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古代隐士

 山爷wzs0718 2014-05-13

趣谈古代隐士

  我国古代所谓隐士,我理解首先是隐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摇的人,处处卖弄推销自己的人,都不是隐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隐士。我理解其次隐士是个名词,偏正式结构,落点在士。什么样的士?隐藏的士。士是谁?知识分子,是学者,是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隐藏,也肯定不能称其为隐士。我理解其三《辞海》解释隐士时,认为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可见,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隐居,或者做过官的人懒怠做了隐居,才有资格当隐士,当朝为官的人,是断然不能称其为隐士的。但《辞海》这个解释,既没有强调士,也没有解释士,是不精确的。

  趣谈古代隐士,最赫赫有名的大隐非陶渊明莫属。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陶渊明是个真隐士,追求诗意的栖居,注重“隐”的本质——回归人性,而不是唱高调。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文章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趣谈古代隐士,最有高风亮节的是东汉严子陵。 严子陵(公元前37——43年)名光,又名遵,字子陵。本姓庄,史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东汉会稽余姚人。80岁卒于家。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严光少有高名,在长安遇到刘秀,于是两人同受业尚书,结成好友。当时刘秀尚微贱,得与严光交友常引以为荣。刘秀起兵反莽,严光积极拥护。新地皇四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刘秀何时登位做皇帝还在犹豫中。前将军耿纯说:“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依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因望攀龙附凤、附凤翼,以成其所志也。”就是说,跟随刘秀打天下的人,是为了做官,荣宗耀祖。严光对“攀龙附凤”甚不感兴趣。更始三年六月,刘秀登基做皇帝,即位为光武帝,定都洛阳。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光告诫侯霸的“怀仁辅义天下说,阿谀顺旨腰领绝”的两句话,在当时确是辅君治国要诀。可见他的心中装着国事、装着人民,后人对他“不事王侯”的高风亮节这样赞赏也就可以理解了。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词》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趣谈古代隐士,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山中宰相”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他山中有什么,陶弘景写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 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梁代齐而立,梁武帝萧衍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称帝之后,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逼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趣谈古代隐士,最被人称道的是“梅妻鹤子”林和靖。林逋(967一1028年)字君复,北宋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他的忙衣食之法,比较雷人。《西湖人物》中说他“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亦可实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来林先生也是个矫情的人,有意而为之,计算好了,不多种,也不少种,一天一棵树,卖掉这棵树的梅子,恰好够一日之费。林逋一生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妻”护“鹤子”,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他留下最有名的诗《山园小梅》:“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身相许”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影”其轻盈,“若惊鸿”“斜”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迷人意境。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趣谈古代隐士,最命运多舛的是才子唐伯虎。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从此便与官场无缘。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对人生有了彻悟:“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36岁时搬进了桃花坞,从此他在“桃花坞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他去世时的“绝笔诗”可谓大气:“人生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