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杨小舟蛾是为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苏徐州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是种群基数的积累阶段,第二代是种群数量的增殖阶段,第三、四代为成灾阶段。笔者详细报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和天敌情况等。 关键词:杨小舟蛾;杨树;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00)05-0056-05 Bionomics of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UO Tong-bin1,WANG Zhen-ying1,LIANG Bo1,YANG Zhong-lin1,QIAN Gui-zhi2 ZHOU Yong2,YU Ai-xiang3,HUANG Xiu-hua3 (1.Forest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Xuzhou City,Xuzhou 221004,China;2.Forest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ee Station of Tongshan,Tongshan 221116,China;3.Tongshan County Damiao Forestry Station,Damiao 221121,China) Abstract: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is the main pest of eating leaves for damagingPopulus spp., It has five generations a year in Key words: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Populus; Bionomics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又名杨褐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是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近年来常猖獗成灾,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国内对此虫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对其生物学特性缺乏系统的调查和研究[1,2],为此,笔者于1997~1999年对杨小舟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林间调查 1997~1999年在大庙镇选择3块受杨小舟蛾危害较重的杨树林分作林间调查的标准地,总面积17.3 hm2。其中,李井公路林带,面积2.7 hm2;李井大沟成片林,面积13.3 hm2;前坝村林网,折合成片林面积1.3 hm2。在标准地内每隔3~5 d调查一次,随机选取10~30株标准株,每株按不同层次和方位抽取样枝3~5根,调查卵、幼虫和叶片数量,统计林间害虫发育进度。蛹期主要调查干基周围地面化蛹情况。 1.2 灯诱成虫 从4月中旬越冬蛹羽化开始,在大庙镇李井公路杨树林带内架设自制的黑光灯架。灯架高 1.3 室内饲养 从林间采集越冬蛹,置于室内花盆内让其羽化。取健康刚羽化的雌雄成虫配对、编号后放于高5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史 杨小舟蛾在江苏徐州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干基周围的枯枝落叶和地表 2.2 生活习性 蛹羽化前体重逐渐减轻,腹部各节间逐渐伸长。羽化时由蛹的头胸部背面破裂,成虫慢慢爬出蛹壳。初羽化成虫全身湿润,翅褶叠紧缩,约经1~2 h后伸长展开,成屋脊形置于腹部背面。羽化时间从15时开始至次日4时止,以16~22时为最盛期。成虫白天静伏于叶片、枝条或树干上,晚上从20时开始交尾,至次日清晨8时结束,以23时至凌晨5时为交尾盛期,交尾历时3~8 h。其中占总虫数91.7%的成虫于交尾结束的当晚开始产卵,其余8.3%的成虫于次日晚开始产卵。 室内分别对1997年第四代和1998年越冬代成虫日产卵进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虫昼夜均能产卵,以下半夜0~6时为产卵高峰期,约占全天产卵量的50%~70%。成虫产卵持续2~8 d,大多数4~5 d,极少数长达10余天。1999年对各代成虫日产卵趋势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交尾结束的当天和第二天产出的卵最多,分, 别占产卵总量的35.2%和32.7%。 卵排列整齐集中,成块状平铺于叶片背面,极少数产于叶正面。一卵块最多有卵300余粒,少则数粒或散产,平均120~140粒。越冬代成虫刚羽化时,因叶片尚未完全展开,部分卵可产于树干或枝条上,其余各代均产于叶片上。 成虫产卵量及寿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雌雄性比各代有所差异,但不明显,室内饲养种群与林间采集种群的雌雄性比都接近1∶1。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雄蛾上灯率较高,一般从19时开始上灯,20~22时为上灯高峰,雌蛾上灯率低。1998、1999连续两年在大庙镇对全年各代成虫羽化进度的统计表明,越冬代和第一至五代成虫发生的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和10月上旬(图2)。 卵初产时呈乳白色至淡黄色,近孵化时灰黑色,卵顶部有一黑点(幼虫头壳)清晰可见。卵历期长短各代不同,第一代6~11 d,平均7.7 d;第二代3~7 d,平均4.9 d;第三代3~4 d,平均3.3 d;第四代3~4 d,平均3.4 d;第五代4~7 d,平均4.3 d;第六代3~10 d,平均5.6 d。卵在室内与室外发育历期基本接近,1999年观察26块第一代卵孵化情况,其中室外15块卵平均历期7.7 d,室内11块卵平均历期7.5 d。卵块自然孵化率(不考虑天敌寄生)以第一代最高(96.4%),其余各代为90%~93%。 卵孵化时,幼虫先在卵壳顶部咬一小孔,然后钻出。孵化出壳的初龄幼虫常群集于叶背面啃食下表皮及叶肉,被害叶片呈细密的麻点状,稍大即分散为害;2龄幼虫仍啃食下表皮及叶肉,剩留叶脉,被害叶片呈不规则网状;3龄后取食叶片成缺刻或食尽全叶。幼虫一生脱皮4次(5龄),各龄幼虫体色变化较大,1、2龄浅绿色,3、4龄黄绿色、紫褐色,老熟幼虫深灰色。各龄幼虫体长和头壳宽如表2。 幼虫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1、2龄幼虫食叶量较小,4龄后进入暴食期,5龄幼虫占一生总食叶量的83.0%。1999年室内对幼虫逐代进行饲养,各代幼虫平均总食叶量和3、4、5龄幼虫平均食叶量详见表3。 幼虫昼夜均能取食,夜间为害最烈。1998年室内对19头第二代幼虫的饲养结果表明,平均每头幼虫夜间食叶量占全天食叶量的57.4%。由于幼虫取食常导致残叶飘落,次日清晨在树冠下可见大量啐叶和粪便。幼虫寻食时,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或沿主干下移。幼虫期长短因世代而异,各代幼虫期和各龄幼虫龄期的测定结果详见表4。 幼虫老熟后吐丝结薄茧化蛹,此时虫体显著缩短,体色逐渐变为绿色,约经1~2 d最后一次脱皮化蛹。初化蛹翠绿色,头、足、触角和复眼均为绿色,腹部红褐色,节间淡绿色,之后则变为黑褐色。林间老熟幼虫除极个别在树冠缀叶或树皮裂缝内化蛹外,其余均下树吐丝将地表的枯枝叶和啐泥土结成“蛹苞”,在苞内化蛹,每苞有蛹2~5头,也有在枯枝落叶和表土层中直接化蛹。蛹经历日期,预蛹期一般1~2 d,蛹期第一代5~10 d,平均7.0 d;第二代4~9 d,平均6.0 d;第三代4~8 d,平均6.5 d;第四代5~10 d,平均6.3 d;第五代羽化的蛹6~11 d,平均9.4 d,越冬蛹长达6~7个月。1997年调查发现,第五代老熟幼虫在 2.3 天敌 卵期 主要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PangetChen)、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Matsumura)和杨扇舟蛾黑卵蜂(Telenomus closteraeWuetChen)3种,其中赤眼蜂是杨小舟蛾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此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997年铜山县张集林场第三代杨小舟蛾大发生,舟蛾赤眼蜂对卵块的寄生率高达95%以上,卵平均寄生率达80%以上。1998~1999年调查,第二至五代卵平均寄生率分别为10.4%、26.8%、43.1%、94.6%。 幼虫期 主要有颗粒体病毒和小茧蜂(学名有待鉴定)等3种。其中颗粒体病毒病曾于1998年8月第四代幼虫期普遍发生,导致当代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第五代基本没有发生,对此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蛹期 有日本追寄蝇(ExoristajaponicaTyler Townsend)和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p.)两种,据调查,越冬代和第三至五代蛹期黑棒啮小蜂的寄生率为10%~20%。另外,在林间发现有蚂蚁和鸟类捕食幼虫和蛹,对杨小舟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结 论 (1)杨小舟蛾在江苏徐州一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6月下旬后林间出现世代重叠,第三、四代重叠现象明显。发育较早的第五代蛹能羽, 化,发生第六代卵和幼虫,但此代幼虫不能化蛹越冬。第六代幼虫发生期10月月平均气温15~ (2)在杨小舟蛾生长发育过程中,越冬代成虫产卵量低(约200粒),第一代幼虫发育慢,虫口基数低,不会出现灾情。进入第二代后,成虫产卵量增加至400~500粒,较越冬代增加了1倍多,繁殖能力显著增强。初龄幼虫食叶量小,4龄后进入暴食期,5龄幼虫占一生总食叶量的83%,因此此虫的危害性十分突出。由于第二至四代气温高,发育历期缩短,若遇干旱高温天气,极易暴发大面积灾情。从此虫近两年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二代只出现小面积的灾情,三、四代才会大面积暴发成灾。因此,第一代是种群基数的积累阶段,第二代是种群数量的增殖阶段,第三、四代为成灾阶段。 (3)天敌是影响此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之一,卵、幼虫和蛹期的天敌种类多,其中赤眼蜂和颗粒体病毒病等对此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