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火炕 前天,回农村参加了一个亲戚的婚宴,晚上住在朋友家里,他现在还住在三十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孩子们现在都长大离家了,就剩下他们老两口留守在这里。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进城里住楼房,他说舍不了这老屋老炕和这里的一亩三分地。他知道我今天要住,就提前在炕洞里烧上了火。晚上我一钻被窝,顿时觉得一股热流包裹了全身,暖融融的很舒服。啊!有五十年没睡暖炕了,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我从小生活在内蒙古乌梁素海畔的一个渔村里,在家一直睡火炕。十四岁那年考入了县城中学,住进学生宿舍才开始睡木板床铺。过去农村里,家家户户都睡火炕,可以这样说,没有火炕的屋子不是住人的屋子。尽管各家屋子的面积有大有小,但火炕的面积是一个常数,面积大的房子火炕占的比例小些,面积小的房子火炕要占到一半或更多些。
火炕除了睡觉的功能外,还兼有接待客人的功能。在五、六十年代,家里一般没有圆桌、椅子、沙发、茶几之类的家具,顶多有个简易的橱柜和木杌凳,一旦来了客人,都要恭让客人上炕头里面坐,主人也上炕陪着坐,就是常来的熟人也都是坐在炕沿上。讲究点儿的人都要脱鞋上炕,有个别不讲究的本地人,连鞋都不脱就翘腿上炕了。人们风趣地说:“上炕不脱鞋,必定袜子破”,其实有的人根本就不穿袜子,就是穿了袜子,由于出脚汗,脱了鞋味道不好,还不如穿着鞋更好些。
炕面上铺的物品也随着习俗不同有别,一般来说,从河北等内陆迁来的人家炕上都铺苇席,而本地人则铺羊毛炕毡,条件差的人家干脆什么都不铺,就是光炕。但炕面坚硬光滑,是用谷米汤、细马粪沫、红胶泥拌合的泥巴抹面,再用谷米汤浆刷多遍,然后用棉布反复打磨抛光,质地坚硬,表面油光锃亮能照见人影。到了六、七十年代人们才开始在炕上铺油布和塑料布,到了八十年代才开始铺工艺炕毯之类。
火炕有迎门炕和顺山炕之分,就正房来说,炕在北山墙的叫迎门炕,在东、西山墙的叫顺山炕。炕头连着锅灶,炕尾的墙山上留有烟道,烟道上设有节制插板,做饭烧柴时,热烟从锅台顺着炕洞流过整个炕体,最后从炕尾的烟道排出室外,热烟能使整个炕体均匀受热。
盘火炕有一定的技术性,炕洞分几顶几顺,几条几块,九曲八转,各部位的长短、高低、宽窄都有些讲究。墙山的烟道要求“底下能卧狗,上面伸开手”,意思是下大上小,垂直顺溜,让热烟在烟道里形成一定的流速,使烟囱产生吸力,排烟顺畅了,锅台就好烧了。有的火炕留有直灶,并在烟道上设有节制插板,能调节热烟的流量,借以控制火炕的温度。
睡暖炕身上觉的温暖舒适,舒筋活血,有缓解腰腿疼病症的功效,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更适合。但要注意火炕不能烧的过热,否则人容易“上火”,早晨起来有口干舌燥的感觉。还要注意要经常让火炕过火,长时间停火的土炕会阴凉潮湿,不能睡人,否则容易受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