倾向:或因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固守传统的讲解传授;或因过分依赖学生的自由探究、忽视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导致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未能达成。“有效教学”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由上述原因引起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而提出的,对这一理念及实践的策略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大环境下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有效教学”的宗旨是减负和增效,我们认为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任何有效教学都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实现最大化的有效教学呢?现结合我校多年学习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我们对蔡林森校长对这一模式在公开发表的文章、讲话的理解来谈谈构建高效课堂的体会。

 

一、什么是“紧张”的学习?

    “每节课都要学生象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2005年5月《中国教育报》、《洋思现象解读》中的一个标题用的就是这句话。有些人有诽议,这样一个口号,是洋思学校首先提出的,其它任何地方没有这句口号。

    搞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老师讲,变成了学生学,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得好。我们的老师要在让学生学得好这一方面下真功夫。怎样让学生学得好呢?必须让学生紧张地学,像考试一样。紧张地学习,就是学生课堂上学得好的标志。学生拼命的学,质量肯定高,洋思学校的课堂,从上课一直考到下课,学生的学,就是考试。

    以一节数学课为例,比如“同底数幂相乘”洋思课是怎么教的,老师一上课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进行指导,1分钟,同学们看书,看公式,看练习,告诉大家,6分钟之后就要检测,看你自学的效果,学生立即就紧张起来了,要准备考试了,6分钟之后就要做黑板上的练习题了,6分钟到了,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它同学们也在紧张的做题,这是第一场考试。老师把同学做题中的错题集中写到黑板上,或者用屏幕显示出来。下面进行第二场考试,让会的同学出来更正,更正也是考试,更正完了,老师让大家讨论,讨论叫什么?讨论叫口头考试,口试。讨论一个为什么,讨论完了,老师用一个简短地评价,接下来,还是考试,用20分钟时间,完成作业测试,这和考试一样,快节奏地完成。

 

二、“紧张”的学习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象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好处很多。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就是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习态度特别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习惯各方面都提高了,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任何一个差生,只要让他们像考试那样去学习,都会不落后的。往往是老师讲课,学生们睡觉,这个很不好。

    第二、有利于把国家课程变成校本课程。通过学生学,通过学生练,老师知道哪些学生会了,哪些不会,不会的就作为校本课程来教,会了的就消化了。

    第三、有利于学生从实际中领悟理解知识。老师反复地讲是得不到这个效果的。

    第四、有利于提高质量。每堂课都像考试那样地学习,还怕中招、高考吗?

    第五、愉快。有人说,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如果每堂课都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还能愉快吗?太紧张,学生们不愉快。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恰恰相反,每堂课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学生们就真正地愉快了!课堂是学习的地方,同学们学习属于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要紧张,也要付出代价,不付出代价,不紧张,还有什么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付出,一分成功。我们同学在课堂上紧张,他看了自己的教材,老师不讲,我会了,抄的东西,我会了。你看看,他有成就感,他有成功感,这是真正的愉快。如果觉得课堂上无聊,他内心空虚,无聊得很。

 

三、老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紧张”的学习?

    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学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案,你这个教案能让学生紧张起来,你这个教案就是好教案。你要没有好的教案,那学生肯定学不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很重要。老师在课堂上干什么?老师要监督学生象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从上课到下课,老师都必须掌握这一点。学生不好好学习,是老师造成的。我举几个例子,一上课,叫同学们看书,看例题,他以为叫学生看书了,我没有事了,在黑板上写字,抄什么,哒哒哒哒,把学生看书的内容写到黑板上,事实上,学生看书,听到老师在黑板上写、抄,他就不想看了。老师有时打电话、打手机,跑到外边去,以为不影响学生。学生看书的时候,老师不要随意走动,不要随意讲话,不要随意写什么东西,不要干扰学生,要像监考那样,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学生练习的时候,老师不要辅导,发现错误不要讲话,让同学们做。如果老师辅导,同学们就不会真正紧张;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要认真听,要面向全体,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要一人发言,大家听,认真的听;讨论也是这样,要让知道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更正,老师更正。让大家讨论、更正,最后,老师该讲的就少了!凡是同学们会的,凡是同学们能得到的,统统不讲。还有一点,学生回答对的,老师不要再重复。只要说一声“对!”就行了。老师一面听学生发言,老师发现学生有什么新的错误,还要更正。老师教,十分讲究。老师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这实际上就是把国家课程变为校本课程。所以你看看,学生真正能学会的,老师不教,老师要把好关。存在哪些问题,我怎样帮你解决,是最关键的;学生做作业了,做作业的时候,老师的任务是什么?监考!让每一个学生都像考试那样把作业做完,不得抄袭。作业就是试卷;还有课外的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紧张”的学习,就必须要把好关,必须要敏锐的发现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问题。所以,在洋思课堂上,教师尽管讲的少,但教师的大脑一直是在高速的运转,也是“紧张”的。

 

四、学生从头至尾都在“紧张”的学习,那么如何落实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学生看到的“学习目标”,只有“两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理解和运用。从实际课堂教学看,老师也似乎只是围着这“两维”转。这并不意味着永威人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堂课都要有的,由老师心中把握即可.没有必要出示。“教师情感到位了,学生情感就能到位。”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理解、运用知识才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只有文化知识的目标达到了,德育才容易上去”,如果这个目标没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终究是空中楼阁。“学生有本事学好知识,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仅说明他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标志着他的态度、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蔡林森看来,学生只有学习成功.才能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获得基本的尊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原则,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参与从表现上可以分为显性参与和隐性参与,所谓显性参与,即说、写、听、看、做,所谓隐性参与,即思维参与,就是我们常说的“想”。 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并重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但我们必须明确:思维的参与才是主体参与的核心与主线,显性参与最终要落实到隐性参与上去。因为只有思维参与才是学生真正地主体参与,也只有思维参与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每节课都要学生象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其实质是让学生的思维全程参与,不让一个大脑偷懒,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读懂“紧张”二字,打造高效课堂其实很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